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 课件(共35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 课件(共35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丨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与奥尔夫音乐
教育体系
第二章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
第三章丨歌唱教学
第四章丨律动教学
第五章丨奏乐教学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
第二章
第一节 奥尔夫体系中重要观念的辨析
一、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问题
(1)经典的音乐作品是不能够进行任何删减或改编的,甚至作品原有的歌词、名称或释义都不能有丝毫的变动。变动即表示不尊重原作者。
(2)如果一部作品原先描写的是轻盈、乖巧的小兔,那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改编成描写笨拙或凶恶的狗熊,即作品的情绪风格永远是固定的,不能有改变。
(3)如果这部作品最初描写的是比较“低级趣味”的内容,一旦选用了这样的作品,无论怎样改编,都消除不了“低级趣味”的烙印,并且必将会对幼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第一节 奥尔夫体系中重要观念的辨析
一、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辨析
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无论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专业音乐人、普通教师与学生,还是当代的革命志士,无一不是经常使用改编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的。
虽然作品的旋律模式(上行、下行、级进、跳进等)也是情绪表达和形象描述的要素之一,但速度、力度、音区、调式、调性、音色、和声等要素及其整合细节,比起单独的曲调样式更能够影响作品最终的形象描述和情绪表达。
第一节 奥尔夫体系中重要观念的辨析
二、观察模仿学习与探究创造学习的关系
(一)问题
幼儿师范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同样受到这种“简单改革”实践的影响,未能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比如,“随乐行进、随乐拍手、随乐边行进边拍手”这三种最基础的音乐舞蹈技能,原先是3—4岁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我们通过观察近年来参与国家培训工作时所接触的上万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现,除了少数真正的骨干教师以外,有一部分的教师也只能在反复提醒下才可以勉强合乐行走和拍手,也有一部分教师根本无法完成这种合乐运动。
第一节 奥尔夫体系中重要观念的辨析
二、观察模仿学习与探究创造学习的关系
(二)辨析
从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音乐教学心理学来看。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模仿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不断通向深度掌握知识的路径是“观察模仿—了解理解—直
接应用/迁移应用/创造性应用—综合分析/提炼为理性认识”。
音乐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遵循音乐学习心理规律的教学流程是“模仿—理解—应
用/创造—分析”。
第一节 奥尔夫体系中重要观念的辨析
二、观察模仿学习与探究创造学习的关系
(二)辨析
模仿和创新的关系:模仿和创新之间,不但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还必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教育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教或者不教,而在于教什么和怎样教。
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关键的核心,那就是:学以致用。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一)奥尔夫教学法—竖笛
(1)在新手入门时,教师先教吹响竖笛的方法,然后教吹一个乐音的指法。
(2)当学习者可以吹响这个乐音后,再开始交替进行长音和短音的即兴演奏。
(3)学习第二个乐音的指法,然后开始交替进行乐音的高、低及长、短的即兴演奏。
(4)在学习了更多的乐音指法后,某学习者使用柯达伊体系中的“柯尔文手势”即兴指示(指挥)音的高、低及长、短,其他学习者跟随其指示进行即兴演奏。
(5)当学会了“节奏型”和“音型”等概念和技法后,便可以开始尝试即兴伴奏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1)新手入门时,教师先教坐姿:一拍一次地做上肢固定动作,然后依次变为两拍一次、四拍一次或半拍一次(每种节拍的动作各不相同,但都固定对应)。
(2)学习者根据教师的即兴动作指示(指挥)变换即兴反应。
(3)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对拍子的变换反应迁移到下肢动作,跟随教师即兴反应。
(4)学习者根据音乐性质的变化,加入以同伴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即兴相互模仿。
(5)学习者根据音乐性质的变化,加入以同伴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即兴相互配合。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三)柯达伊—歌唱
