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目录Content第一章丨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章丨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法第三章丨歌唱教学第四章丨律动教学第五章丨奏乐教学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章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体系第一,韵律体态和动作不是目标,而是媒介,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和表现音乐,以及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第二,音乐中所有概念(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的运动形状或走向、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模式等)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来形成、巩固和提升。第三,指导老师必须在现场即兴演奏钢琴。根据音乐训练内容的不同,指导老师用演奏强调要求学员感知和表达的既定的音乐概念特质。第四,学员对指导老师所提供的音乐进行的“动作反应”,被要求是完全即兴的,但仍旧要反映出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例如:现在要求用徒手动作(或下肢行进动作,或操作网球、纸带的动作)表现柔和的(或热烈的)三拍子音乐的“拍子特征”等。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二、 拉班律动理论体系律动表现力的概念体系:力量(上升或下降、收缩或扩张、紧张或松弛等)、空间(水平空间的高或低、空间方向、运动线路、运动幅度的大或小)、时间(动机、句子、段落的长短)、运动的流畅与阻滞,以及八种动作元素(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浮动),形成了德国现代舞理论先行的倾向。舞蹈教育理念坚持“内外合一,身心合一”,这与中国教育的“知行一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注意:这种教学方法对指导老师的钢琴即兴演奏技能要求很高,所以自21世纪以来,许多学习使用该方法的老师创造性地放弃了对钢琴即兴演奏的追求和坚守,而改成使用自己更容易表现音乐的方法,例如:弹奏吉他、吹奏竖笛,甚至歌唱等。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三、邓肯现代舞蹈体系邓肯女士,是一位美国舞蹈家,也是西方现代舞蹈创始人。随着音乐自由舞蹈,是邓肯女士的舞蹈中最有个性的特质。(一)动作积累在最初的作品中,她总是依托由古典音乐所激发的灵感,身着薄纱轻衫赤脚起舞,像自然女神一样自由地表现天空、大海、森林等自然界的生命运动样态。(二)音乐、故事积累1913年以后,邓肯的创作转向悲壮、英雄的题材,如:著名作品《马赛曲》和《国际歌》表现的是法国革命题材; 《前进吧,奴隶》是将音乐作品《上帝保佑沙皇》反其道而行之,基于全新的俄国农民反抗沙皇暴政统治的故事而创作的; 《伊菲革涅亚在澳里斯》表现的是希腊古代神话中的一段悲壮的英雄献身故事。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三、邓肯现代舞蹈体系(三)将观众控制在自己用动作创设的氛围当中邓肯在表演《伊菲革涅亚在澳里斯》的时候,时而幸福安详,时而悲壮凄凉,令人无限神往。这充分说明,邓肯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是随着音乐兴之所至地即兴作舞,而是善于用优雅壮美的动作将观众全然吸引在自己设定的艺术气氛之中。在《马赛曲》和《前进吧,奴隶》中,她用“压抑—挣扎—号召战斗—挣脱桎梏”的一系列体态表现,以及舞动巨大的红色战袍和红旗等舞蹈样态,表现了被压迫的民众由追求自由的信念所产生的强大鼓励力量。注意:在邓肯的作品中,大到“追求自由的信念”,小到“旗帜和战袍”,没有一样是“无中生有”的,都是个人原有经验的重组。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三、邓肯现代舞蹈体系(四)传承:在俄、德、法办学邓肯女士先后在俄、德、法等国家创办舞蹈学校,教授学生。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实践,不仅为美国现代舞的创立铺平了道路,而且还从精神上推动了德国现代舞的发展,更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的舞蹈家,如现代芭蕾之父米哈伊尔 · 福金等人。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四、约翰·费尔拉班德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是拥有柯达伊教育体系背景的美国著名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当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他还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并且歌唱教学的展开可以不受儿童发展水平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四、约翰·费尔拉班德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约翰 · 费尔拉班德先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深入民间收集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歌曲、舞蹈和游戏(特别是传统亲子音乐游戏),并将这些作品和素材应用到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教材之中,使得这些包含了独特的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教材给早期儿童教学体系带来了更多朴实而又灵动的风气。另一方面,他创造的由浅入深、从操作到体验再到概念的“视唱教学体系”,将音乐素材积累、乐理、视唱、多声部合唱、音乐即兴创作等多种音乐能力训练统合成为一体,且完全不失音乐学习活动的审美性体验,实属难得。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五、 “高瞻课程”的律动目标体系产生于美国的“高瞻课程”,是一种早期儿童全领域综合课程。