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历史文化 课件(共43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旅游历史文化 课件(共43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编者
学 习 目 标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一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重点掌握中国文明史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及其科技文化的概况。
重点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掌握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曾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 巨大贡献及其意义。
一般了解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概况。
能够在历史遗迹的旅游景点说出相应历史年代及其朝代的名称等基本概况。
能够向客人宣传中国文明史的悠久性、持续性和兼容性。
能够说出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能够向游客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谐的基本内涵。
能够列举祖先伟大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能够解释“名、字、号”以及“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及其区别。
北京猿人被公认在世界发现的古人类中首先使用天然火。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北京猿人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群婚制,子女只知其母,不 知其父,因而构成母系氏族公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偶婚也向一夫一妻制 过渡,人类就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阶级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也随之瓦解,人类进入了阶级社 会,也就告别野蛮时代,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一)原始社会概况
神秘的女儿国
在滇西北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叫泸沽湖。那里山 清水秀,民风淳朴,美不胜收;那里的摩梭人至今还“男不婚,女不嫁,只兴走婚”,简直是神秘的“女儿国”,有世界上唯一留下的母系王国并有“人类母系社会文化活化石”之称。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知识窗
“三皇五帝”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 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伏羲
女娲
神农
黄帝
炎帝
颛顼
帝喾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 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 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 黄帝族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 “黄帝子孙”....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 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 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 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继位,即帝喾(帝俊)。
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后让位于舜。
帝舜 ,姓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 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中国原始社会简表
战国
春秋
西周 东周



中国朝代顺序
(二)历代兴亡大势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北宋
五代


南北朝
南宋



中华人民共和 国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中华文明史基本特征
悠久性
1
持续性
2
兼容性
3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大势及特征
中华文明史起源新说
1997年,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在 “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中华民族史是万年史而非五千年史。他认为,司马迁时代距今已2000多年,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不断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在传说中的黄帝之前。史式的这一观点近年来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台湾有学者著文称,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
文 字
文 学
史 学
图 书
哲学思想
一、文字
中国汉字的萌芽——这是宁夏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 字图案。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最早有系统地记录汉 语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这是1899年开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反映了商朝统治者占卜的情况。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从它演变而来。
秦早期的籀文、陶器 上的文字、货币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秦的籀文简化成为小篆。
文字不断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 书(即楷书、正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编辑完善、内容丰 富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对每个字都标出字形,注出读音,推究字义,还归纳出汉字构成的六种方式,即“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乾隆趣释“夫”字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喜欢旅游的乾隆皇帝一次在旅途中讲道:农夫是耕田之 人,上写土字,下加人字;轿夫肩上扛竿,先写人字,再加两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晓地理,这个夫字写个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匹夫是大丈夫,这个夫字写个大字加一便是。
《诗经》
二、文学
《离骚》
《乐府诗》
《全唐诗》
《全宋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聊斋志异》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共305篇,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社会风貌。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创造了“楚辞体”诗歌。其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融化古代神话传说而撰成的我国古代第一篇长诗,抒发了深切的爱国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赋”和“乐府”,成就巨大。赋是汉代最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咏物叙事抒情的长篇韵文。汉代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乐府诗》是汉武帝时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共有138首,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艺术典范。
清代编辑的《全唐诗》及其今人补编的唐诗多达5万首,反映了唐代生活的 方方面面。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唐代著名的文学体裁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字句固定,讲究对偶、平仄、押韵、形式规范的格律诗在唐朝成熟。传奇小说也在唐朝产生,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歌颂自由,反对人身束缚,具有新的生活气息。唐朝散文也很有成就,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词”。今人编的《全宋词》就有两万 余首。宋词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民族矛盾和爱国主义精神,其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
元曲
