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宗教文化 课件(共79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旅游宗教文化 课件(共79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学 习 目 标
第一节 佛 教
第二节 道 教
第三节 基督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了解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了解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主要宗教仪式;
熟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供奉对象;
掌握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经典 和标志。
能解释常见的宗教现象;
能灵活运用常用的宗教礼仪;
能应用所学针对不同宗教信仰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为争夺政治权力建立一种新的思想武器
——佛教诞生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释迦牟尼和佛教的形成
(一)佛教的创立
公元前六世记,古代印度社会通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人们分为四等: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和首陀罗。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相传他是古印度著名 王族甘蔗王的后裔。由于对人生存在各种疑惑和苦恼,29岁时抛弃地位,独自访名师、修持学道,以求解脱。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解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据说经过七天七夜(有的说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而成道。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
为了使他的思想和学说能让别人 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传教活动,其间,收下了500名弟子组成了传教僧团,并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知识窗
腊八粥的由来
传说释迦牟尼放弃苦修,下山重新思考获得知识、求得解脱的道路后,来到附近的泥连禅河洗净了6年的积垢,并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使身体得到恢复。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获得了解脱、觉悟成道。这一年他35岁。悟道这一天据说是十二月八日,因而佛教定这一天为佛“成道日”。中国佛教传统认为,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成佛的,所以每逢这一天佛教寺院都要举行一些佛事活动,并且用各种杂粮煮成乳粥供佛,以纪念牧女对释迦牟尼的供养。中国民间在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与此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1.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
(二)佛教的发展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公元1世纪中叶)
(3)大乘佛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7世纪)
(4)密乘佛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2. 佛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二)佛教的发展
北传佛教—中国、日本、朝鲜等,大乘佛教为主,汉语经典。
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等,小乘佛教为主,巴利语系经典。
藏传佛教—喇嘛教,传于中国的藏、蒙等民族地区,藏语经典。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1. 译传阶段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国,传播和发展主要以佛教经典的译传为主,故 这一阶段称为佛教在中国的译传。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各种佛教学派,各立门户,独尊一经一论,彼此争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知识窗
为什么中国汉地和尚、尼姑不吃肉?
大、小乘佛教的戒律都有不准吃荤。“荤”,是指大葱、大 蒜等气味浓烈,具有较强烈刺激性的食物而言的,肉食并不包括在内,佛教徒不食肉是怕所食之肉来自杀生。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戒 条
没有看见杀生,没有听见杀生和不怀 疑是杀生而得的肉,佛教徒是可以吃的。《涅槃经》还在上述三种“净肉”之外另添六种,即:四、命尽自死的鸟兽之内;五、鹰鹫之类的猛禽吃其他鸟兽剩余的肉;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的肉;七、自死多日已自干的肉;八、偶然相遇而食的肉;九、不是现在为我而杀、前时已杀的肉。
吃素不吃肉
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根据一些大乘经典,撰成长篇论文《断酒肉文》,反复申说佛教徒禁断酒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惩罚那些不禁酒肉的佛教徒。梁武帝把吃肉与杀生等同起来,认为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吃肉所负的罪责与杀生所负的罪责可以说是相等的。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2. 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隋唐时代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也顺着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综合南北的思想体系,由学派进而演变 成若干新的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各佛教宗派中的思想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协调不够、佛教与儒道相 容不足的问题。
知识窗
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八大宗派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自立门户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其中,净 土宗在佛教各大宗派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远、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3. 融合阶段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这一时期,佛教更加广泛、深入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结合: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成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
