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旅游资源 课件(共40张PPT)- 《旅游学》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旅游资源 课件(共40张PPT)- 《旅游学》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目录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保护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伴随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
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管理过程中被逐步深化认识,但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
旅游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各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旅游资源做出解释。
1. 认识旅游资源
作者,提出年代 观点/定义
王立纲,1982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物,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凭借条件。
邓观利,1983 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均统称旅游资源。
郭来喜,1984 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黄辉实,1985 旅游资源就是能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
孙文昌,1986 旅游资源应指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
卢云亭,1988 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
邢道隆,1990 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均可成为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徐菊凤, 任心慧.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J]. 旅游学刊, 2014, 29(7):115-125.;张伟强.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 第2版. 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肖星. 旅游资源学[M]. 天津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界定
学者们在界定旅游资源时,对旅游资源的本质与内涵存在争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认识视角的不同。
国内旅游研究者达成的共识:
(1)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事物 (因素);
(2)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类。
存在的分歧 :
(1)旅游资源是否只是吸引物的“原材料”,必须 “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将此作为概念界定 的必要条件;
(2)同上,“可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应成为界定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
(3)旅游资源仅指天然资源,还是包括专为吸引旅游者而建设的人造景观(主题公园);
(4)旅游资源到底是仅指吸引游客前往观赏、停留的吸引物资源,还是包括各种服务和设施要素。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界定
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有物质的、有形的,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
物质的、有形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名山、大川、瀑布、湖泊、森林、动物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物质文化(园林、宫殿、文化名城、珍贵文物等)。
非物质的、无形的旅游资源,如文化艺术、民族品格、服务特色等精神的东西。
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拓宽旅游的内容,而且可以为有形的、物质的旅游产品创造一种文化品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界定
旅游资源的内涵:
(2)旅游资源富有吸引性。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向性,这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是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
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指对旅游者的群体而言,而不是以个别人的爱好为标准。
旅游吸引力决定了旅游资源的范围,只有具有旅游吸引力才能称之为旅游资源。
旅游吸引力与旅游主体(旅游者)的需求密切相连,旅游资源的范围由旅游者的需求决定。因此,旅游资源是动态发展的,是开放的。
旅游吸引力离不开旅游资源本身的实用价值,即能否满足旅游者审美、消闲和求知等方面的需要。
旅游吸引力也决定了旅游资源的效益。吸引力强大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较多的游客,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界定
旅游资源的内涵:
(3)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意味着其开发利用必然带来一定的综合效益,一部分旅游资源虽由于科技水平等的限制而尚未被利用,但存在着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旅游地在旅游开发后暴露出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特征
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
吸引向性是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也是衡量一事物或现象是否为旅游资源的首要指标。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同时是定向性的。并非任何一项旅游资源对所有的旅游者都会具有吸引作用。
旅游资源具有空间性
旅游资源的形成受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并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色,具有区域性。
旅游资源是固定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中的,一般不可移动。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时间性
旅游资源的时间性是由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动态性所决定的。
旅游资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且类型十分丰富。
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
旅游资源这一特点的形成源自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性。
随着旅游者旅游休闲需求的变化,旅游资源类型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除自然旅游资源外,人文旅游资源亦属于可再生资源,并具有可创新性。
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
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旅游资源同样也很容易因遭受各种形式的破坏而失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定义
凡是能够早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强调旅游资源是招引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
该事务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围绕该核心要素所形成的环境有关
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未必是永恒的。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类别 数量 项目名称
文化遗产 36 长城(1987)、明清故宫(198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莫髙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拉萨布达拉宫建筑群(1994)、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庐山国家地质公园(1996)、丽江古城(1997)、平遥古城(1997)、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1998)、北京皇家祭坛—天坛(1998)、大足石刻(1999)、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龙门石窟(2000)、明清皇家陵寝(2000)、皖南古落—西递、宏村(2000)、云冈石窟(2000)、高句丽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安阳殷墟(2006)、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2008)、五台山(2009)、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2010)、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元上都遗址(2012)、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2013)、大运河(2014)、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土司遗址(2015)、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2017)