元代文学成就突出的是散曲和杂 剧。元曲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以后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 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 是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 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 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璇玑图》
东晋前秦女诗人苏若兰(即苏蕙)21岁时为抒发对远方丈夫的情爱和怨愤,用了一年时间,经过巧思熟虑,织成一方纵横29行的五彩织锦回文《璇玑图》,其锦文五彩相染,精巧别致,纵横八寸许,每行29字,共841字。只要按一定之规,以诗句的字数(三、四、五、六.七言)和推读方向(单向:向上、向左、向右、S形、环式推读;双向:左右、斜向,以任何一个字作为起点,先决定单句的字数,如五言、六言,再选择一个推读方向,这样读下去,无论纵横反复,皆成章句诗文。据宋元间僧起宗和明人康万民的研究推读,《璇玑图》竟可得诗7958首。可谓妙手天成,举世罕见。汉字的神奇,中国文学的精彩,由此可见一斑。
三、史学
梁启超先生所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 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尚书》
《春秋》
《左传》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西周时期,就出现了 有系统记载的历史文献,其中的《尚书》后经孔子整理,成为现存的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史书。
鲁国史书《春秋》是我 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经孔子整理,简要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以鲁国历史为主,共242年的史事。
左秋明对《春秋》进行 加工改造之作,称为《左传》,它以《春秋》为纲,既记言,又记事,以丰富的史料充实了《春秋》内容,使编年体成为有年月时序,有事实原委的详备叙事体裁。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全书记载了上自远古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是我国《二十六史》之首,还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它文笔简练,文采绝妙,叙述史事丝丝入扣,刻画人物栩栩如生。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 部断代体史书。全书有12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卷,主要记载了西汉一代共230多年的史事。资料丰富,组织缜密,叙事得当,沿袭《史记》体例,开创断代史修史之法,成为后世“正史”的楷模。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中 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上承《左传》,自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起,下至后周消亡,即公元959年,长达1362年间的历史大事一气衔接。司马光编撰目的为:“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法,恶可为戒者。”因而其书偏重于政治上治乱兴衰的记载分析,而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记载。此书亦富有文采,写人叙事生动优美。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42卷,对《资治通鉴》所载的1362年史迹,区分门目,按类编纂。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弥补了纪传体、编年体的不足。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四、图书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明朝《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解缙领衔纂修。全书共22937卷,辑入前代图书七、八千种,装成11095册,计3.7亿字。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堪称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书成后抄录正、副两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原本藏于南京。明亡时,原本与副本皆损,文渊阁正本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大都被毁,至今在世300余册,在国内约有200余册。
明朝《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解缙领衔纂修。全书共22937卷,辑入前代图书七、八千种,装成11095册,计3.7亿字。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堪称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书成后抄录正、副两本,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原本藏于南京。明亡时,原本与副本皆损,文渊阁正本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大都被毁,至今在世300余册,在国内约有200余册。
《四库全书》是我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纂修于乾隆年 间,总纂官为纪昀、陆锡熊。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许多子 目,检阅方便。收入书籍3503种,共79337卷,装成36304册,9.97亿字,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书成之后,共抄录7部,分藏于北京、热河、沈阳、扬州、镇江、杭州等地,目前完全保存下来的有4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纪昀等人又写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把收入的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作了提纲性的说明,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五、哲学思想
儒家
道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时的孔丘(孔子)是儒家学说的 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 《论语》中。儒家在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孟子以及荀子。
墨家
兵家
法家
春秋时的李耳(老子)是道家学说的 创始人,著有《老子》。
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而著称,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影响甚大。其代表人物除老子外,还有庄子。
春秋时的墨翟(墨子)是墨家学说的 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墨子》中。
墨子提出“兼爱”、“尚同”等很有价值的思想,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
战国时的韩非(韩非子)是法家学 说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
春秋时的孙武(孙子)是兵家的著名 代表,著有《孙子兵法》。
兵家思想不仅在历代军事上,而且在当今经济领域源源不断地释放其价值,《孙子兵法》在韩国、日本就成为许多企业家必读之书。
西汉时,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 术”,实际是尊崇儒术,兼容百家,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奠定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所谓“三纲五常”的观念就形成于此时。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本来,“纲” 蕴含榜样之意,要求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应以身作则。孔子就认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的前提是君必须以礼待臣。五常应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后来,统治者把它导向性地阐释为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服从,使之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教条,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熹
两宋时,一批理学家吸收了道家、佛 学等思想,将儒学改造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朱熹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赋诗评价朱熹: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旅游胜地泰山、武夷山皆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曾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广义上的孔子故乡,留有孔子活动的遗迹;
泰山
武夷山
