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项目二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景区规划与设计的相关概念;了解景区规划与设计的工作程序;掌握景区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原则、内容与方法。能力目标能够配合设计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能够参与编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景区规划调研——知己知彼案例2-1思考:1.案例中提到的规划调研包括几方面内容?2.案例中提到的主要规划调研内容与规划的关系是什么?一、调查旅游资源,确定景区类型(一)旅游资源的定义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2.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3.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空间特征(1)广泛性(2)区域性(3)综合性(二)旅游资源的特点2.时间特征(1)季节性(2)时代性(3)变异性3.经济特征(1)价值不确定性(2)开发永续性(3)不可再生性4.文化特征(1)审美性(2)陶冶性(3)吸引定向性(三)旅游资源调查现场调查整理分类本体评价价值评价对比分析评价结论二、调查旅游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一)调查内容居民数量特征(人口总量、人口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特征(GPD、人均GDP)居民人文特征(文化偏好)消费行为特征出游行为特征(包括出游方式、出游目的、出游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时间等)对规划地周边景区的认知、了解、游后综合评价等(二)旅游市场调查的目的1.明确国内、国际大市场潮流2.确定目标市场3.把握市场发展趋势4.确定景区市场定位三、调查周边社区,创建和谐景区社区调查的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与构成主要产业构成经济收入水平对待景区的态度及要求等四、评价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评价属于感性指标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性程度的评估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估(二)编制调查报告1.标题2.目录3.前言4.概要5.正文6.结论与建议7.报告附件景区布局设计 ——创意与技术的交融案例2-2思考:1.案例中提到的要素分析包括哪几部分?2.案例中有哪些内容需要创意设计?一、分析影响景区布局的因素 自然条件1.水文气象2.地质地貌3.土壤植被4.生态质量5.地质灾害资源条件1.旅游资源分布2.观景空间分布土地条件1.坡度、坡向、高程、地基承载力2.土地利用开发现状1.游览组织2.旅游设施3.道路交通4.工程设施5.居民社会6.建筑现状影响空间布局的因素二、景区布局方法(一)景区空间布局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片,对各区进行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1.同心圆模式(二)空间布局的模式2.分区模式 (1)生态保育区。 (2)自然景观区。 (3)史迹保护区。 (4)旅游服务区。(5)建设控制区。3.社区——旅游吸引物综合体(CAC)模式4.双核布局(Twinning Principle)模式5.游憩区——保护区空间布局模式6.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三)空间布局的方法1.定位、定性、定量法定位是确定旅游功能区和旅游建设项目的位置。定性是对已经定位的功能区,进行分类、命名、定功能、定级别,以确定各自特色、主题、功能和发展方向,各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进行旅游规划的“区块”层次空间布局。定量是指确定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项目的位置、边界和占地面积。2.认知绘图法(1)选择抽样调查方法(2)收集资料(3)计算出每个旅游区位置的分数(TLS): TLS=(A+B+C)×(A+B)/ (1+C)(4)汇总TSL分数,得出各区之间的界限3.降解区划法4. 聚类区划法三、景区用地规划(一)景区土地分类我国土地分为3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用地分类——针对风景旅游区的用地特点和性质,将用地分为10大类,50个中类(二)景区用地原则(1)突出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旅游用地。(2)保护风景游赏地、林地、水源泉地和优良耕地。(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4)土地利用规划应扩展甲类用地,控制乙类、丙类、丁类、庚类用地,缩减癸类用地。(三)景区用地规划1.景区用地评价 (1)用地分类评定 (2)资源保护分析 (3)环境保护分析2.景区用地规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