(1)先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星》,然后学习演唱两声部“卡农”、四声部“卡农”。
(2)教师讲解大调主和弦,学习者分声部练唱大调主和弦。
(3)跟随教师指挥,在钢琴伴奏和教师演唱歌曲的同时,用大调主和弦为主旋律伴唱(从每两小节重新开始一次到每一小节重新开始一次)。
(4)学习者从自选主和弦中任意一个音开始,每一小节重新开始一次,可以更换音高或不更换,为主旋律伴唱。
(5)教师依次逐步导入大调属和弦,然后再导入下属和弦……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四)巴西战舞—刀术
(1)学习者每人两根木棍(直径大约为1.5厘米,长度为60厘米,一手一根),取跪姿,空三拍,第四拍双棍同时敲击地面。
(2)学习者姿势同上,空三拍,第四拍两根木棍互击。
(3)学习者两人结伴,取立姿,空三拍,第四拍先练习右手持棍互击,然后练习左手持棍互击,之后慢慢过渡到根据同伴的“起势”即兴换手互击。
(4)学习者加入下肢移动动作,空间位置不固定,同伴固定。
(5)学习者加入下肢移动动作,空间位置和同伴都不固定。学习者逐步加入更多技巧,直至进入非常高级的阶段才从使用木棍过渡到使用木刀再过渡到使用钢刀。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五)美国中学选修课—铜管乐入门
(1)每个学习者先学习吹响铜管,再学习吹奏一个乐音。
(2)学习者练习用这一个已学会的乐音即兴吹奏出不同拍子的长音、短音。
(3)全体学习者跟随教师播放的铜管乐乐曲,按照教师的要求(给出的节奏乐谱)吹奏那个自己已经学会的乐音。
(4)学习者逐步加入更多的乐音……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一、国外现代音乐舞蹈教育体系之源头
(六)街舞—入门
(1)最基本的上肢动作,卡准节奏。
(2)最基本的下肢动作,卡准节奏。
(3)最基本的上、下肢动作,卡准节奏。
(4)不断练习,直至能跟随不同的音乐卡准节奏(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5)积累大量已编排好的成熟作品;初步尝试跟随自己所熟悉的音乐即兴做动作。
(6)不断积累更多的动作语汇之间、动作组合之间相互连接、转换的技巧;慢慢尝试跟随不太熟悉的音乐即兴做动作。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竞赛
我国各民族生活的不同地区都曾经长期存在自发的社区歌舞竞赛活动。这种从自娱活动中逐渐衍生出来的“竞技”与“炫技”活动,除了让人们感受到表演技巧上自我挑战的可能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取向,即挑战人的即兴创造能力。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二)侗族、苗族多声部即兴歌唱
人类原生态的歌唱传承活动,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母亲们在歌唱的时候就怀抱着她们的孩子,这些孩子们一直是在成人的歌声中长大的。
多声部的主旋律、柱式和声声部、复调和声声部,实际上是相对固定(从小学会的东西)的。歌词虽然即兴的成分会多一些,但内容既然来自生活,便是应景而歌—情境相同,歌词便相同。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三)纳西族跳月、藏族锅庄
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广场舞蹈,都属于“领袖模仿”性质的圆圈舞蹈或链状舞蹈。绝大部分的基本动作都是社群成员自小在社区旁观成人舞蹈活动的经历中自然习得的。其中,担任领袖的人即兴决定做什么动作或何时更换动作。有时候也会先由奏乐的人来即兴决定节奏的风格,领袖再据此决定做哪些动作。
该类舞蹈的重要特点是:所有人需要随时注意和领袖及其他社群成员保持一致。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四)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和纳孜尔库姆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民间庭院舞蹈、广场舞蹈,都属于自由结伴的“邀请对舞”。在该类舞蹈中,绝大部分的基本动作也同样是社群成员自小从社区成人舞蹈活动的旁观中自然习得的。
任何人在舞蹈时做什么动作及何时变换动作,都可以自己根据音乐、舞伴、场地的具体情况即兴决定。即使是小孩子,也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加入舞蹈的人群及和谁一起对舞。
该类舞蹈的重要特点是:舞伴之间需要随时相互关注、交流和配合。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五)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是传统的汉民族器乐音乐。其特点是三五好友或七八个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演奏丝竹乐器,以求共度愉悦的闲暇时光。
在演奏时,每位演奏者总是可以任意地在主干旋律上即兴“加花”,以便能够与其他演奏者配合、交流,共同构成完美的整体音响效果。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二、中国民间歌舞传统之源头
(六)古代游戏与歌舞
中国古代许多的与休闲、宴饮相结合的体育或智力游戏,往往也都与即兴歌舞息息相关,如行酒令、投壶、射覆、藏钩、曲水流觞等。
这些游戏往往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利用输赢或随机规则选定某个人,然后让这个人即兴吟诗(合乐而歌)、舞蹈或做某种即兴表演,以渲染休闲娱乐的气氛。如果参与游戏活动的都是“高手”,便会即兴提出一些更“高级”的“即兴表演标准”,以提升游戏的即兴歌舞技巧水平。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
歌、舞、乐的即兴创作技能,既包含了智慧技能,也更包含了身体运动技能。一般来说,智慧技能和身体运动技能,主要是由可操作的系列规则和高级规则构成的。
运动技能的高级程度,是由大脑、小脑和脊髓中枢分别控制的。