武夷山则是朱熹曾长期生 活、讲学之地,也是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的发源地。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知识窗
《十三经》和《四书五经》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13部集中代表儒家精神的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前两种来源 《礼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定于汉武帝时。“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和谐”两个字,有两种含义:一是人际关系方面,可表述为“和为贵”,“和而不同”;二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述为“天人合一”。
如果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概括上述意思,那就是一个字:“仁”。用朱熹的话解释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知识窗
阴阳、五行、八卦
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成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例如:日月、天地、君臣、男女、夫妻、父子、上下、刚柔、雄雌、强弱、动静、暖寒、前后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五行: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 质,称为“五行”。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古代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等相配:
五行 五色 五方 五脏 五音
土 黄 中 脾 宫
金 白 西 肺 商
木 青 东 肝 角
火 红 南 心 徵
水 黑 北 肾 羽
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基本自然现象: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艮卦象征山,
离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兑卦象征泽,巽卦象征风。
我国古人还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并用圆形的图像(太极)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圆形外附八卦方位,为“八卦与太极图”。
(一)天文观测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日、月食
哈雷彗星
太阳黑子
《甘石星经》
子午线
地动仪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 日。自殷商时代起到 20世纪初的清末为止,我国记录了日食1600多次, 月食1100多次,月掩行星200多次。其中关于公元前13世纪的日食记录,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早了大约600年。
《春秋》保存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鲁文公 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个记录比西方早600多年。哈雷彗星每76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而中国又是每一次都拥有记录的唯一国家。
我国在《汉书·五行志》中就 记录了公元前43年和前28年的黑子现象:“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若日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较早的黑子记录,比欧洲早了800多年。
公元前4世纪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 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比公元前2世纪希腊的希帕克编制星表记载的恒星多三分之一,体现了观测恒星的水平。
唐代和尚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 长度。他还在724年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哈雷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造了早1000年。
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 天仪和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二)历法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夏代历法
四分历
气历
授时历
夏代历法《夏小正》,又称《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它按夏历12月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天象、物候和农时节令。
春秋末年,又出现了四分历,即以一回归年为365.25日,这比罗马 人采用的儒略历早了近400年。四分历规定19年中置7个闰月以调整阴阳历,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宋代沈括提出按节气来定历法的“气历”,一年为四季,每季分孟、仲、季3个月,按节气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取消闰月。于是,月份与季节变化完全吻合,没有闰月的麻烦,堪称当时最进步的历 法,可惜未能得以推行。
元代郭守敬集先代历法之大成,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 历法。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经过3320年后才相差一天,与当今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但格里哥利历到公元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三)四时节气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四时又称“四季”。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就有了春 夏秋冬四季名称。
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
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
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四 季
24节气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 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至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就出现了全部的24节气: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名称与顺序已与今天完全一致。24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知识窗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
下半年在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两天。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四)干支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表所列称为“甲子”或“60花甲子”,周而复 始,用以记录时间。可用来记录日、月、年。
(五)年、月、日、时辰及其记录方法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出365.25日为一太阳 年。
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通行于西汉武帝之前,如“周平王元年”、“鲁孝公二十七年”等;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开始用年号纪元,皇帝更迭要换年号;
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通行。如黄巾起义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当时民间以普遍流行这种纪年方式。
纪年法



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 29.53059日,叫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年一般12个月,闰年13个月。
干支也曾用以纪月。由于12个月与12地支相等,所以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夏历”,正月为寅月,二月则为卯,三月为辰,其余依次下推,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其前再配以天干。闰月不设独立的干支纪月。
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
用干支纪日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实行了。因为两个月加 起来是59天,所以用干支纪日可依次下推,如正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五月初一则是壬戌,七月初一是辛酉。
古人将一日分为12个辰,也叫“时辰”。
用12地支记辰,每日24小时,一个时辰为2小时。
(六)生肖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天文历法
