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律动教学 课件(共53张PPT)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律动教学 课件(共53张PPT)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丨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与奥尔夫音乐
教育体系
第二章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
第三章丨歌唱教学
第四章丨律动教学
第五章丨奏乐教学
律动教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一)原生态文化中的身体节律运动
来源
“声势”(有声音的身体姿势)的身体律动分支
最基础的四种动作分别是:跺脚、拍大腿、拍手和拧响指。这四种动作通常也可以分别代表由低到高的四种声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一)原生态文化中的身体节律运动
2. 应用
(1)从口头语言节奏抽取开始,随后必定要先转换到声势上,最后再转换到乐器演奏动作上。
(2)用简单的声势来帮助入门者学习与“速度、力度、节奏、节拍,以及旋律的运动形态或走向,句子或段落的结构模式”等概念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3)在声势短句“回声性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声势短句”的即兴对话。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
通过对这些传统民间舞蹈的学习,学习者不仅得以大量积累和提升关于音乐和舞蹈的感性经验,了解和体验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大大增进自身与他人自然亲切地交往和分享的能力。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一个特殊的模式是:教师必须即兴用钢琴弹奏出将要让学生用身体动作反映出的节奏、拍子、速度、力度、乐句,甚至呼吸等要素。学生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即兴反应训练,才能够对音乐的这些要素越来越敏感。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律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
(四)拉班律动理论体系
律动表现力的概念体系:力量、空间、时间、运动的流畅与阻滞,以及八种动作元素。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二、律动与其他表现活动的结合
(一)律动与音乐基本理论学习
(二)律动与歌唱
(三)律动与奏乐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三、律动教学的游戏化设计
(1)借鉴已有的成熟游戏,将游戏或游戏中的某些元素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便
起到相应的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
(2)不仅是对已有游戏的简单借鉴和应用,而且是更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的角度出发,使设计更能契合教学任务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更容易达到促进学习效率和提升学生基础素养的目的。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三、律动教学的游戏化设计
第一,“情境表演游戏”几乎无处不在。因为“故事”(对于学员来说既有情境理解意义,又有情感体验意义)是学员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有力支持框架。
第二,奥尔夫老师大量直接地使用了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游戏。其原因在于:奥尔夫老师认定自己所希望达成的各种音乐舞蹈、智能体能、社会道德、身心健康的目标,本身就包含在这些传统游戏之中。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四、创作技法与即兴律动学习
依照“模仿—理解—应用—创造”流程。
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员需要框架的支持。如果没有框架的支持,学员容
易混乱,而且也不容易达到审美的境界。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理论—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改善肌肉动作的感觉和音乐感。
(2)知道如何通过律动学习或教授音乐元素和结构;学习如何品味音乐在自己心中的全部感受。
(3)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模仿到即兴创作”的建构性流程。
2. 邀请舞
(1)教师教授邀请舞,示范如何与舞伴“打招呼”。(示例)
(2)学员边熟悉舞蹈边即兴更换与舞伴打招呼的方式(打招呼的语言和动作)。
(3)学员分组选用新歌曲,创编新游戏。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3. 理论—身心力度性质
(1)身心力度性质是拉班律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2)我们要认真区分三种具体的身心力度性质,分别是:① 放松状态;② 准备状态;③ 表达状态。
4. “体验—理解”游戏
(1)游戏1“请问你去哪?”—行走与对话(角色扮演游戏)。
① 三对角色:灰姑娘与坏姐姐;小杰克与大巨人;白雪公主与猎人。
② 过程:学员想象并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用不同的力度行走,用不同的力度性质问话和回答。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③ 体验与交流。
引导性问题一:在内心、身体和嗓音方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区别?
b. 引导性问题二:如何通过律动让你或你将来的学生了解音高、音强、音色、速度
这些音乐元素呢?
c. 引导性问题三:这些音乐元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是怎样的呢?