——悬空寺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4. 新中国成立后的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废除了原来残留的封建特权和带有封建剥削性质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使广大佛教徒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控制和束缚,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改变了只重经忏而带来的陋习,重新树立了佛教的形象。1953年,由陈铭枢、叶恭绰、圆瑛、能海、虚云等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1956年佛教协会创办了专门培养佛教人才的宗教院校——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学院图书馆
知识窗
和尚头上的戒疤
一些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 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废止 了该项做法。
(一)佛教的经典与标志
二、佛教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律藏、论藏,又被 称为“三藏经”或“大藏经”。
经藏是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 度的汇集,论藏是对经文的解释。
佛教标志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常常有“卍”的标志,表示吉祥 万德,从一定意义上说,“卍”字就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征。
四谛说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佛教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佛教文化
(1)苦谛。就是认为社会人生等一切本性皆苦,并以此判断为 真理。
(2)集谛。亦名习谛,又名因谛。是说明造成世间人生痛苦的原因的。
(3)灭谛。指灭尽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无苦的涅槃境界。
(4)道谛。要使一个具有正常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人达到寂静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所以在早期佛典中有大量篇幅是强调达到涅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为要达到涅槃境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多方面修习的艰苦过程。
八正道
十二因缘说
又称“贤圣八道”、“八圣道”,是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了八种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志(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按照这八种方法去修行,可以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所以又把这“八正道”比喻为“八船”、“八筏”。“八正道”后来又被简要地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学是用来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的纪律,后来扩大为极其繁冗的戒律;定学是一种禅定的修行方法;慧学是一种智慧,能使佛教徒消除烦恼、达到解脱。戒、定、慧三学是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活动的,是任何一个佛教徒都必须修持的。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十二缘起,主要用来解释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
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由十二 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故称十二因缘。包括无明(痴)、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部分。
认为:现实人生的痛苦、贫富不均、社会不公、阶级差别等,都是人们前世的所作所为留下的结果,是不能改变的;今生的善恶行为,必然导致来生的福罪报应。
知识窗
唐僧为什么给猪悟能取别名为猪八戒
佛教在家信徒应当遵守的戒条,一般有五戒和八戒两种。所谓 五戒,指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所谓八戒,是在五戒基础上再加三戒,六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七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八不食非时食。五戒要求在家佛徒终身遵行,而八戒并不要求终身守持,只是临时奉行即可,奉行的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一个月当中奉行六天也可以,奉行一天也行。
唐僧在正式收猪悟能为徒时,悟能直嚷着要大嚼荤腥。唐僧见他不要说守250戒,就连五戒都难以遵守,所以宽大为怀,叫他守了“八戒”。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名 称
(一)寺院
三、佛教的寺院及其供奉对象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现在的寺院,是因为一个佛寺之内有若 干院,合称寺院。寺院也称“寺刹”、“梵刹”、“僧刹”,这是由于寺前幡杆称为刹的缘故。佛寺还称“兰若”,兰若是梵文音译“阿兰若”、“‘阿练若”、“阿兰若迦”的略称,原为比丘习静修行处,后指佛寺。佛寺也称庙,或寺庙连称,庙是奉祀祖宗和前代贤哲的地方,也用作奉祀神佛的地方。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称为“庵”。后来也称比丘尼所居的佛寺为“尼姑庵”、“尼庵”。
寺院建筑
我国寺院的建筑大约分为依山式和平 川式两类,与此相应,寺院布局也分为石窟寺和塔庙两种。
石窟寺大多仿印度佛教的大提窑开凿,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龛,以代表支提分位。有许多窟是正中后靠壁前雕刻大佛,左右是菩萨、天王。有的石窟前有多余空地,就再建寺院。
石窟寺
塔 庙
喇嘛寺
塔庙,也叫做“浮图寺”,这是 因为最初的塔叫“浮图”、“浮屠”或“佛图”等,是供奉佛陀的殿阁。塔庙是庙中必有塔,塔建立在寺院的中心。庙的院庭有廊庑围绕。正中院 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
中国佛寺建筑,早期是以塔为中 轴线上的主体,而后期则以殿堂为主体。塔建在附近了。
