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01.02.0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目录/Contents行为主义学习理论01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观点:学习的实质是行为的稳定变化,将学习过程看成是学习者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以求改善人的行为。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与试误说1.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环境准备:迷笼设置特定的开门装置,猫撞倒机关笼门打开,笼外放有食物实验:健康、饥饿的猫放入笼中,猫企图打开笼门取食作出的努力与开门无关,偶然一次撞到机关,笼门打开。以后的练习中,无关行为逐渐减少,后来能够准确做出开门反应。结论:动物的学习是在刺激情境中通过尝试,逐渐淘汰错误反应,最终将正确的反应与特定刺激联结起来的过程。桑代克学习理论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的联结;2.学习的实质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又称“试误”学习;3.在试误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刺激与反应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桑代克的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即准备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只有在具有学习需要和动机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学习;效果律:当刺激和反应联结后,个体得到满足(奖赏),使联结增强;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个体烦恼(无效或受罚),则将使联结减弱。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则会增强,如不应用则会减弱。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的试误学习1.经历试误过程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必要途径;经历“问题—试探—偶尔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的练习过程。2.诱发学习动机是学前儿童自然投入学习的前提;设置外部条件,学习内容新异、 变化3.外部鼓励是学前儿童维持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行为受行为结果左右,要适当鼓励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斯金纳把学习看作是行为的改善,而不追求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2.斯金纳认为: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被动的行为。新生儿吸吮反应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是,是自发性行为。婴儿哭泣或发出声音父母来抱,此后会用类似行为来召唤父母。斯金纳动物学习实验箱内放一只白鼠,并设一杆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压到杠杆时,就会有食物掉进箱子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记录白鼠动作的装置,动物的学习随着一个强化作用的几次而发生,推广到人类学习上。斯金纳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是学会应对某种处境的操作性作为;2.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关键;3.合理安排强化可以改善人类的行为;4.程序教学可以改善学校教学中的不足;斯金纳程序教学斯金纳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的强化学习1.学前儿童的强化学习。强化对学前儿童重要;2.强化物的分类及其使用;能增强行为的刺激叫强化物。(1)一级和二级:一级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如空气、水、住房和睡觉等;二级指通过与一级联系,获得强化价值的事物。如钱,爱、温暖、安全(2)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正强化:给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增加行为。(3)内部强化物和外部强化物内部强化物指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外部强化物指激励儿童进行某种活动而采用的某种表扬或奖赏。惩罚的分类及其作用惩罚的分类:惩罚:(行为减少)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 行为减少负惩罚:消除愉快刺激 行为减少学前儿童教育中避免用体罚体罚严重,攻击性行为增多;后期出现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家暴等;采用合适的惩罚形式: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关于奖惩的其他研究1.普雷马克原理将低渴望的活动与高渴望的活动联系,可以促进低渴望的活动。“吃了蔬菜可以出于玩”2.先前事件作用先前事件指行为之前的刺激。提供信息行为之后告诉儿童什么行为将被强化或惩罚;3.依照外部奖惩带来的问题学前儿童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时,不需要奖励;或刚开始奖励,当学前儿童体验的活动乐趣时终止奖励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实验: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观察学习(替代学习);通过观察产生学习现象,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以及随后受到的强化而习得的。实验“前半段看相同的故事,一个成人正对着充了气的橡皮人拳打脚踢。”之后分别观看的是:第一组受到了惩罚、第二组受到了奖励、第三组成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奖励;然后让儿童分别玩橡皮人玩具结果:第一组表现出粗暴行为最少、第二组粗暴行为最多,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观察他人行为中形成个体行为;2.学习的过程经历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阶段;3.自我效能感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内部因素;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这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并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时,会积极地去做这件事。习得性无助:最初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以后的情境中未能摆脱。班杜拉的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模仿学习1.注意周围榜样的影响,主动树立有吸引力的榜样;新异性、夸张性事物容易引起儿童模仿2.遵循榜样学习的心理过程,提高榜样学习的效果;吸引注意—借助形象或词语记住榜样要点—实际操作作出与榜样相同的行为—创设条件和激励—3.注意使用三种强化措施,以自我强化为终极目标;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4.防止儿童习得无助,增加儿童自我效能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02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观点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认知并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借助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信息并进行加工,以形成更丰富和更分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2.学习过程是三种表征能力递进的过程动作表征:个体通过直接作用于周围环境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形象表征:通过物体留在记忆中的心理现象或依靠图片获取知识;符号表征:通过语言等符号来表征事物并获取知识,成为11岁以后儿童认知的主要方式;3.提倡发现学习教师提供问题和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则,并发现知识的结构。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的发现学习1.发现学习的远迁移作用远迁移是指儿童学得的东西对它今后生活产生长远影响;做法:提高智能潜力;外部奖赏向内部移动;学会发现的方法和策略2.学科基本结构早期学习学科知识结构: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关系。