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T8)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三(T8)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
题易
1
2
3
6
但并没有把二者进行比较,且此处主要论迷“长
江流城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城”。
答案
D
A
B
B
C
D
4,B【解析】根据题千捉示,首先从原文中按照时
题易
10
1]
12
15
18
间顺序逐一提取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农具,比较
答案
BFH
B
D
B
C
判断其所属地拔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表
1.D【解析】A项,曲解文意(混济时态),“形成了
格械线和纵向的信息比对,推断具休空缺处的内
能与黄河流城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错,祁
容,②处应填“铁制农具”。
据原文“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提,南朝的郁阳湖
5.①东汉以前,“火耕水耨”为其主要耕作方式:
筑提建阿等,长江流战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
②东汉时期,开始剂耕细作,使用牛耕,出现了秧
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城相抗衔的重要农
苗移栽与双季稻种植:③唐韧,改进后的曲皱犁
业生产区”可知,青纲时代后·长江流战还没有形
用于耕作能够节省人力,有效利用畜力,江南地
成足以与黄河流战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形
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
成时期在东晋时期。B项,因果倒置,“各路运河
法:④宋代,复种技术较为成熟,圩田盛行于江
的修筑带动六朝造貉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
南,占城稻此时在江南普遍种植。(每点2分,梳
流战大规楼航运的开展”错,应是“六朝造船业的
理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必须有时间节点,少一处
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战大规模航运的开展带
扣1分)
动了各路运河的修筑”。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
【解析】从第四段·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
文“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精后,祖冲之将虞喜
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战的水稻生
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可知·岁差说是
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
虞喜的,不是祖冲之的,应该是“祖冲之将虞喜的
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
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
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然,这些都为日后长
2.A【解析】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外.黄
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腠飞打下基础”可以梳理出①
河流线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
②两条:从第六段“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
波助澜的作用”可知,黄河流战水土流失是因为
笨亚的曲辣犁…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
过度开发,而气候干冷导致的是生态系统趋向
复种制、茶林问作与鱼草轮作之法”,可以杭理出
脆弱。
第③条:从第七段“宋朝时.…复种(双季稻和
3.B【解析】根据原文“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
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
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
于江南”,可以梳理出第④条。据此归纳整合
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滋溉,通过新耕细作
即可。
实现了莲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
6.C【解析】“因此和朋友失和”错,文中并没有明
逐渐融合:而长江流拔则因其红浆的土质较为紧
确说出两个人争吵的原因。
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7.D【解析】“小说象征性强”错,文中对于山姆与
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
克里夫背日情谊、两家的生活状况、南希的心理
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成胁.故其
妆态等内容的描写着重采用暗示的表现手法。
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城”,材料谈及了“长江流8.①“最细小的东西”表面上是指月光下,南希
城土质紧密的红坡”与“黄河流战琉松的荧土”.(“我”)看见的院里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一草坪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问:2024年3月20日上午9:00一11:30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船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采,但从夏商周到西
晋末,黄河流战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战。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
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煲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城随者生产力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战和黄河流战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
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切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
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战。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
流拔较之现在更加没暖湿润。黄河流线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早的成胁较轻;而气候炎热
潮湿的长江流战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乘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
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洗,通过新拼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平期文明也借此锦延不绝并逐浙
融合;而长江流城则因其红坡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拉所雾平整土地及引水滋溉的劳动
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扣放,且常受洪水威
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战。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钢时代后仍长期延
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津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
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步,长江流城的水热优势才逐浙彩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
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城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
江流战则变得更逆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城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休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战姚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
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城,“火耕水热”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
长江流战的水稻生产才按脱“火耕”,走上粉排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
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摸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
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战的灌溉与防洪$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提,南朝的郯
阳湖筑堤避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战相抗
術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战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
史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风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身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
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
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
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
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战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
理机构,长江流战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
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
权德奥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
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
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
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
箱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
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
(双季稻和稻老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
城,中有河集,外有门闸。早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满不及,为农美
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早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拉,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
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养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战在农业生产
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战,成为中国的被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充、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