(2)游戏2“数数”(角色扮演游戏)。
① 三种角色:
银行职员在数钱。(谨慎)
b. 摔跤比赛、拳击比赛的观众在“倒数”。(疯狂)
c. 小孩在数流星。(惊喜)
② 过程:略。
③ 小结: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故事和感情,而不是只有形式。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3)游戏3“倾听音乐与动作反应”(即兴假想角色扮演游戏、领袖模仿游戏)。
① 进入“乐句对乐句”的反应:教师作为领袖先做某种4拍重复性动作,学员“回声”模仿。
② 学员4人一组,轮流担任领袖,领袖即兴先做某种4拍重复性动作,其他学员“回声”模仿。
③ 进入“乐段”的反应:A段一拍一次动作(表现四分音符),B段半拍一次动作(表现八分音符),教师提供示例。(伴奏音乐可选类似动画片《狮子王》主题的非洲风格音乐)
④ 学员分小组依次进行“创编—排练—展示—分享—评价”。
(4)游戏4“四方舞”(方向认知游戏)。
配合一首童谣跳简单的舞蹈,每跳完一遍就右转,顺时针换一个方向跳,当一圈四个方向都跳完后,再逆时针(反方向)依次跳。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5)游戏5“照镜子”—即兴表演(领袖模仿游戏、方向认知游戏)。
两两结伴轮流扮演镜子和照镜子的人,相互模仿即兴表演动作。动作模仿者必须“镜面模仿”。
(6)游戏6“纱巾”(玩具、道具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
故事《风和太阳》(著名的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够让道路上的行人把衣服脱下来。
(7)游戏7“圈圈舞”—邀请舞(身体部位认知与方向认知游戏)。
歌曲《我的圈圈》:
① 游戏玩法1:全体站成一个圆圈,一边拍手一边唱歌;刚开始时,选中一人在圈外逆时针移动,并按歌词指示找到一个人与之进行面对面、肩对肩、背对背的互动;被邀请者参与圈外行走,继续与被选中的人按歌词互动;游戏继续,反复进行,直到所有人都被邀请完。当缺少被邀请人的时候,学员自由结伴互动。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3日律动课程(一)
② 游戏玩法2:全体平均分成两组,站成一内一外的两个同心圆;内圈人一边拍手一边唱歌;外圈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并找朋友互动。当唱到“再见”时,内外圈相互交换;游戏继续。
(8)游戏8“跳转舞”—持续换伴的集体舞蹈(方向认知游戏)
① 音乐:略。
② 游戏玩法:全体舞者结伴面对面站成一个圆圈(单圆双圈),自然形成一个顺时针圆圈和一个逆时针圆圈。两个舞者手拉手,面对面,相互交换位置,然后同时向圈外方向正后方跳转180度,这时两个舞者各自会见到一个新的舞伴。学员在音乐声中持续舞蹈和结交新舞伴。
③ 教学法:
教师先邀请一位学员与自己共同示范。
b. 当两人最终转向成背对背时,各自再邀请一位学员与自己面对面(已经形成两对舞伴)。
c. 再以同样的方式邀请新的舞伴(现在已经形成三对舞伴)。
d. 按此模式反复进行,直到所有学员全部进入圆圈为止。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理论—拉班律动理论
(1)金句1:知识永远都是工具而不是目标。
(2)金句2:乐感永远与情感体验和表达有关。
(3)来自拉班的动作元素:
① 时间:拍子(稳定拍)、节拍(重音组织规律)、节奏(长短组织规律)、句长等。
② 空间:方向、形状、高度水平、运动轨迹(路线)、团队(人际)的空间关系等。
③ 力量(力度的特质):轻/重、断/连、阻滞/流畅等。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2. 体验与理解
(1)听音“移动与停止”。(入门阶)
① 听教师的口头指令行走或停下。(逐步将听口令自然停止,改成有意识的静止造型)
② 听教师的鼓声指令行走或摆出静止造型。
(2)听音乐改变“移动—停止”的运动方式和造型姿态。(初步进阶)
① 使用类似《狮子王》的音乐(有点疯狂的非洲舞蹈风格),学员自行选择合适的行走力度模式。音乐开始就移动,音乐停止便摆出静止造型。
② 音乐突然换成《胡桃夹子》中的《士兵进行曲》(有点严肃的进行曲风格),学员应立即重新选择更为合适的行走力度模式。音乐开始便移动,音乐停止便摆出静止造型;音乐更换时,便更换移动的动作力度模式。
(3)金句:教幼儿的时候,总是要从他们已经熟悉的事情开始。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3. 理论—“基本移动”
(1)金句1:在一个教案中,通常最好选择2—3种拉班的基本移动动作,让学员通过跟随音乐的移动来感知音乐元素的概念。