我国藏式的喇嘛寺不同于汉式寺 庙的对称格局,其主殿居中,经堂佛殿环绕四周。喇嘛寺是喇嘛学习经文的地方,“扎仓”(即学院)是寺的主要建筑。喇嘛寺还有供奉佛像的“拉康”(佛殿)、喇嘛的住宅以及安放喇嘛遗体的喇嘛塔等。
白马驮经
东汉永平七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 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遍访诸大臣,其间有一名傅毅的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谙、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知识窗
佛教中的“挂单”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 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额满而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 偷偷的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殿
(二)殿堂配置
三、佛教的寺院及其供奉对象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殿堂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一般地说,供 奉佛像,借以瞻仰礼拜的称为“殿”。

僧侣说法、修道和日常起居的房舍 则称为“堂”。
宋代以来禅宗寺院独盛,禅寺盛行“伽蓝七堂”的制度。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鼓楼等建筑。
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鼓楼等建筑。明代以 来,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山门的左右为钟鼓搂,山门的正面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法堂,再后为藏经楼,两侧有庑;正中路左右两侧的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有的大寺还有五百罗汉堂,堂为田字形布置,内有四个小天井,十分精巧;寺院的东侧(左侧)为僧人生活区,建有僧房、职事堂、香积厨、斋堂、茶堂等;西侧(右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整个寺院由多层院落组成,形成僧人独特的宗教生活区。
大肚弥勒逢人就笑
佛经中说,大肚弥勒将在56亿7千万年后接替佛主的位置,成为未来的佛。中国很多寺院大肚弥勒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了大肚弥勒佛和尚契此的形象,并把他安放在寺院入口处的三门殿或天王殿内,让人们一进寺就见到他的笑脸。所以有人认为,大肚弥勒笑口常开的原因是工作需要——笑迎天下客;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笑口常开才被安排到大门口搞接待工作的,他的笑是证得了佛果的由衷的笑;还有人认为,他在笑那些在人世间忙碌得毫无意义的愚顽众生。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 者”和“知者”。
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了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
释迦牟尼三身佛
释迦牟尼有三身佛。法身佛,代表 佛教真理的凝聚所显示的佛像,为毗 卢遮那佛,居中;报身佛,经过修行得到佛的果位之身,为卢舍那佛,居左;应身佛,指释迦牟尼生身像,居右。
(三)供奉对象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三世佛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之分。
横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 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塑像的排列一般是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左侧,阿弥陀佛居右侧。
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间世界的佛。因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一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一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一般居右侧。
菩萨
第一节 佛教文化
菩萨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 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文殊菩萨
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简称,意译 为“妙德”、“妙吉祥”。其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着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三)供奉对象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普贤是梵语的意译。普贤菩萨在佛教中 被认为专司佛的理德,其手持如意棒,身骑白象,人称大行菩萨。相传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是梵语的意译,亦译为“光世 音”、“观自在”、“观世自在”,人称大 悲菩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称观音。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王菩萨
大势至菩萨
“地”指大地,“藏”即储藏存有。“地藏”意指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 根种子。地藏王菩萨多呈现出家相,着比丘装,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足众生的愿望。人称大愿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安徽的九华山。
《观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头顶 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千手千眼观音
在春秋时代,有一位楚庄王(公元 前613——591年),他有三个女儿,三 公主名叫妙善。楚庄王有病,医生说要用亲人的眼和手合药,病方能愈,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把自己的双手割下来调药给父王服用,果然治好了病,使楚庄王很受感动。后来妙善公主在大香山得道,现千手千眼的庄严宝相。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典故,据说与这个故事有关。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知识窗
地藏王菩萨与九华山