生肖,也称12属相,是中国人又一创造性的习俗。生 肖发端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12地支配12种动物: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二、数学
西汉《周髀算经》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其主要内容是原始的天文计算。它讨论了包括勾股定理应 用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以便按高度和距离的比例来进行地上和天上的测量。书中还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运算和开平方方法。《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圆周率
贾宪三角
增乘开方法
“天元术”
珠 算
东汉《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搜 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其中有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负数概念和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各种面积、体积的几何计算方法;利用“勾股定理”测量的方法等。它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 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北宋数学家贾宪,最先绘出“开方作法本源”图(贾 宪三角),揭示了二项式高次幂(正整指数)展开式各项系数所遵循的规律。比欧洲的巴斯加提出同样成果早了600多年。贾宪还创立了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
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进一步推广了“增乘开方 法”,阐述了高次方程(高达十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提出正负开方多达9次乘方。而欧洲到18世纪才提出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求法,19世纪才有高次解法。
南宋李治的名著《测圆海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天 元术”的著作。宋末元初的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并提出消元的办法,将我国古代方程式的解法推向高峰。
世界最早的简便易学的手动计算器——珠算,于13世 纪的元朝由我国人民创造出来,很快得以普及应用并流传到日本、朝鲜。
(一)整体、综合观念和辩证施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三、中医学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核心是整体、综合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强调“治病须治人”,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 统一性,即“天人合一”。
要对症下药治疗。战国的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二)中华名医与名著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三、中医学
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为81篇,合计 162篇。其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
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华 佗
《脉经》
《唐本草》
《千金方》
《洗冤集录》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书中共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 物药46种,还首创药物分类法。它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基础,他被尊为“医圣”。书籍中共收选近300个处方。这些方剂药物配伍精炼,主治明确,被医家尊称为“众方之祖”。他主张“精究方术”,反对用巫术治病。从实际出发,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把四诊(望、闻、问、切)和八纲(阴阳、表里、虚实、亲热)辩证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的诊断方法。
东汉华佗是位精于外科手术、针灸及内、妇、儿各科的名 医。发明“麻沸散”,全身麻醉施行腹腔手术,除去疾秽,即而缝合,一月平复。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造一套“五禽之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活动身体各部位及其关节。
西晋王叔和著的《脉经》,把脉象归纳为24种,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皇甫谧总结了前代针灸疗法的经验,著成《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至今仍是针灸工作者必读之书。
唐政府组织编写的《唐本草》,总结了1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共分为九类记载药物844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 了前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搜集了5300多个药方,收载了800余种药物,介绍了200多种药物的采集、泡制方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其本人被尊为“药王”。
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对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急救等有详细论述,是我国第一部 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对法医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2卷,将近200万字,收载 药物1892种,药图1000余幅,药方10000余个,对前代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四、发明创造
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就用丝絮制成薄片,叫“絮 纸”,这标志着我国造纸术的萌芽。东汉时期,蔡伦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鱼网等为原料,造出了质地较细、价格低廉、便于书写、用途广泛的纸,人称“蔡侯纸”。至晋朝时,纸张就已普遍使用,成为我国主要书写工具。
(一)造纸术
(二)印刷术
(三)火药
(四)指南针
印刷术被称为人类“文明之母”。这是中华民族对 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大致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大阶段。雕版印刷术是在古代刻石和印章的基础上产生的。
北宋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它既经济又快捷,堪称人类印刷史上的空前革命。
火药,源于我国古代为长生不老而制仙药的炼丹术;
到唐末(十世纪),出现了“飞火”,即火炮、火 箭,表明火药开始在军事上运用;
宋代出现了“霹雳炮”、“震天炮”等火器;
南宋时期,射击性的管形火器也被发明制造出来,如飞火枪、火筒、突火枪等。
战国时,我国人民已发现了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 象,造出了指南器具——司南。
北宋时期,出现了以人工磁化金属法制造的指南鱼,即将薄铁片剪成鱼形,以磁石摩擦使之磁化,浮置水面,鱼头指南。
南宋时,人们又把磁针安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使用更为方便。指南针的最大用途是航海。
英国学者坦普尔在李约瑟指导下编了一本 书《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介绍了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编者指出,除了指南针、印刷术、纸、火药众皆周知的四大发明外,还有90几种创造发明,如水下鱼雷、枪炮、降落伞、多极火箭、载人飞行、白兰地,甚至蒸汽机的核心设计等等,都来源于中国。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四、发明创造
五、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西汉时期,张骞奉汉武帝 之命,两度出使西域,开通了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以外的交通线,后被称为“丝绸之路”, 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东汉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在那里活动30年,维护了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重新开通了一度被阻断的丝绸之路。
东晋旅行僧法显于公元399年以60 岁高龄,带彗景等4人到印度寻法。共翻译了5部经卷,著《佛国记》,介绍了所经之处的佛经、历史及其风土人情,是中国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人,也是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尼西亚的人。
唐玄奘从627年开始西游天竺 (印度)取经,历尽艰辛,历时19年,行程5万里,先后译成佛经75部,1335卷,回国后著《大唐西域记》,成就卓著。