(2)金句2:奥尔夫先生运用了达尔克罗兹先生的音乐教育哲学与方法和拉班先生的动作元素概念体系来教授音乐元素。
(3)来自拉班的基本移动动作体系。
① 该体系的“行走”移动体系概念包含脚尖走、行军走、跺脚走和普通走等。
② 该体系的“跑和跳”移动体系概念包含单脚跳、双脚跳、跑跳和踏跳等。
③ 更高级的移动体系还包括滚动、拖行、爬行、各种体位的旋转移动和空中飞跃移动等。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理论—拉班律动理论
(1)金句1:知识永远都是工具而不是目标。
(2)金句2:乐感永远与情感体验和表达有关。
(3)来自拉班的动作元素:
① 时间:拍子(稳定拍)、节拍(重音组织规律)、节奏(长短组织规律)、句长等。
② 空间:方向、形状、高度水平、运动轨迹(路线)、团队(人际)的空间关系等。
③ 力量(力度的特质):轻/重、断/连、阻滞/流畅等。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4. “非移动”动作—概念感知与理解(游戏化的体验练习)
歌曲《我们应该干什么》:
5. “移动与非移动”动作—概念感知与理解
6. “移动练习的情境化”
(1)教师示例:如遛狗、行军、巨人行走、散步看星星等。
(2)学员迁移:先近迁移教师提供的情境,然后自行想象情境。
① 每组自选两种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移动方式;自己匹配两首不同的音乐或儿歌。
② 组内自己排练。
③ 组间展示、分享和评价。(含自评和互评)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4日律动课程(二)
7. “情境化圆圈移动”游戏
(1)邮递员:类似我们的传统游戏“丢手绢”—同向追逐跑。
(2)皇帝在山中:类似我们的传统游戏“开火车”—邀请舞。
(3)威利威利:类似我们的传统游戏“找朋友”—遇见和告别。
(4)猫捉老鼠:类似我们的传统游戏“猫捉老鼠”—表演、四散追逐跑、上位安全。
附作业:
(1)当堂小组实操作业(教师当场辅导,澄清纠偏)。
① 自选基本移动动作。
② 自选儿歌。
③ 创设完整游戏。
④ 尝试教授其他学员或同伴。
(2)家庭个人书面作业(第二天交作业,教师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反馈)。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1. 唤醒游戏:“过来坐在我身边”—各种“移动动作”复习
(1)歌曲曲谱(略)。
(2)玩法:
① ×××(学员同伴的名字),请“走”过来坐在我身边!移动到我身边坐下。
② 来了!
(3)流程:
① 教师先示范几次。
② 学员轮流担任邀请者A(刚刚完成指令的被邀请者B担任新的邀请者A)。
2. 基本节奏入门
基本节奏入门包括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动作要求同“挑战1”,伴奏先改为教师即兴钢琴伴奏,后再改为录音音乐。当音乐变化时,自创动作模式就要变化
运用鼓声音乐伴奏,在自由空间中移动,上下肢不同的自创动作模式要求不变,增加遇见同伴需进行表情交流,进而再进行身体接触性交流的要求
站姿—移动,倾听由多种音符节奏组成的节奏型指令,当节奏型变化时,需自创另一种新的上下肢对应模式
站姿—移动,倾听鼓声均匀的四分音符节奏,自创一种上下肢不同的对应模式
站姿—移动,倾听鼓声均匀的四分音符节奏,模仿老师的上肢全音符(一个动作做四拍)、下肢四分音符(一个动作做一拍)的对应模式
站姿,倾听鼓声指令,模仿老师将下肢动作与音符表示的长短一一对应
坐姿,倾听鼓声指令,模仿老师将上肢动作与音符表示的长短意义对应
挑战2
挑战1
概念应用2
概念应用1
概念理解3
概念理解2
概念理解1
从倾听鼓声入手,将音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名称与
鼓声长短一一对应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基本节奏入门阶梯
3. 戏剧表演“睡美人”(参见第一章中的案例)
(1)歌曲(略)。(2)玩法(略)。(3)流程(略)。
(4)理论提炼:
① 随时随地要把思想、情感、身体融为一体。
② 故事和动作模式给了学员一个创作的框架。
③ 在这个框架中,学员可以在强有力的支持下自由发挥。
④ 若没有这个框架,学员便很可能陷入混乱,不能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美。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4. “器具外形”的联想与创造性表演
(1)教师分别出示鼓和鼓槌。
(2)引导学员联想:它们分别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件?
