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通过剖析、质疑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计谋的神奇之处。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重点,难点)
3.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聚焦关键词句,欣赏影视片段等方法,感受名著人物形象,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习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去阅读古典名著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故事中那些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
师:在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前,让我们先一起来读几个成语。
生:乐不思蜀、三顾茅庐、危在旦夕、步步为营、势如破竹、欲擒故纵。
师:瞧,后面还有一些歇后语,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师:读得还真不错,刚才呀,我们读的这些成语和歇后语都和《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关。下面就请大家来读一段资料,了解一下这部小说。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平吴,塑造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一系列各具内涵和特点的人物形象,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师:相信同学们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都已经有所了解了吧。《三国演义》共有120回,每一回都有标题和回目,读章回的标题和回目可以让我们对这一回中所讲的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的标题,来读一读这一回的标题,猜一猜这个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师:是呀,一读标题就知道了,这一回要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奇谋孔明借箭。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一回中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课文比较长,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师:大家刚才都读得很认真,看这些词语都能读准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特别要注意读准里面的翘舌音和后鼻音。
生:妒忌、水寨、擂鼓、弓弩手、丞相。
师:字音都能读准了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要把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上学期呀,我们已经学习了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说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内容,读书的时候要注意默读速度,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画、做批注开始吧。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来说说故事的起因部分。
生:起因部分是一、二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故意给他出难题,他要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一口答应,他立下军令状承诺在三天内就造好。
师:这位同学读懂了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内容,准确把握了要点,把故事的起因说得很清楚。那经过部分的内容呢?不急,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要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我们得先来分分层,想一想课文的3-9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觉得这部分可以分为3层:3-5自然段写了诸葛亮在借箭之前做了哪些准备;6-8自然段写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具体情景;最后第9自然段写了船射满箭之后返回。
师:层次理得很清楚,不过呀,老师要帮你改一个词,不要说具体情景,其实是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具体情况,这样讲表达就更准确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大家都听清了吗?根据这位同学讲的经过部分可以分成这样三层,大家在书上做上记号。理清了层次,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清这部分的内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把故事的经过部分说清楚。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想说的内容写了下来,一起来看一看吧。同学们觉得他这样概括经过部分合适吗?说说理由。
周瑜要鲁肃去探听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回来报告给他听。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请求他借给自己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让鲁肃一起去取箭。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一边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很吃惊,诸葛亮让他放心。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就让一万多名士兵一齐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来,仍一字排开逼近曹军水塞受箭。天亮时,船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
生:他说的有些内容与借箭过程无直接联系,我觉得可以不说。比如,周瑜让鲁肃去打听消息,和鲁肃在船上听到诸葛亮下的命令很吃惊,这些内容就可以省略不说。
生:我还有补充,有些具体描写的内容也可以说得简洁一点。比如,诸葛亮命令士兵怎么做的具体要求。
生:我觉得诸葛亮叮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借箭的计谋必须保密,这样曹操后面才会上当,所以这个内容一定要说。
师:嗯,看来同学们对如何准确把握要点,简洁表述,都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根据刚才这几位同学交流时提出的建议,再来说一说这部分的内容。注意了,讲的时候要简洁、明了,开始练吧。
师:通过练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个故事的经过部分简要地说清楚了,谁愿意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船只开向曹军水寨,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一万多弓弩手一起射箭,很快20条船两边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师:看来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的经过部分,并且能够说清楚了。那故事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
生:故事的结果是诸葛亮的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自愧不如。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能不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完整地讲给大家呢?可以看看图,边想边试着说一说,说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连贯,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故意给他出难题。他要诸葛亮在10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一口答应还立下军令状,承在三天内就造好。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满天时,船只开向曹军水寨,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1万多弓弩手一齐射箭,20条船两边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最后诸葛亮的10万只箭如期交付,周瑜自愧不如。
师:故事内容完整,讲的时候表达清晰,真不错。老师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能把这个故事说清楚了吧。今天课后,大家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啦。
师:这节课我们再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内容的过程中,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请同学们看看课后的写字表,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请在这些字的旁边练习书空,要注意笔顺,不能写错。
师:一起看看这个生字(忌),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上边部分是个“几”,竖弯钩不能出头。
师:提醒得非常好,大家在书写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千万别写错了。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内容,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挺感兴趣的吧。《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家罗贯中在这本书中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性格特点鲜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去了解文中这些历史人物的特点。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其中主人公是——诸葛亮。
师:对于诸葛亮大家都有所了解吧,这节课我们将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当中,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诸葛亮言行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描写当中你感受到诸葛亮的什么特点,边读边在书上做做批注。
生:我觉得诸葛亮遇事非常沉着冷静,并积极想办法。第二自然段中,周瑜让他10天内造出10万只箭,面对这一难题,诸葛亮一点也不慌乱,一口答应,还立下军令状说三天就能造好。说明他一直在思考,并且早已想好了办法,所以面对周瑜的刁难,他能胸有成竹。
师:这个同学说得时候也是胸有成竹,他联系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内容,感受到了诸葛亮沉着、冷静的特点。
师:在诸葛亮说的这些话里,这一句特别能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感受重罚。
师:句子都会读了,那大家知道什么是军令状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资料,了解一下吧。了解了军令状之后,大家就更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当时一定是有了万全的把握才会这样说。
师:诸葛亮这么聪明,对于周瑜的故意发难,他心里是一清二楚,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这样的表现又让大家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呢?不急,我们再来看段资料,可以结合资料的内容来思考。明白了吗?谁来说?
