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 课件(共31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 课件(共31张PPT)(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学前教育心理学
1.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2.这门课程能学到什么?
3.怎么学习这门课程?
开始学习门本课程之前,我们需要清楚:
1.通过学习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心理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激发读者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学习问题研究的兴趣,并了解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2.从宏观上把握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原理,体会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理解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3.理解学前儿童学习不同领域内容时的内在认知发展规律及特点,理解学前儿童针对不同领域认知与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掌握相关领域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和策略,并能广泛应用于实践;
4.为职前和在职幼儿园教师提供大量实践指导的原理和策略,缩短师范生职业胜任期,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第一篇: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篇:学前儿童学习总论
第三篇: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教学心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本门课程的章节构成:
儿童期各阶段划分
乳儿期
学前期(狭义)
先学前期
(又称前幼儿期)
学前期
(广义)
学龄期
儿童期
(广义)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期
1--3岁
学前(幼儿)初期(3--4岁)
学前(幼儿)中期(4--5岁)
学前(幼儿)晚期(5—6岁)
婴儿期(广义)
幼儿期
婴儿早期(1--6月)
(狭义)
婴儿晚期(6--12月)
学前
第一章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03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02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01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目录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01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1.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和方法上相同;研究对象年龄不同。
2.学前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一致,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0—6岁幼儿。
3.学前教育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
研究对象相同;前者重点研究儿童如何学,基于如何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学前心理学基于个体毕生发展,研究儿童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及其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偏心理发展研究。
4.学前教育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
前者研究教育过程中学前儿童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的特点和原理,目的在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属于微观层面。学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有关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以0~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的学和教师的教为核心内容,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规律和水平,探索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依据,帮助教师解决如何依据儿童学习的特点开展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门应用学科。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前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吸收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2.应用学科:以“儿童的学”“教师的教”为核心内容,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和研究内容
02
1
2
3
阐释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理论。
揭示学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预测教育教学效果。
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促进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对学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实践。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和差异心理
学习心理及其应用
教学与课堂管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03
第三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历史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历史起源
学科发展脉络:教育学学科的独立、心理学学科的独立,作为分支的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化发展。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冯特、桑代克等先行者的贡献。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名称确立和体系建立。
关注儿童脉络:中国古代的“教儿婴孩”、“乳母之教”;西方的卢梭、裴斯泰洛齐、达尔文、普莱尔 、霍尔 、杜威 、桑代克的贡献。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20世纪初之前)
(二)不断成熟、体系化的发展期
(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前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教育家、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之后重新提出学前教育问题。
一、萌芽期(20世纪初之前)
夸美纽斯
1.儿童生活的前6年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和认识周围环境,应解释简易的实物课程,如认识石头、动植物、自身肢体名称。
2.一切教学必须依据自然的秩序:对儿童传授知识,必须依靠感官进行。
3.教材的选择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勿超儿童的理解程度。
卢梭
1.教育要顺应自然,提出儿童本位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2.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卢梭 《爱弥儿》
欧文
1.主张儿童要在“劳作”中学。
2.教学要从简单到复杂,关注儿童智力的发展,重视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福禄贝尔
1.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主生活为基础。
2.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
3.重视游戏的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
蒙台梭利
1.人的遗传素质和内在生命力。儿童的成长是由于内在生命力的发展。生命力表现为自发活动,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
2.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反对奖励、惩罚等强化作用。
3.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影响,为学前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不断成熟、体系化发展时期
行为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两种不同的刺激建立暂时性联系后,就会获得自主性反应。
2.华生:外界环境刺激对人成长的作用。
3.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刺激——反应
认知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
1.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
2.观点:学习是新材料与新经验与旧材料或旧经验结为一体,形成新的内部知识结构的过程。
3.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4.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反应,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
学习不能只考虑智力和认知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以及情绪感受。
建构主义与学前教育心理学
1.代表人物:维果茨基、皮亚杰、布鲁纳
2.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学前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04
学前教育心理学成熟发展时期
1.20世纪80年代。相关著作出版,学前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脑科学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