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课件(共42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课件(共42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学前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CONCENTS
一、动机概述
二、动机理论及其在学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三、学前儿童学习迁移及迁移理论
四、影响学前儿童迁移的因素及提高迁移的方法
一、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的作用
1.引起:需要有对个体有意义的一定的刺激或目标;
2.维持:控制行为前进的方向;
3.指向:有目标,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的性质
是一种心理状态,短暂稳定性。
二、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并维持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与学习
1.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相辅相成;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注意;
学习动机可以动员个体立即对学习做好准备,从而降低知觉阈限,提高识记效果和反应速度。
适中学习冬季的回忆和再认效果最好。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的坚持性,从而增进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适中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最好;
1.根据动机性质分: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由个体生理需要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2.社会性动机: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认知需要、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分类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原始动机: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如饥
渴等。
习得动机:后天获得的动机,是个体经过学习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如:对糖果的认识
学习动机的分类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自觉程度较高的、个体意识到的清晰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个体模糊感知(0—3岁)
学习动机分类
4.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个体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如由好奇心、求知欲、直接兴趣等
外在动机: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如为得到教师和家长的称赞和喜欢。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相互转化(德西效应)
动机的分类
5.根据动机目标的远近不同分为:短期动机和长远动机
短期动机:学习活动本身或者学科内容的吸引力而直接引起的内部动力状态,如对活动的好感、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及克服困难的欢愉体验。
长远动机: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而间接引起的对待学习的态度。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动机理论及其在学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观察学习:要求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引起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局限
1.只重视外部诱因控制,无从培养儿童学习的内在兴趣;
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儿童都不利。
成就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默瑞“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提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趋向和避免失败的趋向组成。(力求成功较好)
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意义
1.给儿童的任务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
2.设置评价标准时应考虑:成功必须在儿童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可望而可即的,又不那么容易达到。获得成功是困难的,但对绝大数儿童来说是可能的;遭到失败也是可能的。
归因理论
1.归因: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知觉或判断。“某人为什么表现出那样的行为”
海德最早提出,韦纳修正并完善。
2.理论结构
韦纳发现人们倾向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6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六个因素分三个维度:稳定性因素与非稳定性因素;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
韦纳成败归因维度
归因方式对行为的影响
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
归于内部因素时,才会感到自豪
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
成败归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果是一致的。
3.对投入的努力程度
4.自我概念的影响
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征。
积极归因训练
1.归于能力和努力: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儿童继续努力;
2.归到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有利于学前儿童主动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自四个来源:
1.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获得的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积极意义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中的意义
1.设定目标时,注意让儿童感受到确实在进步;
2.设定目标应该比较具体、清晰可观测;
3.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
4.长远目标应该分为较小的、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提高儿童学习动机的支持性策略
(一)教师和儿童分享控制
应儿童的要求参与他们的活动;向儿童学习有意识地给儿童支配权;
(二)关注儿童的优点
密切关注儿童的兴趣;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与儿童的父母和其他同事分享儿童的兴趣;围绕儿童的优势和兴趣制订计划
(三)和儿童建立真实的关系
与儿童分享教师的兴趣、专心地回应儿童的兴趣、给每个儿童具体的反馈;确实地提出和回答问题;限制问题
(四)支持儿童的游戏
观察、理解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一起游戏
(五)运用鼓励而不是赞扬
参与儿童的游戏;鼓励儿童描述他们的努力、想法和成果;重复和重述儿童的话。
二、学前儿童学习迁移和迁移理论
学前儿童学习迁移和迁移理论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助长作用;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的作用;
2.根据迁移的范围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一般迁移)
特殊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在习得的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到并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一般迁移:一种学习所学得的知识经验和态度对另一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分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当学习者面临新的情境或问题时,用已有知识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
逆向迁移:后来学习的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前面学习的扩充、改组或修正。
4.根据迁移水平可划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不同层次(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水平迁移:同一层次(抽象性和概括性无差异)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三、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德国沃尔夫
观点:训练和改进心理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改善官能以后能够迁移到学习中去。
詹姆斯对此进行批判:
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提高,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相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
观点: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是由于两个情境中存在着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理论
代表人物: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观点:前期获得的知识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前期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两种学习中。两种学习活动中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
赫德里克森证实并扩充其理论,概括化不是自动生成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应给予学生原理与实践的指导。
关系理论
观点: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获得中,关键在于是否理论情境之间的关系,即情境中所有要素是否组成一种整体关系。
学习定势说
代表人物:哈洛
定势:通过前面的活动对随后活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学习定势说:通过先前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方法、态度等倾向,对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学生已有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狭义:学生在某一学科特殊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学前儿童学习迁移方式
1.儿童在类比推理中发展迁移;
2.需要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理解行为的意义并迁移至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影响学前儿童迁移的因素及提高迁移的方法
影响学前儿童迁移的因素及提高迁移的方法
一、影响学前儿童迁移的因素
客观因素:
问题情境、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主观因素:
学习者的态度、智力与年龄、逐步形成的认知结构与心理定势、
提高学前儿童迁移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准备,鼓励其主动迁移;
2.从教学方法入手,编排设计更多学习迁移的教学情境;
3.增加学前儿童迁移的经验体验,使其养成迁移的学习习惯。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