生:诸葛亮还是个顾全大局的人,虽然他知道周瑜故意刁难(nàn),但是为了一起能早日把曹操击败,他一点都没跟周瑜计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有理有据,可真好。不过呀,老师要帮他纠正一个字音,刁难(nàn),“难”在这里读第4声,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哦。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录音来读好这个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诸葛亮顾全大局,遇事胸有成竹的特点。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了之后是不是感受更深了?讨论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生: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我在后面他跟鲁肃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诸葛亮对鲁肃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里的一定和只管也让我感受到这一点。
结:这位同学很会读书,抓住了句子当中“一定”和“只管”这两个词,感受到了诸葛亮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非常笃定,进而体会到他遇事胸有成竹。
师:让我们一起抓住这两个词,读好这句句子。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读了这段话后,感受到诸葛亮是个做事非常细致,考虑很周全的人。我从这句话中很多的数量词中,感受到诸葛亮把自己需要哪些东西交代得非常清楚,说明他之前把要做什么、怎么做都想得很清楚,而且最后还不忘嘱咐鲁肃不要说出去。
师:是呀,正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诸葛亮把每个细节都想得很清楚,为能成功地借到箭,做足了准备。
师:我们一起跟着录音,读好这段话,感受诸葛亮做事的细致和周全。
师: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诸葛亮的言行表现,走进了人物,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他的特点。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做事情考虑周全,遇事胸有成竹。其实啊,老师想告诉大家,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除了要关注人物的言行之外,还可以关注一些侧面描写,联系着这些内容去思考,也能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的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联系之前诸葛亮对周瑜和对鲁肃说的话想一想,相信对诸葛亮又会有新的了解了,开始。
生:我发现了诸葛亮学识渊博,熟知天文地理。这两句告诉我们借箭当天大雾漫天,船只返回时顺风顺水,这让我想到之前诸葛亮说的三天这个时间,可见他当时已经预测到三天后是这样的天气和风向,而后面的事实与他预料的完全一模一样。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联系着前后内容去思考,对诸葛亮又有了新的了解,他感受到诸葛亮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通晓天文地理。今天,我们深入的学习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对主要人物诸葛亮的特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师:这个故事中还出现了这些人物,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鲁肃曾担任汉昌太守,横江将军,曹操更是极具个性。他们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要想进一步走近他们,我们还需要去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其他几个章回的内容,了解更多发生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比如,《周瑜打黄盖》、《望梅止渴》、《割发代首》……过段时间呀,我们再来交流,大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当中的相关内容改编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一回中的一段原文。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和这段原文的内容相对应的?
生:这段话描写的就是曹操派人向江面射箭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第八和第九自然段。
师:原文是文言文,我们在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读不懂的词句,这时就可以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来猜一猜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联系第八、第九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去猜猜下面这些泛红的词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我主要是联系课文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来猜的。“重雾迷江,彼军忽至”这句的意思应该就是课文里写的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后面的“差人”意思就是派人。最后的“少顷”(shǎo qǐng),应该是不一会儿的意思。
师:词句的意思都猜对了,不过老师要帮这位同学纠正一个读音,“少顷”(shǎo qǐng)这两个字都读第3声,注意啦,别读错。这样对照着读,我们也就读懂了原文的内容,同学们在读原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它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还有刚刚在读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觉呢?谁想来说?
生:我发现原文中写的是“孔明”,而课文里写的是“诸葛亮”。
生:我发现原文中多了“毛玠和于禁”两个人。
生:我觉得原文的语言比较简洁,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说话不一样,不容易读懂。
师: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会思考,发现了原文中对人物的称呼和课文里的不一样,还有原文当中多了两个人物。古典名著的原文就像刚才最后一位同学说了,它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的课文不大一样,读古典名著原文对我们现在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要是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就可以猜猜它们的大致意思,然后接着读下去。
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还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比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部古典名著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