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耳和听觉 填空专项(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耳和听觉 填空专项(含答案)

资源简介

ZJ·七下·耳和听觉 填空
科学·七下·第三节 耳和听觉 填空专项
一、填空题
1.某节目中,有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就能将红酒杯震碎,震惊了所有人。这个表演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其中魔术师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红酒杯的。该表演的奥秘在于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从而震碎红酒杯,表演中魔术师调节的是声音的   ,并使红酒杯的   达到最大而碎裂。
2.教师上课时常会用到一种便携式扩音器,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特性中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下同),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这是因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在体育课上同学跳绳,绳子甩动得越快,声音的   越高。
3.近年来短视频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某短视频软件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应用程序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从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短视频中的声音与正常声音相比,音调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声波的传播速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这些短视频,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播放时要少,这是因为   (已知视频中声音的频率范围是60~2500赫兹)。
4.“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5.汉语言博大精深,有许多成语蕴含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6.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7.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小金自制了”水瓶琴”。她往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回答下列关于”水瓶琴”的问题:
(1)”水瓶琴”的”琴声”是因为瓶和水的   而产生:
(2)由于不同的瓶子中水量不同,敲击不同瓶子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共同构成了可以演奏的”琴”。
8.如图所示,小英同学在参加跳绳比赛时听到“呜-----”声。
(1)“呜呜-----”声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
(2)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9.迎龙灯是东阳新春最盛大的名俗文化活动之一。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常。
(1)观赏龙灯时听到的锣声是   (填”锣”或”空气”)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听觉中枢。
(2)用力打鼓,鼓声越响,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正在家中学习的你为了避免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请写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10.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声音,请你思考一下下面几种声音现象:
(1)如图甲,手拨动压在桌子边的尺子,听见有声音发出。保持塑料尺振幅不变,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选填”音色”或“音调”)发生改变。
(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子中,不断抽气,可以听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结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加以   得出的。
(3)如图丙,眼镜店中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对眼镜进行清洗,说明声音具有   。
11.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用字母表示),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12.小科用两把伞,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室内环境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钟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钟表“嘀嗒”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钟表的“嘀嗒”声。
(1)“嘀嗒”声是由钟表内机械装置   产生的;
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
(2)“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   ,钟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13.如图为耳朵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声波传至内耳的过程是①→②→   
(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2)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其振动,再由三块   听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   形成听觉(填中文名称)。
(3)遇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使   张开,从而使[ ]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震破。
14.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15.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
(1)小号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
(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   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
(3)世界各地的部分电视用户是利用卫星接收和发射的   信号来收看现场画面的。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   污染。
16.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17.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   讲话(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声音的传播性能与   有关。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18.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能量;空气;音调;振幅
2.【答案】响度;音色;音调
3.【答案】变大;不变;部分声音频率变高后,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4.【答案】音调;空气;声源处
5.【答案】(1)音色
(2)产生
6.【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7.【答案】(1)振动
(2)音调
8.【答案】(1)振动
(2)音调
9.【答案】(1)锣;耳蜗
(2)振动幅度;戴耳塞
10.【答案】(1)音调
(2)推理
(3)能量
11.【答案】(1)G→F→E→C→A
(2)F
12.【答案】(1)振动;反射
(2)响度;空气
13.【答案】(1)③→④→⑤
(2)听小骨;耳蜗;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咽鼓管;[3]鼓膜
14.【答案】音调;音色
15.【答案】(1)空气;音调
(2)振动;音色
(3)电磁波;噪声
16.【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
(2)④;前庭;③;半规管
(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17.【答案】(1)固体
(2)响度;材料种类或者材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物体的振动
18.【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