该课程中的律动教学体系是由密西根大学人体运动学系名誉副教授菲里斯 · 卫卡特创建的。她在著作《动作教学—幼儿动作的核心经验》里,提出了很有启发价值的教学目标分类概念体系,具体如下:(1)把动作转换成语言。(2)把语言转换成动作。(3)非移动动作。(4)移动动作。(5)动作与音乐协调。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五、 “高瞻课程”的律动目标体系(6)动作与他人协调。(7)动作与物品协调。(8)创造性地做动作。这套概念体系既可以帮助老师明确自己到底要教什么,也可以指导老师观察和评价自己教学的效果。可以说,它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有用工具。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六、巴西战舞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的巴西传统民间体育与娱乐活动,活动开始之前需要拉伸韧带。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一)流程一:情绪的准备学员自选乐器演奏(巴西传统民族乐器),老师击大鼓伴奏。从老师自己开始,每位学员轮流领导大家唱相关民歌。(二)流程二:热身运动学员进行各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平衡、协调、灵敏性的练习。从老师开始,每位学员轮流帮助大家数节拍,每种动作都要数八个八拍,有时还要重复。跑跳也要数。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六、巴西战舞(三)流程三:复习最基础的动作最基础的动作:左右横向移动下肢的动作(左脚向左横移一步,右脚也向左横移,右脚从左脚后面越过踏于左脚斜后方;向右方做相反动作),然后再逐渐加入手臂自然摆动的动作。老师每次都会亲自带大家反复练习许多次,新学员也很轻易地就做到了。第一层动作“升级”:将手臂从自然摆动升级到将单臂提高到可以护住头部的位置,并逐步下降体位至“深蹲”低位,反复练习多次。第二层动作“升级”:继续进行左右横移练习,但将前式中的动力腿“横后撤”改为“横前跨”,反复练习多次。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六、巴西战舞(四)流程四:教授新动作第三层动作“升级”:两个八拍的动作组合。动作一:第一个八拍左右各交替移动两次,第二个八拍在喊到“七、八”时做“下蹲护头”动作;动作二:在喊“七、八”时,做前横跨动作。第四层动作“升级”:两人配合,面对面,向对称的方向移动,在第二个八拍喊“七、八”时,一人下蹲护头,一人做前横跨动作。第五层动作“升级”:将前横跨改为从下蹲者头上横跨过去。当 第二次上课时,老师要求不再喊拍子,即要求将“预设配合”改成“即兴反应配合”。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六、巴西战舞(五)流程五:实战对抗练习围成圆圈,每人至少进圈与他人打斗三次。当第二次上课时,老师在基础练习部分,加了侧手翻的动作。(六)流程六:结束课程大家再次奏乐和唱歌。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七、王添强教育戏剧体系在我国香港地区工作的教育戏剧专业工作者。他的教育戏剧体系包含大量从各国其他专业体系中吸收的知识与技能,也拥有大量他和他的团队独创的观点和案例。这个案例从学习者熟悉的一颗小种子(原有经验)出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教师提供新的语汇和思路),不断“添枝加叶”,逐步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使能目标阶梯-一首小歌开始的挑战教师鼓励学员将布景、道具融入自己的作品,然后分享……教师鼓励学员将熟悉的游戏融入自己的作品,再展演……教师以范例和讲解激励学员使用左右对称、曲线运动、环绕和旋转等思路丰富原舞蹈动作,用与同伴身体接触等互动思路提升互动趣味,再展演……将歌表演动作替换成集体舞蹈动作,并加入队形变化,再展演……流程7流程6流程5流程8第一节 中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使能目标阶梯-一首小歌开始的挑战各组选择一个故事,根据故事创编新歌词,换掉《两只老虎》的歌词(动作不变),展演……再根据新歌词重新创编适合的表演动作,再展演……教师鼓励学员将熟悉的游戏融入自己的作品,再展演……培训教师邀请学员示范一套自己原先就会做的《两只老虎》的歌表演动作。邀请全体学员模仿这位提供信息学员的歌表演动作。培训教师带领全体学员围成一个圆圈,邀请学员提议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儿童歌曲,复习此歌曲。流程3流程2流程1流程4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一、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191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他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体系。1956年,他提出了思维的六种级别: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布鲁姆的后继者对这个体系做了一些微调,把 “创造”概念加进了这个层级体系,并将之置于层级金字塔的顶端。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学习者不能缺少以下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必要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基础);第二,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的心向);第三,反馈—矫正系统。第三个条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二、孔子“举一反三”理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二、孔子“举一反三”理论这段话在早期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含义。第一,需要用一个有趣的任务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经过努力(动脑、动手)来创造出他们能够引以为傲的成就(成果)。