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佛教传说,释达牟尼逝世后1500年,地 藏菩萨降生在新罗国(在今朝鲜中部)为王子,名金乔觉,后削发出家,称地藏比丘。唐高宗时,金地藏渡海来到中国,到九华山苦修。他在99岁时坐化,肉身不坏。据传山上的“月(肉)身菩萨殿”,就是地藏的成道处。从明代起,人们以金地藏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加以崇拜,九华山就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罗汉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 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永远进入涅槃。
十大弟子
释迹牟尼传教45年,弟子众多,但最出 名的门徒有10人,即所谓的“十大弟子”,他们都是佛祖亲传,亲耳听闻佛陀言教而成为觉悟者,又都获得了阿罗汉果,因而又都是罗汉。
(三)供奉对象
十六罗汉
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
十六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他们 亲受释迦牟尼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宣传佛法,受世人的供养,为众生作福田。
最早的十八罗汉画像是公元10 世纪的张玄和贯休画的。后来苏轼见到这两幅画,分别提了十八首赞,还在贯休画的那幅像的十八首赞下——标出罗汉的名字,再列庆友为第十七罗汉、宾头卢为第十八罗汉。
一般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 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至于五百比丘中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名号记载。然而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在佛经中找不到根据,当是宋人附会之说。
罗汉堂中济公无座位
罗汉堂里一位身穿破僧衣、手执破蒲扇、形容怪异的罗汉站在过道里。有的罗汉堂里,甚至连过道也不让他站,他就只好委屈地蹲在屋梁上了。这位罗 汉就是中国民间熟悉的“济公”。在民间传说中,济公最爱过问人间的不平事,他经常治恶惩贪、一贯扶困济贫,他生性开朗,遇事不在乎,所以传说他接到荣升罗汉的通知,去罗汉堂报到时,迟到了一步,正座位都被从印度来的罗汉们占满了,无奈,他只好呆在过道里或在屋梁上安身。不过,即便遭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他还是满不在乎。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护法天神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护法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 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
释迹牟尼与四大天王
(三)供奉对象
韦驮
哼哈二将
伽蓝神关羽
韦驮雕像
哼哈二将
伽蓝神关羽
水陆法会
(一)常见的佛事
四、佛教的宗教活动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 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7天,多者49天。
从姓道场
增福延寿道场
焰口施食
忏 法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 难以承受,从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 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 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其中举行,通常放在黄昏进行。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 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行,或为结缘建功德。
(二)佛教常用的称谓
四、佛教的宗教活动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对较高水平的僧人的称谓
通晓三藏经中的藏经或善于诵读经文,——称经师;
通晓律藏——称律师;
通晓论藏——称论师;
精通经、律、论三藏——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
通晓佛法——称法师;
德行特别高——尊称为高僧;
一般的著名僧人——称大师。
2. 对不同职位僧人的称谓
佛教中,也以职务互称。
称掌管寺院的僧人为主持或方丈;
称当家和尚为监院。
如果不了解其职位与修为,一般称和尚为大师,称尼姑为师太。
3. 佛教中的一般称谓
佛教中有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等不同称谓。
其中:出家二众是指比丘(男)和比丘尼(女);
在家二众是指优婆塞(男)和优婆夷(女);
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合称为四众弟子;
出家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和沙弥尼(俗称小尼姑);
出家四众和式叉摩那(学戒尼)合称出家五众;
出家五众和在家二众合称七众。
(三)佛教主要节日
四、佛教的宗教活动
第一节 佛教文化
浴佛节
孟兰盆会
成道节
涅槃节
传召
浴佛节在农历四月初八,释 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是佛的诞生日。每逢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来纪念佛陀的诞生。佛诞生像为身高数寸的童子形立像,左手指地,右手指天,仿佛陀诞生时的形象。
孟兰盆会又叫自恣日、中元 节,后人又称之为鬼节,这一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节日期间,要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超荐历代祖先。后来又发展到放河灯,焚法船,当然这已是鬼节的事了。
成道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日悟道成 佛。后僧众为纪念释迹牟尼成道,要严肃地准备香花灯烛、茶果美食,恭敬供奉。中国佛教徒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在这一节日里,一般寺院都 要举行佛涅槃法会,挂释迦牟尼图像,诵《遗教经》等,并且准备茶果美食香花灯烛以申供养之意。
传召是藏传佛教的最重要的 传统法会,同时又带有一点民间节日的性质。传召有两种,一种叫传大召,另一种叫传小召,传小召的规模比较小些。传大召从藏历的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二十 日,前后共十八天。正月十五晚的供灯节是传召期间最热闹的。
目连救母
《孟兰盆经》讲,目连随佛听法,得到道行,通了天眼、天耳,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饿鬼之中,吃不到饭,骨瘦如柴。目连马上用钵盛了饭,送给母亲。见母亲得到饭后,用手抓饭,饭还没到口,就变成了火炭,不能吃了。目连感到很悲哀。佛说你的母亲罪恶很深,你虽得道,却不能解救你的母亲。应当依靠十方僧众之力,才能解脱。应当在七月十五众僧忏悔、检讨时,准备好百味五果等供养众憎,然后众增念动咒语,脱度已逝祖先,才能得救。佛教根据这个传说兴起了盂兰盆会。
第一节 佛教文化
第二节 道 教
中国古代巫术鬼 神思想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阴阳五行说
老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二)道教产生
社会历史条件
道教的建立
西汉末年,天灾人祸,阶级矛盾急剧激化,起义暴动 的烈火到处燃烧。封建统治者运用宗教迷信麻醉群众;