一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非常多的重复练习,而且经常需要克服“停滞不前”的“练习高原期”,这样才能够最终真正达到可以称之为“技能”的水平。
第二节 奥尔夫体系中即兴的源头
专题分析-即兴
任何高水平即兴的创作表演行为,都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大量的库存。如:一个八拍,每拍做一个动作的舞蹈动作组合。
① 若舞者仅拥有1个动作语汇,便只有1种可能的组合样式。
② 若舞者拥有2个动作语汇,便可拥有256种可能的组合样式。
③ 若舞者拥有8个动作语汇,便可拥有16 777 216种可能的组合样式。
④ 若舞者拥有10个动作语汇,便可拥有1亿种可能的组合样式。
(2)精加工策略,即将信息进行意义化、系统化的整理加工。
(3)经常对库存信息进行提取和应用,并不断总结、提炼、应用有效提取库存的策略。
(4)经常在库存信息之间进行新的联结,不断增加新的信息的联结点。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一、表演与欣赏、游戏、创作一体化原则
大约在1900年,对于音乐欣赏的讨论最先应该是从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理论作曲教授
达尔克罗兹先生发起的一场音乐教学改革尝试开始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最早文献是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 · L.穆塞尔先生在1931年出版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一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也反复强调,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一)对于音乐欣赏的讨论
德国奥尔夫先生指出,非专业音乐教育的问题很多,人们早已充分认识到,片面的、被动的音乐聆听和缺乏主动实际参与的教学会有损非专业人士的音乐经验。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一、表演与欣赏、游戏、创作一体化原则
(一)对于音乐欣赏的讨论
所有近现代的国际音乐教育大师无一例外地强调:必须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 也就是用唱歌、跳舞、奏乐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当下幼儿园教师仍旧在一边践行从前规定的“先单纯地用耳朵安静地倾听音乐,然后再单纯地用语言谈论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一边又在困惑“似乎这不是孩子们喜欢的有效教学方式”。
“欣赏”应该是“被吸引、被感动得持续自愿沉浸于欣喜玩赏的实际操作性活动中的状态”。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一、表演与欣赏、游戏、创作一体化原则
(二)对于音乐游戏的讨论
首先,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是两种游戏,即主体体验游戏和社会标签游戏。
主体体验游戏,是指玩游戏的人说“真好玩,我还要继续玩”的主体认可游戏。 社会标签游戏,是指当这些具体的游戏被选择出来放进教科书时,就表示它们被贴上了一个社会认可的标签。
其次,几乎所有的音乐游戏都是在唱歌、跳舞、奏乐活动中加入某种游戏规则。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一、表演与欣赏、游戏、创作一体化原则
(三)对于音乐创作的讨论
能否使用老师教过的语汇、技能、思路进行创编,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即“能够应用所学”的直接证据。
通过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创造能力及创造习惯,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的重中之重。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一)相关研究
1. 关于“为什么”(why)
(1)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者发展到可以使用某种特定方式学习某种特定学习内容时,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外国学者已经证实:学习者在经过努力获得学习成功后,大脑会产生某种特殊的“神经递质”,让学习者感受到欢欣鼓舞的情绪,以激励学习者继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3)美国心理学家马丁 · 塞利格曼的研究告诉我们:按照学习者不能适应的速率,让学习者学习他们不能掌握的内容,将严重伤害学习者的自信心,会让他们实际获得一种“习得性自我无效感”。这种后天因为屡屡失败而产生的负面自我评价,以及伴随而来的负面情绪,经过长期积累会使学习者养成退缩性的学习态度。
(4)世界顶级游戏研发总监简 · 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游戏公司会用四招来让玩家入迷。这四招分别是: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系统。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一)相关研究
2. 关于“怎样做”(how)
在认定“学习者的学习速率各不相同”的学习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机教学科学家在许多年前就发明了“小步距前进”的计算机自学教学模型,以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速率进行学习。
“任务分析”作为系统教学设计的一项专门技术,其最初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任务分析包括目标分析和目标的下位子技能分析。
