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者 课件(共31张PPT)- 《旅游学》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旅游者 课件(共31张PPT)- 《旅游学》同步教学(高等教育版)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章 旅游者
目录
旅游者的界定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者的分类
旅游者的行为
1. 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联盟的尝试
1937国际联盟做出规范旅游者的统计范畴的最早尝试。
属于国际旅游者统计范畴的人员:
因消遣、家庭事务或疗养保健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为了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
因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在海上巡游图上停靠某国港口并登岸访问的人员(登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应另外分作一类)
还规定不纳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入境人员。
1. 旅游者的界定
联合国罗马会议的规范
罗马会议对国际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作出了新的规范:
凡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取报酬的就业目的之外,基于其他目的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人。
游客分为两大类
旅游者(tourist): 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访问目的包括消遣;工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短途游览者(excursionist) 或一日游游客(same-day visitor): 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游客(包括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到访并上岸访问的邮轮乘客)。
1. 旅游者的界定
联合国罗马会议的规范
定义的基本要点
在旅游统计中,将所有纳入统计的异国来访人员统称‘游客’。
根据入境者的来访目的,决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根据来访者的惯常居民地,而不是根据其国籍,决定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的‘游客’。
根据在到访目的地国家中的停留时间,将来访游客分别统计为‘(过夜的)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1. 旅游者的界定
联合国罗马会议的规范
1968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正式确认了联合国罗马会议的定义。
1975年世界旅游组织成立后对定义进行解释和规定:
将来访‘游客’分作‘旅游者(即过夜游客)’ 和‘一日游游客(即不过夜的游客)’ 进行统计。
‘旅游者’的人员范围包括前来该目的国访问,并在该国作过夜停留的外国人、该国的海外侨民以及在该目的国境内旅馆过夜的外国运输公司的司乘人员。
‘一日游游客’的人员范围包括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到岸访问,但不在岸上住宿的游船乘客,当日往返的国际或入境游客以及不在该目的国境内旅馆过夜的外国运输公司的司乘人员。
1. 旅游者的界定
有关规范的最新进展
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再次召开会议
指定旅游统计中的有关定义和分类,尽量与现行的国际标准和分类相一致。
重要成果:
与会各国对旅游活动的界定取得一致意见:旅游是一个人前往其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开展的一整套活动,在该地的连续停留时间短于一年,并且主要访问目的不是从事某种从该到访地区之内获取报酬的活动。
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将‘游客’这一概念作为整个旅游统计系统的基础概念。
1. 旅游者的界定
有关规范的最新进展
界定旅游活动的重要概念
惯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
有关旅行活动的发生频率:凡属一个人基于日常性事务而经常前往的地方,即使该地距离其居住的地点路程较远,通常都可认作是其惯常环境的组成部分。
空间距离:凡是在空间距离上一个人的居住地点很‘近’的地方,即使该人并非经常去这一地点,通常都认作是位于其惯常环境的范围之内。世界旅游组织将160千米用作界定‘惯常环境’的临界标准。
停留时间
国际旅游,如果一个人在目的地国家的连续停留时间达到或超过12个月,则不再被看作是来访游客,而将视为该国的居民。
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的区别。
获取报酬
1. 旅游者的界定
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
入境游客
统计解释:凡应纳入旅游者统计范围的境外来访人员。
出于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交流活动等原因或目的,离开惯常居住地前来我国内地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满12个月,并且来访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居民。
分类:根据停留时间(是否过夜)分为入境旅游者和入境一日游游客。
1. 旅游者的界定
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传统做法采用不同的测量尺度。
以在外停留时间为界定标准
以离家外出的旅行距离为界定标准
对国内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进行界定和统计的目的:
为了分析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的影响。
采用与国际旅游者相一致的统计标准是较为理想的做法,便于就国内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国际间或者地区间的比较。
1. 旅游者的界定
我国对国内旅游的统计
国内游客定义
以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某一行政区划为基准,凡纳入国内旅游统计范围的国内外地来访人员。
连续停留时间不满6个月。
分类:
根据停留时间(是否过夜)。
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2.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足够的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是一个人的旅游需求得以产生的必要前提之一,也是得以实现其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个人的支付能力取决于其家庭的收入水平或富裕程度。
可将家庭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个人旅游支付能力的指标。
旅游研究测量客源地居民旅游支付能力的指标:
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可随意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社会规定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通常是由工资发放单位代扣代缴)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2.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足够的支付能力
收入水平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收入水平决定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能否实现外出旅游。
决定个人或家庭外出旅游时的消费水平。
影响到人们在外旅游期间的消费结构。
2.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足够的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又称为自由时间或可随意支配时间。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不得不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集中度不同的闲暇时间:
平日中的闲暇时间
周末的闲暇时间
公共假日
带薪假期
并非任何闲暇时间都可以用于外出旅游
2.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
其他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受教育程度
客观因素
个人的体能状况
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或家庭拖累状况
一个人的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拖累状况,与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一起构成了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
动机
源自于心理学,概念的节点由不同的表述。
激励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动机:
激发一个人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趋势一个人参加外出旅游活动以使某种需要能够得以满足的内在心理动因。
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人有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当位居较低层次的某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向上一个相邻层次的需要。
五个层次: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解释旅游动机?
