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 从历史事件中领会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以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法治意识:学会利用书籍、纪录片、战犯日记等了解、还原历史。了解全民抗战,学习抗战精神。健全人格:描述赵登禹、杨靖宇、八女投江等抗日英烈的感人事迹,感受到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责任意识:树立远大报国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话题二“众志成城”教学反思:第二个话题“ 众志成城”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含义,学习抗日英烈奋勇抗争的精神。本课时教学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国庆节阅兵式的情境,引出抗战主题,生成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举行如此盛大的阅兵仪式”。带领学生追忆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寻找问题的答案。抗战精神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话题围绕民族气概、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分别以军队、英雄、百姓三个不同群体的抗战事迹组织内容,诠释抗战精神。但是,抗战精神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注意整体把握和重点呈现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抗日英烈故事会”上讲英雄故事,不是照本宣科,要将英雄事迹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因此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有所引导,可以强调“最感动你的是什么”“你学习到这些抗战英烈身上的哪些精神”等。请学生集体朗诵抗日英雄的铮铮誓言,感受抗战精神。结合照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抗日英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四幅雕塑的学习采用小组活动方式围绕“从四幅雕塑你看到了什么”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四幅雕塑的内容,介绍这些场景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全民族抗战”“众志成城”的含义。围绕课文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文信息,从中感受军队、英烈和百姓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领悟伟大的抗战精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庆节阅兵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意义,产生敬仰烈士的情感和传承精神的意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