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园林文化 课件(共30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旅游园林文化 课件(共30张PPT)- 《旅游文化(第三版)》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计成《园冶》
学 习 目 标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第三节 中国园林欣赏
第四节 西方园林
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
了解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
了解西方园林的三种主要流派。
掌握中国园林的三种分类方法。
掌握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
能应用园林学知识,欣赏东西方代表性园林艺术精品。
能应用园林学知识,分析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风格差异。
一、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黄帝时代的我国已有园林的雏形,建造这些“苑”、“台”、“囿”的目的是专为帝王狩猎游乐服务,为此还专门圈有麋鹿 鱼鳖等。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还争筑高台作为临眺之所,这些台多居高临下以利眺望。台上建造宫室则称“台榭”。“台榭”的观赏功能突出,具有景观建筑的性质,是后世风景名胜地楼、亭、阁、榭登临远眺建筑的发端。
秦汉时期,园林演变为专供帝王理朝和生活游乐之地。宫殿建筑和园囿组合成一体,成为宫苑。园林结 构功能多样:苑中有苑,宫中有观,有池有沼,有山有石。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文人雅士为逃避现实,远离是非,纷纷寻山问水,礼佛养性,崇尚清淡,追求返璞归真,留恋自然山水。山水诗、山水画等文学作品盛极一时,受此影响,一些人居闹市恋自然山林野趣,极力营造仿自然的景观,山水园林逐渐形成。
唐宋是造园艺术成熟时期。这时,园林建筑物样式逐渐定 型并成定制,且中国山水诗、画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出现了把诗情画意“写”进园林的写意山水园。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元明清时期,造园技艺达到了历史的巅峰。由于写意山水画的创新,一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促进了诗、画、园的融合,使园林建筑充满雅趣和诗情画意,园林荟萃,盛极一时。皇家园林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寄畅春园、圆明园),是我国园林发展最好时期的标志。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江南园林,又称扬子江园林。主要集中在江 苏,浙江一带,以南京、无锡、扬州、苏州、上海、杭州、嘉兴等地为多,苏州为最。
(一)按地域分布划分为四类
其特点是:典雅秀丽,曲折幽深,但有 局促之感。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岭南园林,又称珠江园林。主要分布在潮汕、东莞、番禺、广州等地。因气候与地理位置,在造 园艺术上多受西方文化影响,表现出中西和璧的园林风格。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等 。
(一)按地域分布划分为四类
其特点是:绚丽纤巧,中西交融,但自 然之风有所削弱。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蜀中园林,以成都、江油、眉州等地为多。代表性的有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江油太白故里等。
(一)按地域分布划分为四类
其特点是:古朴淳厚,朴素淡雅,文化 淀积深厚,但精雕细琢略感不足。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北方园林又称黄河园林。地处黄河流域的西 安、洛阳、登封、开封、曲阜、北京等古都古城,其中以北京园林为代表。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宏大,建造精良,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荟萃之作。
(一)按地域分布划分为四类
其特点是:宏大壮美,富丽堂皇,但秀 媚稍显不足。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1.山水间园林——“有高有凹,有曲有深……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二)按所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代表园林有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无锡惠山等。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2. 田园乡村园林。该类园林多以田野农舍作为背景和辅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和乡土野趣。
(二)按所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石崇的“金谷园”,“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 清泉成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石崇《金谷诗序》)。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3. 城市园林。该类园林是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为了游赏的便利在市井繁华之地,闹中 取静建造的园林。
(二)按所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苏州沧浪亭和藕园,都是避开喧嚣闹 市,在小巷深处静僻地段建园。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4. 寺庙园林——该类园林是分布较广泛、数 量较多的类型。其狭者仅为方丈之地,大者可以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布局较为严谨,往往采用对称和自然结合的手法建园。
