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初中语文24《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下初中语文24《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九下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乐府诗,它借回乡老兵的所见所为所感,尽情抒写了他的悲凉凄楚之情,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它如一部纪实片,让人目睹真实场景,痛苦至极,潸然泪下。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快三年的语文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解读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诗歌,感受人物的幸与不幸。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并能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歌,感受人物的幸与不幸。
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世人带来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又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它带来的痛楚难以言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从军行:现代点说就是服兵役。我国汉朝时期就有了先进的兵役制度。此制度历史悠久,比西方国家至少要早1000年。
汉代兵役又称为戍役,共分两种,即正卒和更卒。正卒是义务兵制,义务制服役期一般为两年,如遇见战事可能延长期限。更卒是男子从23岁至56岁每年抽出3天服军役,或者出300钱请人代替每年的更卒军役。
十五:显示从军之早。
二、文体常识:
本节课我们要达成两个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体裁特点,学习抓取意象鉴赏诗歌的学习方式。
通过诵读,理解诗文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读诗歌、解诗意
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lěi。”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gēng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反复朗读诗歌,读准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生:合作学习,弄懂诗歌大意,不懂的大胆质疑。
屏显:
冢(zhǒng):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野生的葵菜。
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外壳。
持:拿着。
羹(gēng):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明确: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四、读诗歌,悟诗情
1、先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再听音频朗读,从诗中找出体现老兵活动的动词,并串成一条经历线索。
预设:从军 ------ 始得归 ------ 道逢 (问) ------ (看)------- 舂谷、持葵、做羹饭-------东向看-------泪落。
2、用一个词概括诗中老兵的经历。
明确:悲。(悲苦、悲惨、悲凉、悲伤)
再读诗歌,小组合作,按照以下句式赏析诗句。
我们组认为 这一句有悲 之事(景、情),因为 (你的理解) 。
师:你从哪些句中读出了“悲”,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兵服兵役65年,离家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回家后已到风烛残年,我从中读出了悲惨。
预设2:“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80岁的老兵服完兵役,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多么希望回到亲人身边,只可惜愿望无法实现,我从中读出了悲哀。
预设3:“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一句写家里的环境,我从中读出了悲凉。
预设4:“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我从中读出了老兵内心的悲痛(悲伤)。
五、明背景,探主旨
老兵的遭遇是什么造成的呢?请看资料链接。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但在西汉时期,因边界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自汉武帝开始便长期脱边征战,虽然最后大获成功,但是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到了东汉直至三国魏晋时,更是群雄割据战乱不断,士兵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或者是虽有年限却不严格执行。
明确:老兵的遭遇是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造成的。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诗歌通过战争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主人公从军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
六、课堂小结
我们这个单元学了三篇文章《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他们每个人对于上位者的劝谏都有所不同,而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劝谏,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在流传之中所起到的社会价值及劝谏的作用。
通过本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八十高龄的老兵:六十五年里,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站在现实里,看到了破败的家园;展望前路时,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一个老兵的经历,也是一群老兵的经历,其实他的家庭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首诗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但这个世界却并不安宁,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今天所学的这首《十五从军征》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之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要珍爱和平。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任选一两句做详细品析,写一段话描绘画面。
3.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改写《十五从军征》,表达自己的读诗心境。
齐背《十五从军征》,结束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