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学 习 目 标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第三节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第四节 客源国(地)民俗理解民俗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状况;了解世界民族的简要状况。掌握汉民族主要节日的来源及其主要活动;了解汉民族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的主要特点。了解我国主要客源国(地)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的主要特征。能应用民俗学知识,理解和解释各主要民族的民俗事象。能应用民俗学知识,正确对待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自觉处理好同其他民族的关系。能将民俗学知识应用到旅游资源开发和导游服务中,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 一、民俗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概念 特点 民俗 的分类 民俗:顾名思义,是民间风俗的简称。其原意为“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 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 (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人类学》辞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版)。 民俗是各民族、各地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通过习俗、习惯等形式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民俗是一种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民俗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以积极的变化为主。 民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习俗,是集体创造的产物,个人的倡导和奉行固然很重要,然而如果得不到集体和社会的认可,就很难散布和流传,更不用说成为一种历代相传的习俗了。 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 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诸仪式(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当时习俗。 口承语言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 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 二、民族概况 (一)民族的概念 (二)中华民族概况 (三)世界各民族概况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二、中国汉民族的衣裳 (一)民族的概念 狭义的民族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以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俄罗斯族、傣族、藏族等;广义的民族:是对同一发展阶段或同一区域各民族的统称,如上古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等。 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返回 二、中国汉民族的衣裳 (二)中华民族概况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因汉族人口众多,占整个中国人口的91.59%,因此,其余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中国的人口分布明显地呈现出东南稠密、西北稀少的格局。 中国各民族分布返回 二、中国汉民族的衣裳 (三)世界各民族概况 目前,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人数在10万以上的有551个,占世界总人口的99.36%,人口少的民族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第一节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返回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一、物质民俗 (一)居住 汉族人民喜爱盖木屋、住木屋。木屋多依山面水、坐北朝南而建;木屋的形态是台基高、屋面矮、屋顶大,呈“人”字形;其结构为柱梁结合的大框架结构,建筑材料以木料为主,这种柱梁结构的房子,由于承重部分是梁柱,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倒的建筑特色。 一、物质民俗 (二)服饰 汉族人民的服饰总的来说,具有下述特点: 1 2 3 一是丝麻、棉、毛,纺织材料多种多样。 二是袍、褂、衣、裙,衣服式样丰富多彩。 三是以颜色、布料、图案相区分,三六九等等级森严。 4 四是先秦、汉唐、明清、近代、现代,不同时代,服饰变化很大。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一、物质民俗 (三)饮食 汉民族的烹调采用煎、炒、炖、炸、煲、烤、泡等方式,力求达到色、香、味、形四者俱佳的美学效果。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汉民族的烹调 汉族的酿酒 汉族的茶文化 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各种白酒香型兼备,且每种香型都有名酒;高度酒、中度酒、低度酒各种度数的酒品种齐全,能够满足不同饮酒爱好者的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度,汉族的茶文化高度发达。 一、物质民俗 (四)生产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汉民族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因而在品种的改良和多样化、农具的改进和创新、水利工程设计和修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头,创造了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一、物质民俗 (五)工艺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汉民族对手工业的重视程度虽然不如农业,但由于宫廷享受的需要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手工业尤其是在民族工艺方面还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陶、雕塑、剪纸、制扇、织绣、纺织等民间工艺别出心裁,工艺精湛,驰名中外。 二、社会民俗 (一)家庭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传统的汉族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一般百姓实行一夫一妻制,仕官贵族实行一夫多妻制,皇帝则拥有三宫六院,在家庭里,晚辈听命于长辈,妻子听命于丈夫,男子是家庭的主宰,拥有绝对的财产继承权。 一般百姓 丈夫 妻子 仕官贵族 丈夫 妻子 妻子 妻子 皇帝 三宫 六院 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1.春节 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最盛大的节日,因为节期在春季,所以叫春节。 