(二)按所处环境条件分为四类
北京的碧云寺、杭州的灵隐寺等。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二、 中国园林的分类
(三)按占有者身份划分为两类
北京颐和园
皇家园林一般多建在京城里,与皇宫相连。有些则建在郊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之地,多与离宫或行宫相结合,表现出 明显的皇权象征。
私家园林由封建贵族、地主、富贾商家、文人雅士等私人投 资兴建的园林。以江南最为集中,扬州、苏州的私人园林最具代表性。因投资所限,规模较小,多建于城市,宅园住赏合一,完全凭借人力堆山凿池,无自然山水可借用,其效果却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狮子林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三、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苏州沧浪亭
中国园林发展受山水画、山水诗的影响很大,造园者常借此 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有所谓的“无处不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有人说中国园林是诗与画的物记,耐人寻味。
寓情于景
步移景换
因地制宜
自然人工结合
身份地位象征
中国园林整体设计疏密相间、主次分明,搭配有序,形成变 幻多样的立体画卷,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通过动与静的结合,达到步移景换的视觉效果。
步移景换
中国园林由于所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建园之中,都 是力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来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条件,形成曲折的水、错落的山以及盘绕迂回的径道。
因地制宜
建园艺术家凭借园中山石、花草、水体等自然要素塑造出园林的风 景形象,还通过各种建筑来画龙点睛,利用园林题景、门楣、对联、匾额等艺术语言将园林构景的内在美和艺术美点染出来,对景物特点和神韵进行高度概括,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富丽堂 皇,色彩以黄红为主,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置于园林中的各式建筑也有等级规格要求,不能擅自扩大建造规模。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一、山、水、绿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假山叠石技巧造景
借助真山造景
园林中的水景和山景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有山必有 水,有水必有山,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水是园林的命脉。理水原则是:水源要活,水流要曲,水道宽窄相间,水位要恰到好处等。理水方法是:一 “掩”,二 “隔”,三 “破”。
绿树花草是园林造景中的又一重要要素。园林的骨 架是山石,血液是水流,毛发则是绿树花草。有了这些绿树花草,才使得山更清、水更秀。首先,绿树花草在造景中可以给园林涂上丰富色彩。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在园林中的妙用
“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径通幽”,即是以竹为主的造园手法。竹子在中国古 典园林中可谓独领风骚,在现代园林中仍然妙用无穷。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竹中辟景,创造“竹径通幽”景观;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与建筑搭配,生诗情画意;与山石、水体组景,呈现自然之态;与其它植物配置,相得益彰;似画胜于画,创作竹影;阻隔庭院空间,创造幽静环境;以竹为胜的专类竹园。
二、建筑的点缀、衬托作用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中国园林建筑根据布局状况可归纳为二个特点:
一是布局灵活自由,二是布局显隐结合。
建筑布局灵活多变,讲究 可行、可居、可游。在园中起点景、隔景作用,而且和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能融为一体,利用建筑来扩大空间感,进行对景借景,同时来延长游览路线和引导游赏。
所谓“显”是指园林建筑的亭、塔、阁、轩等,由于体量挺拔,飞角翘檐,空灵轻盈,往往成为园林风景的主题或点景之作,属于“显”的建筑。
“隐景”则是掩映于浓荫翠绿之中,或藏于假山岩壁之后的和环境溶为一体的幽室、小屋、曲径、危桥。 “隐”可增加园林的风景层次,给游人营造意料不到的观赏效果。园林建筑的显隐结合可使园林风景画面变幻多端,丰富多彩。
二、建筑的点缀、衬托作用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真正在园林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亭、廊、桥。
亭是我国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其形式多变,轻巧空灵。常见 的有圆亭、方亭、八角亭、梅花亭等。还有双亭联立,倚墙只筑一半的半亭等。亭子顶有攒尖式、歇山式、卷棚式以及各种组合变化形式。
廊是我国园林中特有的带形建筑。它可以分隔空间,联系交通,引导游览。廊可分为回廊、长廊、游廊、直廊、曲廊、花 廊、桥廊、复廊等。
园林的桥按材料可分为木、石、砖桥,按结构可分为平、拱、 曲桥。
三、中国园林的文化鉴赏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让 树木花草自由自在的生长,不进行修剪和约束,甚至品种不进行分类和选择。许多植物杂生在一起,常见的树种如榆、槐、杨、柳等,举目皆是,就象在山野郊外一样,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氛围。
中国园林的这种顺应自然、依附于自然的构成方式,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文化哲 学的影响。