下位子技能分析实际上就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分析,这样下位子技能便成为实现终级目标的使能目标。下位子技能分析的“倒推法”指出:使能目标退层分析应从教学的阶段性终极目标开始,逐层下降,以确定最近的下一层使能目标,一直要分析到学生已有的起点能力为止。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二)案例分析
任务分析范例 :“大王叫我来巡山”游戏部分的使能目标阶梯
挑战7
教师事先强调新的规则:① 仍然坚持妖怪追捉孙悟空的规则,但不再规定追、捉、跑的方向(孙悟空可能在妖怪左侧,也可能在右侧,由孙悟空自己判断: 应该向顺或逆时针方向跑)。② 教师不再发出“跑”的指令。幼儿弄清楚角色和方向后便可以自己开始追、捉、跑。③ 鼓励孙悟空自创其他自己喜欢的各种相关动作和语言。(以下同前)
挑战6
教师发放“令牌”(教师站在圈内面对幼儿,左手孙悟空,右手妖怪),拿到“令牌”的两位幼儿自己打开“令牌”查看内容。教师事先提醒幼儿新的规则:不再发出“跑”的指令,弄清楚角色后便可以自己开始追、捉、跑。(以下同前)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二)案例分析
任务分析范例 :“大王叫我来巡山”游戏部分的使能目标阶梯
挑战5
教师发放“令牌”(教师站在圈内面对幼儿,左手孙悟空,右手妖怪),拿到“令牌”的两位幼儿自己打开“令牌”查看内容。教师等待两位幼儿自己站到圈外并面向逆时针方向,然后(省略了预令)直接发出指令:“跑!”(以下同前)
挑战4
教师发放“令牌”(教师站在圈内面对幼儿,左手孙悟空,右手妖怪),拿到“令牌”的两位幼儿自己打开“令牌”查看内容(此时“令牌”已经改成对折状态,须打开才能看见内容)。教师等待两位幼儿自己站到圈外并面向逆时针方向,必要时教师还要提醒幼儿。(以下同前)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二)案例分析
任务分析范例 :“大王叫我来巡山”游戏部分的使能目标阶梯
挑战3
教师发放“令牌”(教师站在圈内面对幼儿,左手孙悟空,右手妖怪),拿到“令牌”的两位幼儿自己查看内容(省略了自己明确角色的环节)。教师提示并等待两位幼儿自己站到圈外,面向逆时针方向,然后教师举起一手臂表示“预备”,随后发出指令:“跑!”(以下同前)
挑战2
教师发放“令牌”(教师站在圈内面对幼儿,左手孙悟空,右手妖怪),拿到“令牌”的两位幼儿自己查看内容。教师提问:谁是孙悟空?请举手!谁是妖怪?请举手!(要求并等待相关幼儿举手)。教师提示并等待两位幼儿自己站到圈外,面向逆时针方向,然后教师举起一手臂表示“预备”,随后发出指令:“跑!”若孙悟空没有被捉住,则继续教授进圈、跪拜、台词。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二、小步距循序渐进原则
(二)案例分析
任务分析范例 :“大王叫我来巡山”游戏部分的使能目标阶梯
挑战1
教师直接指定两个角色的人选,提示并等待两位幼儿自己站到圈外,面向逆时针方向,教师站在两人中间用双手示意“预备”,然后发出指令:“跑!”同时教师让开,避免影响幼儿奔跑。(以下同基础级)
基础级
教师直接指定妖怪和孙悟空人选(中间隔开2—3人);明确妖怪追捉孙悟空的规则。两位尝试游戏的幼儿在听指令正确地向右转身后,再听指令正确地向圆圈外横跨一大步。教师用双手控制住两位幼儿,同时发出指令:“预备—跑!”教师松手,两人追跑(必要时,教师还需特别提醒孙悟空,在跑回自己原先所站的位置后便要停下来)。若孙悟空没有被捉住,则继续教授进圈、跪拜、台词。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三、“站上巨人肩膀”的原则
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奥尔夫教学法体系培训班老师说过:作品能把思想、情感、身体融为一个整体(可作为审美对象的范例)。故事、音乐、动作所包含的“模式”,给了学员一个“创作的框架”,即一个可进行“近迁移”改编的“底版”。在这个框架中,学员可以在强有力的支持下自由发挥;如若没有这个框架,学员就会很混乱,不能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之美。
对于缺乏专业音乐学习经验的普通大众,特别是对发展中的幼儿来说,在歌、舞、乐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给予语汇、思路,还需要给予一个可以依托的具有审美感染力、吸引力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热情地投入且安全地进行“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四、 “学以致用”的原则
五大工作流程:
(1)举例。执教老师教,学员们做。对于所教的各种具体的知识技能,基本上也都是运用“模仿—理解—应用/创造—分析”的教学流程。
(2)分析。执教老师不断重复讲解或者补充各种相关理论。
(3)引导应用。执教老师在当天下课之前,一定会布置课后作业,并使用从大组示例到小组尝试及执教老师轮组辅导的组织方式进行。这种“模仿体验—尝试讨论—大组分享—总结反馈—引导提问—补充解惑”的流程,能让学员尽可能明确课后独立或结伴作业的具体要点,即学员当天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
第三节 奥尔夫体系中的教学原则
四、 “学以致用”的原则
五大工作流程:
(4)布置课后的独立或结伴作业。
(5)审阅作业和反馈补偿。第二天,各执教老师几乎要花费将近半天的时间来审阅学员的作业文本,或组织学员相互观摩从文本到实操的过程,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员“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那些尚未掌握的内容。
对于缺乏专业音乐学习经验的普通大众,特别是对发展中的幼儿来说,在歌、舞、乐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给予语汇、思路,还需要给予一个可以依托的具有审美感染力、吸引力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热情地投入且安全地进行“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