(3)学员中的志愿者轮流用动作展示自己的想法。如:鼓槌代表绣花针;鼓代表飞碟等。
(4)教师引导学员关注动作的力量模式(力度特质)。例如:绣花是弧线运动,是柔和、连贯、优美的;掷飞碟是直线运动,是干脆、爆发、帅气的等。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5. “器具声音”性质的联想与创造性表演
(1)用鼓槌敲击鼓面,表现“在森林中被人追赶”。
(2)用鼓槌摩擦鼓面,表现“在山路上疲劳地挣扎前行”。
(3)用铃轻击,表现“在将要化冻的冰面上小心移动”。
(4)理性指导:
① 每次表演结束,学员必须以一个造型完美结束。在不同情境的移动后,应该做什么样的造型?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② 被“追赶”和“害怕冰面碎裂”情境下的移动,都是身心“绷紧”的。这两种“绷紧”之间有什么不同?
③ 在“疲劳地挣扎前行”时,身体完全无法“绷紧”,因为没有能量;但内心仍旧“绷紧”,因为仍旧“怀有求生的期望”。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6. “纸棍演奏”与动作表演相互配合
(1)老师提供四首小诗,分别表现一个巨人、一个精灵、一个极大的圆球和一只极小的老鼠。
(2)学员分组,在各组内分工合作创编和排练。
(3)各组展示分享与相互评价。
(4)理论总结:
① 所有的动作都需要在“生动的、谨慎的能量投入”后,再转化成“生动的身体能量”输送出来。
② 所有以上活动也都可以被看作是未来使用乐器表达“内在能量模式”的铺垫。
③ 所有的儿童天生都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有的后天被压抑了。因此,教育仅仅是让其恢复天性。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7. “魔法手套”—有声与无声(哑剧)表演
(1)假装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戴手套”,同时出声地从一数到十。(数完后变成哑巴)
(2)在教师的引导下,无声地做动作和表情。(表现某个场景中的事件)
(3)假装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脱手套”,同时出声地从一数到十。(恢复正常)
(4)做有声音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与之前相同场景中的事件)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8. “迪克和达克”—只用“手指”讲的故事
(1)动作:
晚上,回家(握拳、竖大拇指);开门(立掌、竖大拇指);进门(立掌、收大拇指);
关门(收四指成握拳)。
早上,开门(立掌、伸出四指收住大拇指);出门(立掌、竖起大拇指);关门(收起
四指、竖大拇指)。
(2)故事与表演:说到相关的词语时,变化手的姿态。
① 迪克(右手):回家—开门—进门—关门—睡觉(拳头横放)。
② 达克(左手):回家—开门—进门—关门—睡觉(拳头横放)。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③ 迪克(右手):起床(拳头竖起)—开门—出门—关门—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上山,下山;去找达克,敲门(用拳头);达克不在家,只好回家;上山,下山,上山,
下山,上山,下山;回家—开门—进门—关门—睡觉(拳头横放)。
④ 达克(左手): 同上,略。
⑤ 迪克和达克(左、右手):一起……在路上遇到,愉快交谈,然后一起各自回家。
(3)流程:
① 教师示范。
② 学员模仿。
③ 学员练习。
第一节 奥尔夫律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典型案例
8月25日律动课程(三)
9. “汤姆的鬼魂”—只用“手臂”讲的故事
(1)动作与音乐:
(2)流程:
① 教师示范唱歌,学员回声式逐句模仿。
② 加入音条琴和沙球的伴奏(教师和个别学员)。
③ 教师加入动作的示范,学员回声式模仿。
④ 学员边唱边做动作。
⑤ 学员分成两组,用轮唱的方式边唱边做。
⑥ 学员分成四组,两组唱和做,两组伴奏,形成唱、做、奏两声部“卡农”。
⑦ 教师提示学员体验和反思:手臂飘动张力(能量模式)在上升、扩展和下降的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注意
(1)一般情况下,所有活动在导入时都应该拥有一个儿童会感兴趣的情境。教师也可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实物,以及自身的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等手段引领儿童进入情境。
(2)一般情况下,音乐作品在最初几次与儿童接触时,都应该是完整的作品。如果没有特殊需求,不要轻易把音乐切割成“碎片”。
(3)一般,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儿童的观察模仿还是需要安排在活动流程的前端。有时候,在作品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复杂,活动内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的时候,一次教学活动不能够达成全部目标。有关创造性的流程课例需要安排到第二、三次,甚至第四次教学活动中慢慢进行。教师不要因为害怕别人说“活动没有安排创意表达流程”就随意取消必要的观察模仿学习流程,因为这个流程是教师给儿童提供语汇和思路,以及新学习支架的流程。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注意