第二,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举一反三”的含义,而应该深入理解“举一”,即“举例”对于学生(含幼儿)理解“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的重要性。两个关键点:一是幼儿学不会,是教得不得法,如举例太少或举的例子没有能够凸显其所要呈现概念的关键特质;二是幼儿学不会,是任务不在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任务没有建构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一)游戏化教学教学要素:一是动机要素,即快速反馈、目标清晰、渐进的挑战和主动地参与;二是情感要素,即故事和身份、合作和竞争。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学习就像玩耍;从做中学;及时反馈;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并有持续不断的挑战。基于这些原则,游戏化教学超越了游戏的设计,强调玩耍的基础作用和游戏融入正规教育的方式。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二)混合学习主要目标:将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差异化教学,并推动课堂互动。建立在小组活动和密集的面对面互动的基础上。三种形式:(1)翻转课堂。学生先自学下节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实践、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实验室的模式。学生分组在学校实验室与课堂之间交替进行学习,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互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3)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每位学生遵循定制的课程表,通过在线与面对面交流交替进行的方式学习。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三)计算思维教学核心是“以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五个基本要素:(1)逻辑推理,包括分析、预测与推断结果。(2)分解,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3)算法,甄别并描述规律,形成分步骤的教学。(4)抽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排除不必要的细节。(5)建立关联,对同样的问题用相同的解决方法。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四)体验学习让学习者直接与正在学习的现实之间建立联系的教学法。主要形式(1)基于项目的学习。其核心是真实世界的问题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发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并应用新知识。(2)基于服务的学习。学生需要使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社区的需求问题。(3)不确定性能力教学。需要构建起一个将不确定性纳入学习过程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批判地思考世界,并作出合理的决策。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四)体验学习四个要素(1)一项任务的具体经验,指个体或小组积极参与独立的任务,这些任务有可能会颠覆学习者的信念与想法。(2)反思性发现,指解决因假设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冲突的这一过程,它能不断促使学生反思。(3)抽象概念化,通过创造、建模和形成新理念来理解经验与反思的意义。(4)积极实验,将所学内容付诸行动,并将它置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中。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五)具身学习指各种关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实践,它强调身体和情感的重要性。理念:学生自觉地使用身体去学习,比坐在桌边或电脑前更有效。教学原则(1)身体与思想在学习中一起发挥作用,运动与概念相互联系。(2)行动与思维同时发生。(3)科学与艺术彼此影响并相互支持。(4)身体与思想时刻处于对话中。(5)现实与想象相互缠绕。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五)具身学习教学实践(1)具身学习有三种主要的教学实践。一是基于学校的体育文化,强调体育在提高个人品质和思考技能方面的作用。二是艺术统整学习,通过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三是创客文化,通常发生在实验室或创客空间。(2)在学校中,具身学习可以在三个层面实施。第一,体育与艺术课上的各种活动和体验,也可以将科学课上对光合作用的解释与舞蹈结合,帮助学生学习这一概念。第二,工作坊或者项目,通过与校外的艺术家或专业人士建立合作来为学生反思从具身学习学到的课程和内容提供平台。第三,将学生的身体运动、创造性培养和情感融入学校的核心学科中。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六)多元读写能力和基于讨论的教学本身就融合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法:多元读写能力教学和基于讨论的教学。四大教学原则:(1)情境化实践。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教学中必须考虑所有学生的情感与社会文化需求。(2)明确的指导。教师需要积极干预,支持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3)批判建构。确保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可迁移的实践。鼓励学生将学习体验与日常课堂任务结合,并应用到其他情境与文化背景中。