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需要用宗教迷信动员、团结、组 织群众。
因而,道教应运而生了。
道教大约建立于东汉末年顺帝(公元125-144年)时期,当时有两个早期的道派,一个是太平道,一个是五斗米道。
太平道,又称黄老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侍“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创立者是黄巾农民起义的领袖张角。
五斗米道,产生于今四川境内,它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规定:凡入道者需缴纳信米五斗,因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张陵。
张角
第二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三)道教的发展
道教的分化时期
道教的发展时期
道教的鼎盛期
道教的民间化时期
向上层社会发展
一部分仍流行于民间
五斗米道
以孙恩、卢循为代表
誓与东晋王朝誓不两立
以葛洪为代表
提出了“儒道双修”的主张
五斗米道
从形式到内容
性质变化
新的道教
天师道
南天师道
北天师道
北天师道是由五斗米道向北方发展而来的,天师为张鲁弟子、北魏 嵩山道士寇谦之。
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有陆修静和陶弘景,陆修静与弟子整理出了“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经书共1200卷,还编著了道教 斋戒仪范100余卷,大大地完善了道教制度,称为我国第一部《道藏》。
隋唐到明朝中叶——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涌现新教派,如全真道和正一道。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正一道创始人-张天师
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到了清 代,由于统治者采取重视喇嘛教而抑制道教的宗教政策,官方道教逐渐失去了皇室的支持而日渐衰弱。而随着大量民间神、地方神进入道教神仙谱系,道教很自然地开始了民间化的历程。
第二节 道 教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四)道教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
同高丽人的宗教信仰相融合,深入日常生活中,但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形式 流传。
传入朝鲜
传入日本
江户时代,道教传入,与民间信仰相融合,阴阳道和修炼道中吸引了中国道教的主要成份。
传入东南亚
东南沿海的农民涌入东南亚和北美洲,他们也将道教带到这 些国家,但对道教的信仰也只是在当地华侨内盛行,有的地方是佛、道、儒三种思想信仰的合一。
传入欧美
近20年来,随着与道教信仰有关的气功和武术在国内外的宣传 和影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人士对道教的兴趣,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掀起了“中国道教热”,许多人开始对道教的经典、戒律和修炼进行研究,在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还建立了道教研究机构,并举行了一些国际会议,使道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是“长生久视 之道”,是永恒的,人若得到它就可以凡胎成仙、长生不死。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藏》以道家著作为主体(主要是老子及庄子的著作及注释),还搜集 了诸子百家和医学、化学、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其他方面的论著。唐代编出第一部《道藏》。
(一)道教的经典与标志
道教经典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道教的经典与标志
2. 道教的标志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二)道教教义
“道”崇拜
“神仙”崇拜
重生恶死的生命观和 人生观
天道承负、善恶报应观念
“道”的概念出自被道教尊为《道德经》的《老子》。
“道”作为教义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的。
不过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为了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
“道”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
不崇拜这个神仙体系的庞大,也就是不承认“道”的浩大和力量无 穷;不相信存在天神、天帝、天庭,道教的祈禳醮仪符录等就毫无意义;不相信神仙、仙境的存在,也就没有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愿望。
神仙体系——最高神三清尊神、玉皇大帝、护法神将等诸多神仙。
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至追求长生不老。
“人如何不死”,主张“入世”。
其他宗教关注的是“人死后如何”,主张“出世”。
前人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遭殃。前人有过失,后人 则无事受过,这就叫承负。
道教认为要截断承负,
一要行善积德为后世子孙造福,
二要虔诚地信道修行,免除自身的承负之厄。
信奉因果报应,强调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
然报应。
二、道教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三)道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道教与社会改良思潮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常常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 帜,或者成为洁身自好者的归宿。
《太平经》中就主张要革除社会弊病、缓和社会矛盾,是当时批判思潮的一部分;晋代葛洪抛弃富贵、潜心修道,对于浊政恶习进行了一些抨击;丘处机也曾劝成吉思汗不嗜杀人、敬天爱民、清心寡欲。
1
2
3
4
5
2. 道教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道 教
儒 学
佛 教
攻击外来宗教
刺激了佛教,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结果。
全真道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内丹派和 佛教禅宗与儒家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3. 道教与实验化学
道教的金丹黄白术夹杂着大量的宗教幻想,以失败告终。
不过在科学史上,它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实验化学的先驱,今天为人类造福的化学科 学,最初就是由炼丹术发展而来的。实验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描述、鉴别不同的化学物质的方法,了解了许多化学物质的性状及医药价值等等。
4. 道教与天文学
道教承接了人们都对日月星辰的顶礼膜拜,并认为丹道(内丹、 外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多留意于天文学。
