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小说的双线结构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可以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作品浑然一体。小说的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的小说。小说的双线结构,就是用两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一、小说双线结构的三种模式根据小说中线索的性质、写法、作用的不同,双线结构有三种模式。1.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主线即同时采用并列的两条线索行文。如《红楼梦》中安排了“贾府兴衰”和“宝黛爱情”这两条主线,两条主线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关联。“贾府兴衰”发生在以贾府为中心的现实世界,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背景。而“宝黛爱情”主要发生在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它依附“贾府盛衰”这条主线,并随着贾府的衰败而走向终点。双主线用两条线索平行并列,交替展开,既相互对照又相互衬托,使作品取得内容丰富、启人深思等艺术效果。2.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主次线是相对于双主线而言的。双主线对于主题表达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主次之分。而主次线则不然,其中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主次线用两条线索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重轻。一般情况下,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起主要作用;次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起辅助作用。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3.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因而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点,往往是矛盾集中爆发点或情节的高潮,能更深刻地表现主题。明线暗线巧妙交织,或显或隐,若断若续,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使文章主旨的表达耐人回味。小说《百合花》即是明暗双线结构。百合花被子是明线:新媳妇不借给通讯员百合花被子——“我”借来百合花被子——新媳妇将百合花被子铺在门板上——新媳妇用百合花被子为通讯员入殓。同时,小通讯员的事迹是一条暗线:小通讯员上战场——参加激烈的战斗——舍己救人,壮烈牺牲。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A.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C.使人物形象更丰满;D.暗示、突出、深化小说主题;E.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F.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发联想。〖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参考解析】小说明线:林冲沧州遇旧友——买刀寻敌——接管草料场——怒杀仇敌。小说暗线:陆谦酒馆密谋--安排美差——火烧草料场--庙前被杀。①明暗线交织使得文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②小说暗线不断推动着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把林冲走上反抗的心理历程表现得鲜明全面,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饱满;③两条线索以山神庙为联结点,激化矛盾冲突,凸显小说“官逼民反”这一主题。三、训练提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2015全国I卷〗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2024青岛一模〗醒头草刘正权“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①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澴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顿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②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 的。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④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开篇两句话,内涵颇为丰富,“万虑清”将医身与医心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暗含女市长对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性思考。C.人大代表认为本市文旅产业“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D.老中医关于“醒头草”功能的解读,促使女市长开始自我反省并最终决定采纳人大代表的建议。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句子①运用插叙的方式,介绍了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作铺垫。B.句子②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他对原生态、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C.句子③中的“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市长重新认真思考人大代表的观点。D.句子④虽然与之前老中医介绍醒头草功能的话相同,但内涵更丰富;且独立成段,用意鲜明,发人深省。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8.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说中的女市长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高考语文小说专题复习——小说的双线结构(答案)(一)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B、E项着重考查思想内容,C项着重考查艺术特色,D项对二者的考查兼而有之。其中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这是三孬对马兰花的提醒,是人之常情,三孬不是反面人物。B项“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马兰花丈夫的这一行为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生活在行事上的正常反映,并不是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现。D项麻婶的女儿“又是一个精明的人”错,这一点在文中没有依据,从麻婶女儿来信中可看出她知恩图报、通情达理,也是小说中要颂扬的人物形象。2.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钱这一暗线虽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4.表现与心情: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二)5.C6.D7. ①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②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④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主题更丰富深刻。 (须结合作品内容具体作答)8.①善于反省,接受建议。在老中医点拨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后能反思自己做法的不足,并接受人大代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建议。②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前期做文旅宣传以网红打卡带货方式为主,当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决定把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③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当机立断,利用上巳节传统节日,开展文创活动,并组织课题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