生理需要不能成为旅游的内在动因:温饱已经解决。
安全需要不足以形成旅游的内在动因:不是出于安全而外出,惯常环境更有安全感。
爱的需要指个人对某一社会或群体归属感的需要,和旅游动机存在某些联系:探亲访友。
受尊重的需要是很多人外出旅游的内在动因:受周围人的羡慕和崇敬,表现自己和提升形象。
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能对少数人起到激发作用。
旅游动机的形成出于两种需要的追求
探新猎奇的需要
满足求知欲或好奇心的需要。
逃避身心紧张的需要
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身心压力大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的类型
身体方面的动机
为缓解身心压力和增进健康而外出进行的与身体保健有关的活动。
文化方面的动机
旨在满足了解和体验异国他乡文化事物的需要。
出于这种动机而开展的旅游活动称为文化旅游。
人际(社交)方面的动机
旨在保持或建立同生活在他乡的某些人群的接触与感情联系而产生的旅游动机。
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与关心个人成就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有关。
很少出于某一单一动机,外出旅行可满足人的多重不同需要。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
人格类型
斯坦利·C·帕洛格的旅游消费者心理类型研究。
将人划分为五种不同心理类型。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
人格类型
斯坦利·C·帕洛格的旅游消费者心理类型研究。
对有关心理类型的称谓进行调整。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
人格类型:斯坦利·C·帕洛格的旅游消费者心理类型研究
依赖型:
思想:封闭保守,谨小慎微,多忧多虑,缺乏自信,不愿冒险。
行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愿意听从社会名人的建议或仿效他们的行为,偏好购买流行品牌的消费品,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
会选择距离近,自己对该地情况熟悉的目的地,倾向传统旅游热点地区,故地重游。
冒险型;
思想: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充满自信,喜欢挑战,对待生活有自己的主见。
行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和相处。
会选择环境独特,尚未充分开发,依然保留其原始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倾向自助式旅游,表现活跃,偏好入乡随俗,不愿故地重游。
中间型:
介于两个极端类型之间,表现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
3. 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
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
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获得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易于诱发对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的增多有助于一个人克服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恐惧感。
年龄
决定人们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进而影响关注重点和需要。
人们的体能和精力不同,影响人们的需要和行为。
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们的需要和行为产生影响:生理特点,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支付能力
4. 旅游者的分类
分类标准
地理范围:国内、国际
活动形式:团队、自助
旅行距离:远程、短程
消费方式:自费、奖励
旅行方式:游船、自驾车
活动内容:观光、探险
出游目的:消遣、商务
4. 旅游者的分类
依据出游目的的旅游者分类
消遣型旅游者
在整体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出游时间的季节性很强
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具体出发时间等拥有较大的自由度
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比较长
价格敏感度高
4. 旅游者的分类
依据出游目的的旅游者分类
差旅型旅游者
出行频率高
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
出行目的地没有选择自由
人均消费高
价格敏感度低
4. 旅游者的分类
依据出游目的的旅游者分类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需求特点复杂
不同于前两类旅游者,又兼有某些特点。
出游时间:带薪假期或传统节日,但季节性不大
价格的敏感度与消遣型旅游者相似
出游目的地选择与差旅型旅游者相同
5. 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在旅游前,出行动机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影响。
无论是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内外部因素,还是决策制定过程,这些因素和步骤都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会随着目的地特征、个人特征以及群体特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旅游中,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Cohen(1979)将游客体验划分为五种:休闲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经验主义型、实验主义型和存在主义型。
旅游体验的研究,主客之间的互动备受学者关注。
在旅游后,旅游者的满意度评价,旅游者满意度的概念、框架、方法和评价模型等内容备受关注。
旅游者满意度,学者分别从旅游地、景区服务、酒店服务等不同的视角,通过个案进行了测量和评价
5. 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
决策影响因素
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的共同影响。
不可控因素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主要是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相关群体以及个体特征等。
宏观层面,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环境都会旅游者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关群体:其他人或媒体的影响,如亲戚、朋友或同事对旅游目的地的观点和评价会直接影响旅游者本身的选择。
个体的特征:包括性格特质、生活状态以及旅游偏好等。
受到信息资源、态度以及旅游评价等可控因素的影响。
5. 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
决策制定过程
六个阶段(马耀峰等,2008)。
旅游需要
旅游动机
寻找备选方案
比较备选方案
确定最优方案
游后评价和重购意愿
5. 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
决策过程模型
Engel等(1995)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完整的CDP模式:
第一部分:信息投入,包括信息来源,消费者受到信息的刺激以及产生信息处理的意愿;
第二部分:信息处理,消费者将信息进行展露、注意、理解、接受、保留以及形成记忆等;
第三部分:决策过程,为满足相应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消费者采取7个步骤来达到目的,这些步骤是需求确认、搜集信息、评估方案、购买行为、实际消费、购后评价以及弃除等。
Wahab等(1976)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型:
一系列的程序组成:初始框架、概念选择、事实收集、界定假设、设计因素、预测结果、选择方案和收益成本、决策和结果等。
Gilbert(1997)提出的旅游决策影响因素模型: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影响、相关群体影响、文化影响和家庭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动机或激发因素、个性或态度、知觉和学习。
5. 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
旅游者群体时空行为
时间上的变化
时间上的增长
季节上的变化:淡旺季
停留时间的差异
空间上的差异
游客数量的差异
旅行方式的差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