自然遗产 13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200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2008)、中国丹霞(2010)、澄江化石地(2012)、新疆天山(2013)、湖北神农架(2016)、青海可可西里(2017)、梵净山(2018)
自然和文化 双重遗产 4 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一乐山大佛(1996)、武夷山(1999)
总计 53
中国的世界遗产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网站(http: //whc. unesco. org)相关内容整理而成,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成因或内容属性的旅游资源分类
可以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
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生成于天然,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气候条件
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
动植物资源
天然医疗条件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成因或内容属性的旅游资源分类
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事物为表现内容的旅游资源,属于人造资源的范畴。
历史文物古迹
民族文化及其表现场所
重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事
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现代人造游乐场所或现代人造旅游景点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成因或内容属性的旅游资源分类
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既非自然属性,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人文’概念。
经济建设成就:
科技发展成就
社会发展成就
好客的社会氛围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是否具有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分类
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耗损多大遭受毁坏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途径进行人工再造的旅游资源。
如主题公园
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通常是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今并被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
一旦因使用过度或管理不善而遭受破坏,其损坏将无法挽回。
如某一典型的生态环境、古建筑、古墓葬和古文化遗址等。
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人们只能实行资源基础型开发,不能进行市场导向型开发,而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存在或使用状态的旅游资源分类
现实的旅游资源:
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已经具备条件并且事实上正在接待游客大量来访的旅游资源。
潜在的旅游资源
指那些因为其本身具有某种特色而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但因该地不具备可进入性或因受其他接待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无法供游客正常享用的吸引性事物。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基于资源品味或市场影响范围的旅游资源分类
世界级旅游资源
属于这一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是那些经国际机构评选、并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地。
国家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或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由国土资源部评定的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由水利部评定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由原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由国家文物局评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
省级旅游资源
市(县)级旅游资源
都是在各地层层申报和专家考察评价的基础上,分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务院及其相关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县)级人民政府审定批准的,因而具有相应的权威性。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
两级
八大类
108中基本类型
前四类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后四类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方案)中的分类
三大景系:自然、人文、服务景系。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方案)中的分类
三大景系:自然、人文、服务景系。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人文、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三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
水文景观类
气候生物类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方案)中的分类
三大景系:自然、人文、服务景系。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人文、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三大类。
人文旅游资源:指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历史遗产
现代人文吸引物
抽象人文吸引物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修订方案)中的分类
三大景系:自然、人文、服务景系。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人文、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三大类。
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
主要有7种。
旅游住宿设施景型
旅游餐饮场所景型
旅行社景型
旅游交通设施/机构景型
旅游教育/科研机构景型
旅游管理机构景型
特种劳务/服务场所景型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分类
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国家标准(国标)
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三个层次。
八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象气候自然景观、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
国标实施以来,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各地区摸清资源家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不同资源之间所存在的性质差异,决定了任何分类都将无法穷尽或涵盖全部资源类型。此外,更由于分类原则的非惟一性,决定了不同分类结果之间的交叉和不兼容。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特点
涉及范围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本身是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这一特点形成源自旅游者兴趣的多样性。
吸引力的定向性
对于具体的单项旅游资源,其吸引力都有人群定向的特点,只能吸引某些旅游者人群,而不可能对所有旅游大众都具有同样程度的吸引力。
易损性