唐朝鉴真和尚应邀前往日本,先后5次东渡失败,仍不气馁, 在66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第6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受到隆重欢迎,成 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明朝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于公元1405~1433年间,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到过30多国, 最远航程两万余里,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先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半个多世纪,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有力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及非洲人民的友谊和往来。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一、姓氏概况
(一)姓氏的涵义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 氏族,实行族外婚。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作用在于“明 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氏成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二)姓氏来源
(1)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如唐、虞、夏、殷;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加齐、鲁、宋、卫;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寇;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
(9)以职务的称号为姓氏,如三乌(大夫)、五鹿(大夫)。
一、姓氏概况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三)名、字、号
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当代国人一般只有 名而无字,名与名字的含义相同;古代中国人名与字有不同 的含义和用途。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一、姓氏概况
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孔颖达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人年20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 而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与客气。如,陆游,号放翁;范蠡,号 陶朱公。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在一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的。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因此,对人称呼常用字,字的使用率大大超过名。名人雅士的号则更是“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比字更加尊重、响亮。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四)避讳
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 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就叫避讳。避讳习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严于两宋,苛于清代。
一、姓氏概况
对帝王及孔子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君讳或圣讳;
——如节气“惊蜇”,原为“启蜇”,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之;
人子也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称家讳或私讳。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她读书时,凡遇“敏”字 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一)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西 周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又恢复,沿用至清朝。帝王的谥号,由礼官拟议经继位皇帝认可;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属于贬意的有损、厉、灵、幽、炀等。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等。谥号在宋以后就是有褒无贬了。
二、帝王官僚及皇亲的特殊称谓举要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 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 宗的名号,称为庙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一般是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但明、清时前几个皇帝有都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同”、“中大通”(南朝萧衍);“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慈禧”(叶赫那拉氏)等。
皇帝的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 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二)帝王称谓
正式称号
二、帝王官僚及皇亲的特殊称谓举要
夏代最高统治者称后,如夏后启。
商汤开始称王,商王统治下的各方首领,臣服时称“侯”,
独立称“伯”。
周王又称“天子”,诸侯死后一般尊称为“公”。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把“皇”和“帝”连起来始称“皇帝”,为封建社 会中历代君主所沿用。“皇帝”也有简称为“皇”或“帝”的,如“唐明皇”、“汉武帝”。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二)帝王称谓
帝王自称和他称
二、帝王官僚及皇亲的特殊称谓举要
帝王的自称往往带有谦称之意。主要有:朕、孤、寡人、予一人、予小子、不榖等。
臣下不可直呼“皇帝”,而是采用皇帝的别称,如上、皇上、陛下、国家、大家、天家、官家、圣人、人主、至尊、九五之尊、万岁、万岁爷、天子等。有的皇帝对其父亲 (或退位皇帝)尊称为“太上皇”。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三)皇族与皇亲称谓
二、帝王官僚及皇亲的特殊称谓举要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帝的正 妻;嫔妃:皇帝诸妾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称号。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之嗣孙。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汉代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后代有所不同,有的“长”指排行。清代皇帝之女不称“格格”,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等人之女才依次称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山格格、格格等。
驸马:魏晋开始,皇帝的女婿大都封“驸马都尉”之职,魏晋以后帝婿皆加封“驸马都尉”,故“驸马”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称谓和科举制度文化
三、科举制度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的各省学政主考。考中者称为生员,即秀才,才有资格“入泮”,即进入省级学府读书。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任命的“主 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前5名叫“五魁”,其中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有礼部主 持。考期在乡试的次年三月,故又称“春闱”,也称“礼闱”。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土”)。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秀才、举人、贡士都不是官,只有经过殿试选中者,由朝廷决定授予官职的才算官。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土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取3名,叫“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3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土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揭晓时,在太和殿唱名,同时在京城张榜3天,“榜”用黄表 纸制成,称为“金榜”。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