(4)律动活动的音乐一般需要使用音响效果良好的录音音频。除非教师自己有比较“高超”的即兴声乐演唱技能或器乐演奏技能,同时又拥有边表演边观察判断边指导儿童进行学习或练习的能力。
(5)本教材不能给读者提供音频资源,读者需要自行合法地获取音频资源。在学校情境中,将这些音频资源用于教学是合法的,但注意不能够使用这些音频资源去谋求经济利益。
(6)所有律动活动都必须在“听前奏”后才开始。儿童在刚接触时,还必须同时倾听教师配合前奏给出的“预令”。我们也尽量在乐谱中为读者提供这些信息。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一、小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和艾玛捉迷藏
游戏玩法
(1)线索推理:从幻灯片画面中根据“彩格”线索寻找小象艾玛。
(2)在活动场地中,根据现有经验寻找被藏起来的小象艾玛的图片。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和结构,随A段音乐做小象走、喷水、打招呼的动作,随B段音
乐玩捉迷藏等游戏动作。
(2)迁移已有经验,尝试创编不同方向的喷水动作。
(3) 向同伴身上喷水的时候,注意不要碰到同伴的身体;了解在音乐和动作全部结束以后再玩“找艾玛”的游戏;在游戏中努力遵守“闭上眼睛后就不能偷看”的游戏规则。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一、小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和艾玛捉迷藏
活动过程
了解故事,进入情境
教师用幻灯片出示第一张图片,然后随乐边做动作边讲故事
3. 引导幼儿重点观察游戏的动作部分
4. 教师引导并鼓励幼儿创编不同方向的喷水动作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一、小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狗熊吃面包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风格;在A段音乐做面包,在B段音乐玩游戏。
(2) 学习创编在身体不同部位做面包的动作和不同的面包造型;迁移已有的游戏经验,通过有意记忆,快速判断“哪只面包不见了”。
(3) 享受成功猜测和获得新策略的快乐;享受把“面包同伴”从大熊家中成功“救”出的快乐。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一、小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狗熊吃面包
活动过程
进入情境,了解做面包的过程
2. 感知动作模式和音乐结构,创编揉面动作
3. 加入游戏
4. 完整游戏,创编不同的面包造型
5. 交换座位,挑战迁移判断策略的能力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二、中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章鱼和小鱼
游戏玩法
这是一个传统的经典民间游戏,许多地区称之为 “顶锅盖”(上面的手掌类似“锅盖”,下面的食指类似“筷子”)。一人双手掌心向下,一人双手食指向上顶住他人的掌心,随着向上、向下、转圈、原地等指令一起运动。在儿歌结束时的最后一个“跑”字上发起“追逃”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可将“顶锅盖”游戏迁移改编成章鱼和小鱼玩追逃的游戏。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了解音乐结构,按照节奏和AB结构随乐做动作和玩游戏。
(2)有意识地利用原有经验,创编更多不同的游泳和吹泡泡的动作。
(3) 玩“顶锅盖”游戏时,努力克制一味追求“追逃成功”的冲动,坚持在“跑”字上发动“追逃”行为;学习在自由换玩伴时利用小策略,力争做到“迅速安静”地结交新玩伴;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乐于接受所有的“潜在玩伴”。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二、中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章鱼和小鱼
活动过程
了解故事,创编动作
感知故事、动作、音乐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迁移)游戏规则
4. 尝试结伴完整地进行游戏
5. 做基础动作玩游戏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二、中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调皮的小鞋子
活动目标
(1) 初步熟悉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结构和情绪的力量模式特质;按音乐的节奏、结构和情绪模式进行律动和游戏。
(2)创编鞋子造型动作并做“镜面领袖模仿”游戏。