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七) STEAM课程该课程是跨学科整合性综合课程,五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Science(科学)、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和Mathematics(数学)。近来,Art(艺术)被融入STEM中,即成为STEAM。STEAM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设备,比如:模型、积木、画笔、电路等充满创造力的工具,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八)电子游戏设计“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会对游戏上瘾却不喜欢上课呢?”通过分析游戏设计原理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喜欢打游戏,而是希望在游戏中寻找现实生活给不了的快乐。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三、其他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概念(九)“预见学习”研究策略一:借鉴已有的成熟游戏,将游戏或游戏中的某些元素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便起到相应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策略二:不仅仅是对已有游戏的简单借鉴和应用,而是需要教师从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的角度出发,使设计能更契合教学任务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总结:所有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获得有效成长的教学机理都是相通的。(1)吸引学生投入的情境(无论是真实情境还是假想情境,都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觉得有意义的情境)。(2)具体清晰的和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3)明确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追求的)学习达成标准。(4)及时而富有激励性的反馈(必须让学生明了对错并主动追求自我完善)。(5)老师引导的“建设性质疑”和“学以致用”。(6)学习方法上最大程度地整合与互补(将感性—理性学习,模仿—创造学习,独立—合作学习,线上—线下学习,校内—校外学习,道德、科学—审美学习,工作、生活—游戏学习等学习要素尽可能一体化)。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四、从孔子到梁启超、蔡元培的终极育人目标理论除了在教学法方面特别强调“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所有的学习和创新必须建立在学习者以及人类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外,中国学者与世界学者同样一以贯之地统一强调任何教育都必须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立场和终极教育目标。孔子所强调的“礼乐合一”,在蔡元培那里体现为“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也曾特别撰文强调:“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人不惧。”第二节 中外教育思想的“对话” 四、从孔子到梁启超、蔡元培的终极育人目标理论从中国出发前往世界上寻找同音的回声,我们可以在杜威先生那里找到:民主社会的教育必须与下述经验相匹配,即帮助受教育者尽力关注社会发展的共同福祉;尽力关注所有社会成员的合理发展状态和需求。真正的奥尔夫老师无一例外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明确地体现出这种“礼乐合一”的教育影响力。比如: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团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合理选择和尊重、支持他人合理选择等。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1895—1982)早年曾经是德国著名的作曲 家。在创立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他吸收 了大量他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例如:拉班律动理论体系、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体系、柯达伊教学法的音高手势、原生 态乐器、传统民间音乐、传统民间文学、传统民间舞蹈、传 统民间游戏等。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流程是:“模仿—理解—应用/创造—分析”。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暖身活动2 基本节奏练习(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1)坐姿,倾听鼓声指令。(2)坐姿,倾听鼓声指令。(3)站姿,倾听鼓声指令。(4)站姿—移动,倾听鼓声指令。(5)站姿—移动,倾听鼓声指令。(6)站姿—移动,倾听鼓声指令。(7)自由空间移动,增加同伴,学员要相互交流面部表情,其他同上。(8)自由空间移动,学员见到同伴,要增加身体的相互接触与相互配合,其他同上。(9)音乐变为老师弹奏的钢琴即兴音乐,将以上(6)—(8)环节重复一遍。(10)音乐变为器乐音乐录音,再将以上(6)—(8)环节重复一遍。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故事表演《睡美人》(一首简单的分节歌)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故事表演《睡美人》(一首简单的分节歌)(1)坐姿,学员倾听、观察老师边唱边表演。(2)坐姿,学员边听老师演唱,边用上肢模仿老师的表演。(3)站姿,学员边听老师唱,边模仿老师的表演。(4)一位学员志愿者扮演“王子”,其余学员继续模仿老师对①—⑩段歌词的表演,“王子”即兴表演⑦—⑩段歌词。