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旅游资源很容易因遭受各种形式的破坏而失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遗产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经营所导致的只能是人流而不是物流,旅游者只能亲自来到目的地,才能获得真实的旅游经历或体验。
当代人造资源的可创新性
人们可凭借经济和技术能力创建某些旅游吸引物,而旅游目的地也可通过这方面的创新,去适应市场需求的潮流。
1. 认识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
自身品质
该项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色。
坐落地点
指该项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距离主要客源地区的远近。
由于旅游者来访所涉及的交通费用和事件代价等因素的影响,那些自身品质虽较高、但距主要客源地区遥远的旅游资源,在价值上可能只是相当于那些自身品质虽然逊色,但是距离主要客源地区较近的旅游资源。
对于两项质量品位上相似的同类旅游资源来说,由于距主要客源地远近不同,因而价值上的表现可能相差很大。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开发:指旅游目的地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该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创造或完善令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环境,而致力于从事的有关开拓和建设活动。
开发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利用是通过这一手段所达到的目的。
在英文文献中,旅游开发-tourism development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潜在的旅游资源:
只有通过对其进行必要人为开发,才能使该地成为一个令旅游者感兴趣、其来访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地得以发挥出来。
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非常必要。
现实的旅游资源
需要进行再生性开发,旨在进一步改善有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作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任何经由初始开发而形成的旅游景点或景区都有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基于游客来访量变化的过程。
通过设法采取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去延长或更新一个旅游地的市场寿命,其最根本的途径是不断根据新情况的出现进行再生性开发,不断更新该旅游地的吸引力。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旅游地生命周期:基于游客来访量变化的过程。
初始期:由于初始开发的结果能够适应目标市场的兴趣和需要,其吸引力开始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游客口碑效应的出现和扩大,游客来访量逐渐增大并形成盛况。
随着时间的进展,该景区在进入或经历了成熟期之后,游客的来访量逐渐衰减。因为供需出现新的变化:
需求:很多游客已经在该景区得到足够满足,不再重游。目标消费者的兴趣可能因社会时尚潮流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供给:景区景点因管理不善而出现环境污染、设施设备老化或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调查工作
任务
汇列出该地所有各类旅游资源的明细清单,并提供必要的文字介绍、照片、录像、专题地图等相关资料。
摸清该地旅游业目前已有的客源市场状况,包括该地的游客接待总量、各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量、游客的开源地域、来访游客的人员类型及其比例结构、游客的来访目的、游客来访的时间分布、游客来访的旅行方式、喜欢开展那些类别的活动等。
与竞争目的地相比,分析该地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那系欸比较优势。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调查工作
基本步骤和方法
准备阶段
制定旅游资源调查的工作计划方案
人员组织:成立特别调查组
仪器和设备方面的准备工作。
实施调查
确定调査小区和调査线路调杳中的旅游区域划分。
选定调査对象。可分为初步普查和重点详查。
填写图表
方法:实地勘察,走访和座谈,问卷调查
调查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的评价
定义
旅游资源评价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斌. 旅游资源开发[M]. 科学出版社, 2005.)
评价工作的原则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当地利益相关者,外部的旅游咨询专家。
评价工作的依据
美学标准
文化标准
市场标准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定义:
在对拟开发项目作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而进行研究和论证。
目的:
在于为开发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内容:
分析投资/开发者是否具备开发和经营该项目的实力和资格。
分析和预测该项目的市场需求
分析有关该项目开发与经营的微观条件
分析该地的宏观经济、社会条件以及该项目的开发有可能带来的影响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开发和建设旅游景区景点
解决和提高该地的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与外部客源地区之间交通往来的便利程度。
建设和完善所需的配套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直接目的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外来旅游者提供或外来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相关设施。
旅游上层设施:当地居民虽然也可使用,但建造目的主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那些服务接待设施。
培训具备专业水准的旅游服务人员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开发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突出独特性:能够对旅游消费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
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
讲求经济性:开发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之一在于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必须服从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则
在有关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尽可能使用当地出产的原材料,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劳工和技术力量。
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对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空间格局和开发时序要有合理的规划,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自相竞争,以及不和时宜地随意上马。
有关建设项目地性质、规模、高度、造型风格以及色彩和建筑材料地使用等,英语周围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3. 旅游资源的保护
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保护是相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提出来的,不仅包括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
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保护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
3. 旅游资源的保护
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自然因素的作用
突发性火灾
自然风化作用
动物侵害
人为因素的作用
游客的不良行为
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甚至是不法行为
工业污染
规划工作不当
管理和使用不当
3. 旅游资源的保护
实施资源保护的途径
主动性措施:为了将问题禁于未发而预先采取措施
被动性措施:发现问题后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除了难以预知和不可抗拒的突发性天灾之外,针对因自然因素的作用而有可能带来的危害,需按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去加以防范或处理。
针对游客:首先注意通过必要教育或信息传播手段,预先告知到访游客提倡哪些行为以及哪些行为不可为。必要时应架设隔离装置。对违反有关规定者进行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课以罚款,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当地居民或企业:宣传,制定和颁布必要法律法规加以管束。
规划或管理:合理制定并严格实施规划。事先做好应对预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