(3) 理解“悄悄溜出来跳舞”是因为不想打扰爷爷休息,也不想让爷爷担心;当爷爷“出来检查”时,能认真地作出“我是好乖乖,一直坐在鞋柜里,啥事也没干”的俏皮表情。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二、中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调皮的小鞋子
活动过程
1.了解故事情境,初步感知音乐
2. 创编基础动作,进一步了解故事情境的结构
3. 随乐进行整套基础律动的模仿练习
4. 不断替换新的小鞋子造型动作,并继续反复熟悉音乐和动作模型
5. 学习两人配合的表演游戏
6. 完整游戏,体验与米格爷爷温馨互动的乐趣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三、大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小猴坐沙发
游戏玩法
(1)故事梗概:
猴哥猴妹出门找朋友,找到朋友相互挠痒痒玩。猴哥先变沙发给猴妹坐,然后再相互交换。
(2)挠痒痒的游戏进程。
(3)变沙发的游戏进程。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三、大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小猴坐沙发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随音乐的节奏和结构做律动游戏。
(2)创编沙发造型及坐沙发的动作;在和同伴互相挠痒痒时,即兴决定挠哪个身体部位。
(3) 变沙发时,尽量保证沙发的“质量好”(平稳);坐沙发时尽量“爱护沙发”(轻轻接触,不真的坐上去);一起摇摆时,能与同伴和谐、融洽、愉悦地互动。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三、大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1 小猴坐沙发
活动过程
1.了解故事情节,创编基础动作模式
2. 跟随教师的示范,幼儿随乐记忆律动的动作,感知故事、动作、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两两结伴,用上肢尝试合作
4. 尝试用整个身体合作做“变沙发—坐沙发”动作
5. 随乐散点移动,找空地方两两结伴完整地进行游戏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三、大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大魔法师
活动目标
(1)跟随音乐表现“收集”和“释放”能量的魔法动作;按照乐句交替与同伴互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改变动作模式的思路,并应用各种思路进行即兴动作表演。
(3)在“救灾”的情境中体验责任感;在互动和表演中投入和表现情感。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三、大班律动教学案例
案例2 大魔法师
活动过程
欢迎来到魔法学校
2. 紧急救援申请(再次练习4遍,共11遍)
3. 欢庆胜利(总共练习13遍)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四、律动教学课堂实训案例
案例1 匹诺曹要做真孩子
游戏玩法
(1)歌曲的A段部分:随乐做律动。
(2)歌曲的B段部分:加身体接触的律动。
(3)歌曲的C段部分:加移动“换朋友”。
(4)歌曲的D段部分:加“猜拳”游戏和结果反应动作。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歌曲,学习演唱最后一句;随乐按节奏做律动。
(2) 集体创编律动组合,然后即兴替换局部动作;迁移换朋友的原有经验,探索“换朋友”的新思路。
(3) 和谐地表演双人拉锯动作,努力使用语言、动作、体态、眼神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共享。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四、律动教学课堂实训案例
案例1 匹诺曹要做真孩子
活动过程
1.回忆故事的主要情境
2. 依据主要情境创编基础律动动作模式
3. 反复练习,熟悉上肢基础律动模式
4. 累加“合作拉锯”和“猜拳”互动
5. 站双圈双圆,累加横向移动“换朋友”的动作
6. 替换局部基础动作
7. 探究曲线绕行“换朋友”的动作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四、律动教学课堂实训案例
案例2 猫和老鼠
活动目标
(1) 感受乐曲诙谐、欢快、跳跃的风格,理解和表现其所表达的故事情节:一群小老鼠跟着一只“臭美猫”出门散步。
(2)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3)想象音乐传达的画面和体验大猫与老鼠互动游戏的快乐。
第二节 迁移应用的律动教学案例 
四、律动教学课堂实训案例
案例2 猫和老鼠
活动过程
了解故事的情境
2. 倾听乐曲,区分乐句
3. 用动作整体感知音乐
4. 创编大猫走路的动作并随乐练习
5. 椅子前站立,累加“变异木头人”游戏
6. “猫试老鼠”—共同讨论B段音乐中的动作并随乐练习
7. 完整随乐游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