西汉齐人甘忠可倡导太 平道,主张顺应天道,强调漏刻应与历算保持一致。东晋葛洪研究天文,著有《浑天论》;北魏冠谦之精于髀算;南梁陶弘景曾造浑天象,用机转动,与天体相合,制法精密。他还撰有《帝王年历》、《天文星经》、《天仪说要》、《象历》等。
5. 道教与中医
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 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道藏》将《内经》、《难经》等医典收入,尊奉为道教经典的组成部分;道教徒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有重要贡献的大医药家。
《灵枢经》之导引、行气、跷摩等气功医疗方法,均被道教所采用、发展;名医华陀所创“五禽戏”动功,基本被道教导引所吸取。《内经》等医典所说节饮食、慎起居、省嗜欲、远淫邪等养生之要,亦 为道教养生学所继承、发展。
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与中医的基本理论相合。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知识窗
人有三宝精、气、神
道教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说法。精、气、神被称为三宝。
道教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气”是人体生命存 在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三、道教的主要殿堂及供奉对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道观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的为有特殊地位的道观。道观的主要殿堂有:
山门殿
灵宫殿
三清殿
玉皇殿
三官殿
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教的二王尊。
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供奉王灵官。
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
供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三、道教的主要殿堂及供奉对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二)道教的供奉对象
1.尊神
三清
四御
三官
三清尊神在道教神团中处于 “神中之神”的至尊地位,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
玉清元始天尊,是最高神,被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手执混元珠,象征洪元;
上清灵宝天尊,排位第二的尊神,居于元始天尊左侧,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元;
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影响最大,被称为“太上老君”,一般在三清殿居于元始天尊右侧,手持羽扇,象征太初。
四御是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之神;紫徽北极大帝,协助玉皇 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勾陈南极大帝,他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女神),她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
三官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民间视天官为“福神”,近代又将天官与员外郎、南极仙翁合在一起称福、禄、寿 三星。
三、道教的主要殿堂及供奉对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二)道教的供奉对象
2.神仙
八仙
文昌帝君
城隍
“八仙”是民间最为熟悉的神仙群体。“八仙”是指:铁拐 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
魁星
灶君
天妃娘娘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称文曲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管理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推崇。
城隍神是道教神灵中守卫城邦、匡扶正义的地方神,民间信 仰极为普遍。城隍信仰起初在吴越地区比较流行,公元239年东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了城隍祠。
指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是执掌文运的神,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 读书人崇拜。
灶君,又称灶神、灶王爷或东厨司命灶王,其最初职能是管理一家的饮食,但后来逐渐演变成记录一家人的功过善恶,报告天庭以作为赐福降祸的依据,进而变为掌握一家的寿夭 祸福。
天妃娘娘(妈祖)原名林默,生 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传说她生而神异,救助过不少海上遇难渔民和船只,后来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羽化升天。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祖列为道教女神(海上保护神)。妈祖得到宋元明清历代皇帝的褒封。
三、道教的主要殿堂及供奉对象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二)道教的供奉对象
3.护法神将
关圣帝君
王灵官
关圣帝君——关羽。关羽在宋代 以后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节、义”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佛、道两家也争相把关羽拉进自己的教门。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教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羽遂称为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推崇的偶像。
王灵官——道教重要的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除魔, 其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驮。
张果老倒骑毛驴
历史上,张果老确有其人,是唐朝的一名方士,常骑白驴来往于山西的汾州和晋州之间。他的白驴可日行万里,不需时可折叠,放入衣箱,乘坐时,只需浇水即可。唐太宗、高宗都曾征召过他,但均不赴。唐玄宗甚至打算将玉真公主嫁给他,也被他拒绝。当武则天召见他的时候,张果老别出心裁地在妒女庙前诈死,尸体很快腐烂,武则天只得作罢。但后来又有人在中条山见到他。由于他经常倒骑驴,后世有人题诗说:“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 回头看。”意在喻警世人。
第一节 佛教文化
四、道教的宗教活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经常性的宗教活动
玄门日课
斋 醮
道士们在宫观内的诵经活动,每天早晚各一次。
祀 典
斋醮——是指道教设坛祭祀的一种仪式,也称“道场”、“法 事”。斋,是指斋戒沐浴;醮,是指祭祀仪式。斋醮活动仪式繁多,形式隆重,场面壮观,既有歌舞乐声、精美词章,也有众人一致的“禹步走”。