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观点: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认知加工的过程,非常关注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获得和认知结构的优化。1.学习的性质与条件学生获得符号代表的知识的意义。意义学习的实质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2.实现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先行组织者技术先行组织者技术指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从而架起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联系的桥梁。奥苏贝尔的三种成就动机1.附属内驱力: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关爱;2.自我提供内驱力:通过学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势;3.认知内驱力: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力量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的接受学习1.处理好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关系;机械学习必不可少,有利于做“厚积薄发”知识储备及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可以理解的材料尽可能理解;2.遵循意义学习的规律;为儿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创造内部条件,调动积极性;设计教学思路3.善待学前儿童的学习动机;把附属内驱力看作是把他们导向学习的内在资源,适时把儿童引向自我提高动机和认知动机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保持、提取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由信息加工系统(操作系统)、控制系统与预期系统协同工作的过程。1.信息加工系统:包括感受器、感觉登记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与反应器,完成对新信息的认知加工任务。2.控制系统:认知策略对认知过程的控制;3.预期系统:学习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动机。信息加工模型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启示1.在信息加工各阶段促进儿童认知感觉登记:接受感觉系统(视、听、触、味、嗅)的信息。让儿童记住信息得引起儿童的注意;(引发儿童的兴趣:提供色彩鲜艳的学习材料、动态的教具、声调变化等)不要给儿童呈现过多信息;短时记忆:信息进行复述或者编码,在教学中必须流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或进行编码。长时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利用形象的视听觉刺激来创设记忆事件;让儿童有亲力亲为和身体力行的机会信息的有效加工和组织:把新概念、新问题与自己熟悉的身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信息加工模型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启示2.认知策略可以从小学习可能性策略:“小明把王医生送到医院”“晓东被晓聪撞倒了”学习策略指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通过有效认知活动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有效监督和控制的策略。如计划、监控、调节等;资源管理策略:充分利用自身和外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如对时间、环境、努力、他人资源的管理策略。3.激发儿童的学习预期学习结果对他们有较大的诱惑力;对学习成功充满信心(二)加工水平理论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启示成人引导儿童对材料进行深度加工,让记忆内容成为儿童活动的对象。(三)双重编码理论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启示同时用表象和言语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编码。(四)联结主义模型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启示利用儿童的经验或通过给儿童亲历亲为的学期,使得学习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03人本主义学习观代表人物: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强调: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可能性。因此,人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并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人性观与儿童观1.人性观:秉持乐观的自然人性论,即人性本善;2.自我实现人格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朝着能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潜能的方向的方向前进的。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3.儿童的安全感是能使他们定下心来主动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观与教育观1.学习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儿童自我实现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和增长。2.教育应该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完整人。学习不仅是知识增长的学习,而是一种使学习者成为完整人的学习,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中发生巨大变化的学习。教学观1.学校学习对个体有意义学习内容要与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有关;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应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其自尊心;大多数意义学习是在做中学。2.教学情境要减少对儿童自尊的威胁学生应当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位3.关注儿童的感受和需要归属的需要;完成学业需要;自我决策需要4.在教学中给儿童一定的自由教师观1.教师的任务不是交给儿童知识,也不是交给儿童怎样学习,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学习手段,由儿童自己决定如何学习。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建构的,个体以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更重要。知识观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种种解释或假设,是“未被推翻的真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2.知识包括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境线索,绝不是简单的加工、积累、储存。3.每个儿童都有建构和发展知识的权力和责任。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理解的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预备好的部件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验、语言文化、学习动机、学习信念和态度、学科知识与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中重组自己的经验,最终内在生成个人的意义。学习过程是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双向活动转化的过程。2.学习的灵活性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好领域的知识3.学习的情境性学习者不能离开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和意义系统。4.默会性知识的学习与内隐性知识学习默会性知识指难以编码、传递、反思的知识。如认知策略、情感体验、态度取向等。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1)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重视学习者在社会背景和社会互动中学习。(2)学前儿童的学习更有条件通过游戏活动、同伴合作来学习。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面更多的责任。教学观:教学是创设一种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以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知识的个人意义。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