春联 年画 福字 守岁 放爆竹 拜年 春联,起源于桃符,原为驱鬼而 用,后逐渐演变为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第一幅春联的作者是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内容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至今仍在流行。 贴年画来源于贴门神,原为消灾 纳福、镇妖避祸,后演变为增添新年喜庆气氛,反映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年画以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的潍坊最为有名。 贴福字,汉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喜 欢用大红纸剪福字,然后倒贴门上,不是贴错了,而是“福到”的意思,表达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守岁,即吃完团圆饭后,全家围 炉而坐,拉扯家常,终夜不睡,直到天亮,以表达对旧岁的留恋之意和对新年的希冀之情。 放爆竹是为了驱除一种叫“年” 的妖魅恶鬼;现在放鞭炮主要是为了增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年之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 盛行。拜年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族长辈率晚辈逐户祝贺;也有数家亲朋好友相聚相互祝贺(即团拜)。拜年时互道恭喜,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福禄永长,长辈祝晚辈生活美满、前程无量。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2.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汉族最典型的娱乐性节日。 元宵节以正月十三上灯始至正月 十八落灯止,节期活动丰富多彩:挂彩灯、吃汤圆、耍龙灯、舞狮子、猜灯谜、扭秧歌、踩高跷、唱阳戏等等。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3.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一个农事节日,又是一个祭祖节日、娱 乐节日。相传此节为纪念春秋的介子推而设立。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传统四大节日之 一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有四: 一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是——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 三是——纪念东汉时救父投江而死的曹娥;四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5.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始于南朝时梁武帝创设的盂兰盆斋,唐宋时演变为祭祖节日。此时各家各户备办酒肉果品、焚烧纸钱 冥币,追荐祖先;各个寺庙则举行大法会,念经诵法,设水陆道场,超度亡灵。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6.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因时令处于秋之中而得名。中秋的月亮圆润、明亮,清辉如银,人 们举杯向月,喝茶饮酒吃月饼,沐浴着明月清风,共享万家团圆之乐。二、社会民俗 (二)节日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7.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易经》说法,九为阳,故两九相重曰“重阳”。重阳节除登高望远、佩带茱萸、饮菊花酒之外,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二、社会民俗 (三)成年礼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男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叫冠礼,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叫笄礼。 男子行冠礼时,先着新衣去宗庙或家堂叩拜祖先,然后请长辈赐 字戴冠,从而标志着该男子已经具备了进入社会的能力与资格; 女子行笄礼时,将头发盘在头 顶,做成长髻,并用簪子固定,以示成年。二、社会民俗 (四)婚礼 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配的第一大原则“同姓不婚” ——婚配的第二大原则“门当户对” ——第三大婚配原则“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第四大原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 汉族的婚姻礼仪,基本上遵从周代六礼的程序。这六礼是“纳 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二、社会民俗 (五)葬礼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汉族人心目中,人死只是肉体死亡,他的魂魄还在,可以变鬼,可以成仙, 可以投胎作人,也可以投胎作牛作马,总之人的精神是不灭的,是永存的。 葬礼程序可分为:停尸、报丧、吊唁、入殓、送葬、入土、做七等。三、精神民俗 (一)宗教信仰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汉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与看 法,对人生的理念与追求,在中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佛教来自于古印度,但由于与道教等本土宗教的相互渗透,很快就本 土化了。伊斯兰教来自于阿拉伯半岛,由于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战争,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信教的人愈来愈多,特别是元朝。基督教曾三次传入我国,但由于基督教产生在西亚、欧 洲,和本土宗教、本土文化的结合度不高,三、精神民俗 (二)禁忌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正月是一年之首,正处于汉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节日期间,因而 有关语言、行为方面的禁忌特别多。二月二忌动针、刀、剪;五月、六月忌盖房迁屋、忌暴床荐席。妇女分娩至满月期间,忌生人、孕妇入产房;产妇忌在娘家分娩;婴儿 命名时忌与前辈同字或同音;婚配时尤忌生肖相克等。为死者穿衣服时,忌眼泪掉在尸体上;停尸期间,忌猫乱跑;忌讳用皮衣、裘衣裹尸,入殓时,忌相克之人入场,忌四眼人(孕妇)入场等。吃饭时忌敲碗;吃梨时忌分梨;年纪,南方忌讳三十六,北方忌讳四十五;长辈,忌讳直呼其名;捕鱼人家,忌说“翻”、“沉”等字眼。节月禁忌生育禁忌丧葬禁忌日常生活(三)礼仪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汉族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代表性民族。从周公制礼,到孔孟复礼,再到朱熹护礼,礼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礼已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三、精神民俗 (四)民间文学第二节 汉民族民俗 《诗经》、《乐府诗集》是歌谣的典范代表;《山海经》、《搜神记》是神 话传说的传世名作;《牛郎织女》、《白蛇传》则是故事中的扛鼎之作。三、精神民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