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们爱和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发展和结局,深入认识战争的本质。道德修养:理解战争对儿童的影响和生存状态,激发同情心,培养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法治观念:感受战争中儿童面临的苦难,激发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保持和平、避免战争,以及如何传递和平的理念,促进道德、法治素养的提升。责任意识:对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残杀无辜的罪行感到愤怒,懂得和平的珍贵。话题一“战争带来的伤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们爱和平》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教学难点在于战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仅靠学习材料,学生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层面,课堂上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在第一个环节,我通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阅读角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真切感受主题。但是,仅通过表格和统计数据,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我将相关数据和本地人口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等方式加深感受。梳理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伤害,教学进人第二个环节“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局部战争”,这时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人,教学还停留在面上,没能在点上足够深入。于是,我出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土兵的墓志铭“对于世界,他是一名士兵,对于我,他却是整个世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通过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战争从未远离这一事实。结合活动园中的材料,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这个环节设计得比较合理,但是我在及时评价和引导时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在第三个环节讲到战争对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时,我在阅读角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一些材料。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战争带来的伤害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故第四个环节重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出本课的主题。我在上课时用爱因斯坦的故事引出话题,设想很好,但是故事文字量过大。另外,因我还开展了活动园中“随着现代武器不断升级,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的活动,使得课堂时间很紧张,活动无法深人,课后的拓展延伸无暇涉及。如果能将此活动园设计成课后拓展单,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