(表演到第⑥段歌词“树丛长起”时,所有人都是自由长起的树;表演到第⑧段歌词“王子砍树”时,所有人一一倒下变成睡觉的人;表演到第⑨段歌词“王子唤醒”时,王子把大家一一唤醒;表演到第⑩段歌词“城堡舞会”时,大家一起自由地表演城堡舞会的盛况)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2 物品联想与创作表演(1)学员围坐成圆圈,老师出示鼓和鼓槌。(2)学员分别联想: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件,仅能用动作表现。(3)学员志愿者轮流进入圆圈展示与分享,其余学员猜测表演者所表现的事物。(4)老师引导学员关注“能量模式和动作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学员提供的范例:绣花—柔和连贯,飞碟—爆发迅猛等。(5)老师敲击鼓面:学员表现“因被人追杀而在森林中狂奔”。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2 物品联想与创作表演(6)老师摩擦鼓面:学员表现“在山路上身心疲劳地挣扎前行”。(7)老师轻击小铃:学员表现“在即将融化的冰面上小心移动”。(8)老师引导学员理解什么是“能量”:上述(5)和(7)环节都是身心的绷紧,但两者是不同程度的绷紧;(6)环节中没有能量,所以无法绷紧。(9)老师提供直径大约4.5厘米的结实的纸棍,请学员尝试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将其“弄”出声音,然后试着“奏乐”(奏出系列音响),以配合用动作表演以下内容(各由一段小诗描述事物的细节,此处略):一个巨人、一个精灵、一只极小的老鼠、一只极大的球。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老师用正常的音量从1数到10,边数边假装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将手套戴上,然后变成“哑巴”。(2)在老师的引导下,只能做动作和表情。(3)老师用“气声”从1数到10,边数边假装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将手套摘下,然后恢复“嗓音”。(4)在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发出声音,并做动作和表情。1.哑剧游戏“魔法手套”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2 手指故事游戏“迪克和达克”老师仅用双手表演“两家距离很远的一对好朋友迪克和达克相互拜访,但总是错过对方”的故事,请学员单纯模仿。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老师范例:大熊和松鼠。学员迁移:水牛和小鸟。1 对比形象表演游戏2 关节表演游戏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乐器表演游戏“汤姆的鬼魂”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一课 律动1.乐器表演游戏“汤姆的鬼魂”(1)老师一句一句地演唱,学员一句一句地模仿(回声)。(2)学员加入音条琴和沙球伴奏。(3)老师带领学员加入动作(见乐谱后括号内的文字)。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课 教学法(1)所有的歌曲教学游戏,都应该成为“教学法”工具箱中储存的“工具”。(2)三个“W”:作品(what);教学法(how);教学理论(why)。1.理论介绍2 声势即兴“卡农”每个人将昨天老师布置的配器作业,按照老师讲义上规定的“19个教学步骤”教授给自己小组(4人一组)的其他同学。1.教学实操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课 教学法2 新歌教学技巧“提问”——《三只瞎老鼠》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课 教学法1.配器《喷火龙丹丹》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课 教学法(2) 教学流程。① 老师讲述绘本故事,学员用回声模仿的方法学会歌曲。② 学员加固定低音(根据节奏创编语言—选择乐器演奏创编出的语言节奏—用低音木琴和低音铝板琴演奏)。③ 学员加色彩补丁(根据节奏创编语言—选择乐器演奏创编出的语言节奏—用高音钟琴奏)。④ 学员加补充音型(根据节奏创编语言—选择乐器演奏创编出的语言节奏—用无固定音高乐器“鼓”演奏)。⑤ 引导学员加前奏和尾声。⑥ 引导学员加即兴的8—16拍插部(学员原本手里拿了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即兴演奏)。⑦ 老师带领学员完整表演。1.配器《喷火龙丹丹》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第二课 教学法2 布置作业自己作曲(当天老师教过方法,即寻找现成诗歌作为歌词,为之创作旋律);为自己的歌曲作品配器;复习老师所教的“19个教学步骤”,并将作品教授给同学演唱、演奏。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专题分析-两个经典奥尔夫教学游戏参与者两两结伴,自己先协商谁是逃跑者,谁是追捉者。游戏开始,若干对游戏 伙伴同时在同一足够大的空间中展开追逃活动。与传统追逃游戏不同的是:逃跑一方 可以随时自主决定停止逃跑而转变为追捉的一方。一旦逃跑者变成追捉者反过来追捉 那原先追捉的一方时,原先追捉的一方便要立即变成逃跑者。1.四散追捉跑游戏规则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教育价值,即帮助游戏者认识到“真实生活 中,人在许多情境中的反应是需要随时注意改变的”。1.注意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专题分析-两个经典奥尔夫教学游戏用报数的方法将参与游戏者随机分成两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教师播放的音乐即兴舞蹈,最后依次展示并评价哪组更胜一筹。 评价标准是:舞蹈过程中,必须出现一个领舞者,领舞者必须自然产生——谁 的动作高明到令大家信服和欣赏,大家便要立即像“众星拱月”一般作出陪衬性的统 一的舞蹈动作;陪衬性动作的统一也必须自然产生——群舞中谁的动作被大家认可, 大家便要立即作出统一的陪衬性舞蹈动作;整个过程中,领舞者和陪衬性动作都可以 随时更换。重点是看整个团队舞蹈的相互协调的状态(时间、空间、风格方面的对比 或互补)和变化过程中达成协调的速度。1.即兴舞蹈比赛更重要的评价焦点是: 在领袖的产生过程中,个人对团队共建责任的承担意识。1.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