祀典——指道教的重大纪念活动,主要有圣诞祀典、祝愿、接 驾、祭星、展墓等。其中,圣诞和接驾最为重要。圣诞,是指尊神、祖师爷的诞辰,接驾是纪念玉皇大帝巡天日。
四、道教的宗教活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二)道家的常用称谓
道教中有很多专门的称谓,如:
男教徒称为道士、道人、羽人、羽衣和黄冠等,又可 尊称为天师;
女教徒则称为道姑或女冠;
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当家的;
教外人士一般可统称道教徒为道长。
四、道教的宗教活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三)道教的主要节日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本为“道”之化身,是无始无先的,本无所谓生日,但后世道教仍给它们定了生日。以阳生阴降、夜短昼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诞辰;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清,以阴生阳消、昼短夜长的夏至日为其诞辰;道德天尊老子,被认定“老君降生年代,即殷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也”,成为老子生日的定论。
三清圣诞
玉皇圣诞
王母圣诞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圣诞。由于玉皇大帝的信仰在 宋代很盛,其生日在宋代已被认定。
西王母神话起源很古,道教称七月十八日为王母娘娘圣诞。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
1. 基督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犹太教
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运动,基本上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弥赛亚(救世 主)宣传运动。
犹太人民的四次大起义的失败,基督教开始向现实妥协了,与犹 太教“决裂”、“分道扬镳”了。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
2.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残酷统治的产物
罗马帝国奴隶起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被大批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这种情况下,愤怒、压抑、绝望、萎靡的情绪四处蔓延起来,宗教幻想也就随之产生,希望从天上降下来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去寻求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解放,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
3. 基督教的产生是古代东方神学与后期希腊庸俗哲学的混合物
早期诞生的基督教,在犹太教神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天堂、地狱、灵魂不 死等迷信观念和东方宗教的一些仪式,后来又从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古希腊哲学与犹太教思想的混合学说中吸收了一些东西。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
4. 基督教的产生也是罗马帝国维护统治的需要
“世界性”的罗马帝国为了维护其统治,需要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有一个统一的神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来欺骗和麻醉人民。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分裂,因而形成三个教派:
基督教
天主教
东正教
争夺教权
公元11世纪中叶
宗教改革
公元16世纪
抗罗宗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基督教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公元635年,从叙利亚经波斯传入,唐武宗“崇道毁佛”,很快被消灭。
第1次传入
元朝公元1245年,传教士被掳来,也带来了天主教,因无牢固的根基而 消亡。
第2次传入
明清之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天主教会内部爆发“中国礼仪之 争”,导致清政府下令禁教。
第3次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强行传教,并取得成功。
第4次传入
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发起了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运动,成立 了爱国运动委员会,实行独立自主的办教方针,使基督教各教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3
天堂地狱说
基督教基本教义
上帝创世说
1
原罪救赎说
2
二、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经典与标志
1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
2
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
三、基督教的教堂和信奉对象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教堂
拜占庭式
罗马式
哥特式
三、基督教的教堂和信奉对象
第三节 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信奉对象
圣父与圣子
基督教宣称,上帝(天主)只有一个,但他 却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的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而不是三个神,故三位一体。
四、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第三节 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宗教仪式
洗礼——是成为基督教信徒的庄严仪式,具有赦免入教者的“原罪” 和“本罪”的作用。教派不同,方法也有区别,有的实行注水礼,有 的实行浸礼。
坚信礼——入教者在领受过洗礼一段时间后,再接收主教所行的按手 礼和敷油礼。据说,这可以使“圣灵”降其身,以坚定其信仰、振奋信徒的心灵。
告解——也叫“办神工”。举行时,由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向 神父告明,并表示忏悔,神父为其保密,并告知如何补赎,同时也求上帝对他赦罪。
圣体——它的意思是“感谢祭”。天主教称“圣体”(仪式称弥撒),东正教称“圣体血”,新教则称之为“圣餐”。主要内容有:主礼人对面饼和葡萄酒进行祝祷,据说它们因此就变成了耶稣的肉和 血,然后分给信徒们领食,他们便可以获得耶稣的生命。
终傅——在教徒临终时,由神父用经主教祝圣的橄榄油敷擦其身、目、口、鼻和手足,并颂念一段祈祷经文,帮助他忍受痛苦,赦免罪 过,让他安心去见上帝。
神品——这是授予神职人员神职,并使之神圣化的一种称之为“按 礼”的仪式。
婚配——教徒结婚要到教堂去,由神父主持婚礼,按照教会规定的礼 仪正式结为夫妻。