(一)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三、中国园林的文化鉴赏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园林结构就虚实而言,山为实,水为虚;景处为实,空处为虚;近景 为实,远景为虚;现于显要景观为实,藏于假山屋后隐景为虚;以及明实暗虚、物实景虚等。通过虚实的划分,来合理地设置和布局。
中国园林构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手法,实质是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造园的基本信条和方法。
(二)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三、中国园林的文化鉴赏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置景要素及文化鉴赏
中国园林造景的大忌是一览无余、一望到边。中国古代园林常 采用先抑后扬的构景方法,即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园林艺 术的渲染力,这种方法称为抑景。
拙政园
(三)构景手法丰富独特
借景是将园外的风光胜景,巧妙地收进园内游人眼中,以丰富 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物融为一体,形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效果,借景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无锡寄畅园借惠山、锡山景
借近景
点景是通过景物的名称题额,对联等高度概括景物特色和意 境,增加风景的魅力,使游人产生深刻的审美感受。
平湖秋月
藏景是指被高大山石、建筑、树木等遮掩起来的景致。多在园 林的僻静角落,不易被人直接发现。
颐和园——谐趣园
利用花墙、漏窗等将远景框起来,形成一幅画面,可让人产生 错觉,误认为是画在纸上的图画。
框景
第三节 中国园林欣赏
又叫热河行宫,占地面积为8400余亩,比颐和园大一倍,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清康熙42年,乾 隆57年完工,用时近90年。
造园立意有三点:
一是,扇被恩风,二是以素绝艳。三是集锦创作。
避暑山庄湖泊区风景
避暑山庄宫殿区风景
第三节 中国园林欣赏
拙政园的特点是多水,现水面占全园 面积的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物均临水而筑,朴素简雅。
拙政园中部明代风貌较全,是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景建筑,中园的一切的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设。其特点是庭柱为“抹角梁”,并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因而室内没有一根阻碍视线和行动的柱子。
第四节 西方园林
意大利式园林又称台地建筑式园林,因多建于山坡 上,必须要设计台地,根据斜坡的长度,堆成几个台地。一般它是由三层台地和一个花园组成,强调对称布局。台地是设置建筑物、喷泉、池泉、树林的场所,也是欣赏下面花坛和园外景色的瞭望台。
台地水池上的喷泉是意大利象征,以石为材料,多配以雕像 用作装饰。庭园主轴建筑物严整对称,植物以柏树和伞松为多。这是由于两者在当地生长普遍而且形状特异。
一、西方园林产生及主要流派
法国园林深受意大利园林影响,都是 一种整形对称形式,均有台地设计。只不过法国台地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时主轴都是由建筑物直线延伸,以此轴为中心,对称配合,整体统一。
花坛都做得非常精美,有刺绣花坛、间隔花坛、英国花坛,、区划花坛、柑桔花坛、水花花坛6种。喷泉和飞瀑比以往 更多,凝集和利用各种技巧,表现出活水的美。河渠是具有勒诺特式特征的最重要设施。
接受中国园林的构思和创造,因此园 林出现了假山、回廊或步廊、园亭等。假山多建于鱼池近旁,坐在园亭的背阴处,能垂钓鳟与鳗。回廊或步廊,是一种围绕庭园的主要建筑,通向其它建筑的有顶信道,曲折回转,富有情趣。
英国园林中的树木都经修剪整形;紫杉最耐修剪,生长缓 慢,一旦成形不易改变,且以浓重的绿色和柔和的手感而见长。
第四节 西方园林
西方园林奉行的是“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崇尚直线,认为直线代表人的 意志,以直线为美。园林建造中的基本原则是“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以矗立于园林中轴起点之上的巨大建筑物作为园林的主轴, 整个园林以此建筑为基准而散布开去;
二、西方园林的风格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 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园林中开辟笔直道路,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 分布水池、喷泉、雕像或小建筑,整个布局,呈现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勾划成 菱形、矩形、圆形,完全按几何图形剪裁,杜绝自然生态;
1
2
3
4
5
6
水面被限制在整齐的池子里,其它被砌成圆、方、矩形或 椭圆形,池中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7
追求整体对称和一览无余;
费城是美国的一座不平凡的城市,独立战争时期 是美国的首府,也是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诞生地。可以说,费城是美国的根基和源头。
穿行于这些窄旧的老街,到处可见人们的尚古之 意和爱绿之心,这种整旧如旧的理念很值得我们思索、学习。
西方园林的风格与中国园林的风格对比
西方—几何形规则式布局
中国—生态型自由式布
西方—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
中国—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西方—整形对植、列植
中国—自然形孤植、散植
西方—图案花坛、色彩重
中国—盆栽花台、重姿态
西方—动态水景、喷泉瀑布
中国—静态水景、溪池滴泉
西方—大草坪铺展
中国—假山起伏
西方—石雕各种物像
中国—大型整体太湖巨石
西方—视线限定、开敞坦露
中国—步移景换、幽闭深藏
西方—骑士的浪漫谛克
中国—文人的诗情画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