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明确拒绝校园欺凌的重要性。2.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应对欺凌的策略。3. 构建班级反欺凌文化,营造安全、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形式和危害。2. 掌握预防和应对欺凌的方法。难点:1.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欺凌、主动寻求帮助的勇气。2.形成班级共同抵制欺凌的共识和行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则校园欺凌的新闻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导入主题。案例一:河北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班同学杀害并掩埋:据多家媒体报道,受害人是一名男孩,就读于邯郸市肥乡区某中学。案例二:2024年3月16日(周六)17时40分,接群众报警称湘南实验中学校门前发生打架事件。公安机关迅速出警赶赴现场处置。经查,在校大学生洪某旺(男,22岁)、马某超(男,22岁)等7人于3月16日下午来到湘南实验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其间在校门外与该校学生张某(男,15岁)因言语琐事发生冲突。之后洪某旺、马某超等人持细铁棍冲进学校对张某等人进行追打,导致张某受轻微伤。案例三:2023年10月30日,一段关于福建龙岩市侨育中学一名男生被逼吃粪便的视频引发关注。案例四:广西钦州灵山县檀圩镇洪先生向澎湃新闻反映,2月15日下午,他12岁的女儿遭一男子杀害并侵犯。洪先生称,认尸时女儿指甲里全是泥、草,“反抗的时候,很难受的样子”。据洪先生讲述,2月15日,他叫女儿回家晒衣服,半路就被那个“变态”拉住。当时3点多,女儿被杀害,还被该男子拉去其他地方侵害,然后又拉回家里,“搞了那个假视频出来”。案例五:2018年10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平心村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一名10岁女童被同村男子杨光毅强奸并杀害,两日后杨光毅投案自首。[1]2020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原审被告人杨光毅强奸案进行公开宣判,撤销原二审判决,改判杨光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提问:"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你们遇到过类似情况吗?"。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或看法,为课程铺垫情感基础。(二)知识讲解(10分钟)。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包括言语、身体、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欺凌。校园欺凌的定义: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习)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者群体)单次或者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者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校园欺凌的类型:1.身体欺凌 这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欺凌方式,是指肢体上的暴力,比如对他人拳打脚踢、扇耳光、撕扯衣物等。除此之外,强夺财物、故意损毁他人物品也属于身体欺凌。 2.语言欺凌 语言欺凌指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诋毁等行为。语言欺凌是伤害孩子的一把锐利的“软刀子”,这种暴力比起外表的伤痕来说更为严重和可怕,也更不容易被察觉。 3.社交欺凌指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4.网络欺凌 指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的隐私、损害人格或名誉。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越来越普遍。网络欺凌不仅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伤害,而且因为网络的互联互通特性,使得欺凌事件的影响力比校园欺凌更大,对被欺凌的孩子影响也更深。。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强调其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 个人因素:施暴者可能存在情绪管理问题、缺乏同理心、自尊心较低或具有攻击性倾向。- 社会因素:受到不良文化、暴力媒体或不良社交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暴力或缺乏关爱可能导致欺凌行为。-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善、缺乏纪律或对欺凌行为的纵容也可能助长这种行为。欺凌行为会对受害者和施暴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受害者来说,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卑、学业下降等。对于施暴者,他们可能面临社交问题、纪律处分或未来的法律后果。此外,欺凌行为还会对整个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人际关系和安全感。要解决欺凌问题,需要综合的努力,包括教育、预防、干预和支持受害者。学校可以开展反欺凌教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时,建立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鼓励学生报告欺凌行为,并及时采取行动。对于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你身边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校园欺凌的危害: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1)变得胆怯、 畏缩、自卑、孤僻,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例如,可能会认为“不要得罪比我厉害的人,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2)变得敏感猜疑、警惕,没有安全感。例如,可能会想“他们在看我,是不是在评论我?”(3)导致情绪抑郁,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降低。例如,产生“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4)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脚。内心会认为“我必须这样做他们才会满意。”(5)学习困难,厌学逃学。因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愿上学。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影响及危害:(1)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2)形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等不良人格特点。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3)形成暴力倾向。若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校园欺凌对旁观者的影响及危害:旁观者欺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群体,比如推动或引起效仿。旁观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介绍国内外反欺凌的法律法规和校园安全政策。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权益。以下是一些国内外的反欺凌法律法规和校园安全政策:- 中国:-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指导意见》- 《加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要求通过深入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集中查处通报一批情节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恶性事件,指导各地进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织牢联动网络,健全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2.《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3.《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2016年11月30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学校安全的总体要求,推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重点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0- 美国:- 《安全学校法案》:要求美国各校通过制定校园欺凌政策,建立有效的投诉和处理机制来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 联合国:-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书之一,其中第19条明确规定了保护儿童免受身体或者心理虐待的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暴力与欺凌教育的推进与实施指南》:旨在提供一套操作性原则和方法,引导各国开展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减少。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12岁!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再调整!12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14 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16周岁:犯罪承担刑责。不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8周岁: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三)情景模拟与讨论(10分钟)。设定不同场景的欺凌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应对欺凌行为,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四)自我保护技能培训(10分钟)。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预防欺凌的技巧,如提高警惕、寻求帮助等。。开展互动练习,模拟遇到欺凌时的应对策略,如冷静应对、寻求支持等。。强调勇敢拒绝欺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支持和保护。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 1.不做受害者:(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2.不做欺凌者: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五)班级共识与行动计划(5分钟)。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反欺凌公约,明确班级立场和行动。。设立班级欺凌监测员和帮扶小组,构建互助机制。。制定定期评估和反馈计划,确保反欺凌行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班级拒绝欺凌公约》我们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1. 友善相处: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使用恶意言语或行为伤害他人。2. 互相帮助: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主动伸出援手,共同营造一个温暖的班级氛围。3. 尊重差异:珍惜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不因他人的种族、性别、宗教、身体状况或其他因素而歧视他们。4. 拒绝欺凌:不参与或支持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如果发现欺凌行为,要及时报告老师或家长。5. 保护自己和他人: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关心和保护身边的同学,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6. 共同维护班级和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共同维护班级的和谐与稳定。7. 尊重隐私:不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不窥探他人的个人空间,保护他人的隐私权。8. 诚实守信:遵守诺言,不作弊、不抄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9. 勇敢说“不”:当自己或他人受到欺凌时,要勇敢地说“不”,并寻求帮助。10. 共同成长:通过互相学习和进步,共同成长为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我们承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拒绝欺凌,共建和谐班级!班级全体成员签名:______________[具体日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校园欺凌案例和应对策略。2.结合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3.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练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校园欺凌应对情景题,让学生现场演练应对策略。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拒绝校园欺凌的短文或倡议书。3.评价方式:综合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校园欺凌相关新闻报道和视频资料。2.反欺凌教育课件和PPT。3.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七、总结通过本次班会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班级共同制定了反欺凌公约和行动计划,形成了积极抵制欺凌的共识和氛围 。期望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避免触发他们的创伤经历。2.在模拟和讨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正面思考和行为,避免产生负面效果。3.在制定班级反欺凌公约和行动计划时,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可行性,避免形式主义。4.在后续教学中,要定期跟进和评估学生的反欺凌行动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5.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和讨论,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