四、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第三节 基督教
(二)基督教的常用称谓
天主教
最高首领——教皇
东正教
新 教
高级主教——枢机 主教(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 教
神 父
修 士
修 女
东正教最高首领称为牧首;重要城市 的主教称为都主教;地位低于都主教的称为大主教;教堂负责人也有称为主教或神父的;东正的修士、修女的称呼与天主教一样。
新教称教区负责人为主教;教堂负责 人为牧师;新教的修士、修女的称呼与天主教一样。
四、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第三节 基督教
(三)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每年的12月25日是耶稣的诞辰,也就是基督教中的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最重视、普遍庆祝的节日,人们将耶稣基督的生日作为纪元的开始。
圣诞节
复活节
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 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从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复活节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庆祝这一节日。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服”,即顺服 唯一的安 拉;其教徒称穆斯林,穆斯林也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从者”,即顺服安拉意志的人。
从公元6世纪开始,阿拉伯半岛进入了社会大变动时期:
一方面,政治紊乱,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尖锐;
一方面,长期的分裂为强邻提供了入侵的 机会,加剧了岛内的社会危机,激发了阿拉伯人民族感的觉醒。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一)伊斯兰教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如此形势,要抵御外族入侵,夺回商道与资源,就必须先实现半岛统一。因此,统一宗教意识也成了势在必行之事,伊斯兰教就 是当时阿拉伯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伊斯兰教创于公元7世纪初,创始人为穆罕默德。
公元610年,商人穆罕默德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众信徒的先知,代表安拉到世间教诲和警告世人,开始传教。之后,穆罕默德凭借麦加的商业和宗教地位,兼施武力征服,把伊斯兰教推广到整个半岛。公元631年底,阿拉伯半岛基本上统一,政教合一的国家初步形成,穆罕默德成为国家军、政、教的首脑,伊斯兰教则成为这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二)伊斯兰教的创立
伊斯兰教早期的传播基本上是在“圣战”中实现的。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三)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分裂
由于伊斯兰社会是政教合一的,所以,激烈的政治斗争势必引发教派斗争,造成分裂。
逊尼派
1
什叶派
2
伊斯兰教
伊斯玛义派、巴布教派、巴哈教派和苏非教派等。
陆路的传播路线是从大食(今阿 拉伯),经波斯(今伊朗),过天山南北,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
(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海路的传播路线是从大食(今阿拉 伯),经印度洋到天竺(今印度),经马六甲海峡到东南沿海广州和泉州等地,沿着香料之路传入中国。
初传中国
海上贸易促进传播
鼎盛时期
宋代的海上贸易空前茂盛,与宋通 商的十多个国家中,大食居首位,阿拉伯商人在海上贸易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宋代的阿拉伯商人已多为伊斯兰教信徒。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建立了 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陆路交通再次畅通。来华的穆斯林有的随地择婚,通婚融合者加剧,开始揭开了中国回族形成过程的序幕。
知识窗
伊斯兰教第三圣墓
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派弟子4人来中国传教,其第三、第四两个弟子到达福建泉州传教,死后就葬在泉州东门外的山麓,因其屡显灵异,山因之名“灵山”,墓因之称为“圣墓”。阿拉伯学者将其列为在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和阿里墓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墓。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清真寺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理论
(一)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志
《古兰经》
伊斯兰教标志-新月
伊斯兰教信奉对象——安拉(即真主),是伊斯兰教信奉 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唯一的创造万物、主宰一切、无所不在、永恒唯一的真主。伊斯兰教不设偶像。
知识窗
中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泉州清净寺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广州怀圣寺
杭州凤凰寺
扬州仙鹤寺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理论
(二)六大基本信仰
笃信安拉
信天使
信使者
信经典
信后世
信前定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理论
(三)五大功课
念 功
礼 功
斋 功
朝 功
课 功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理论
(四)善行
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三、伊斯兰教的常用称谓与主要节日
(一)伊斯兰教的常用称谓
教 长
阿 訇
毛 拉
在教历3月12日。相传为穆罕默德诞生和归真(逝世)的日子。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举行圣会、诵读《古兰经》、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业绩等。
圣纪节
又名古尔邦节,在中国宰牲节是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在教历的12月10日。
宰牲节
穆斯林在教历9月内斋戒。在斋月,每天从日出到日落要禁食,并禁房事。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未见月牙,则顺延,但不得超过三天。在我国新疆,开斋节也叫肉孜节
开斋节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三、伊斯兰教的常用称谓与主要节日
(二)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