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学内容:欣赏长笛独奏《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乐曲的欣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诗意画面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聆听、模唱、律动等方法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音乐所表现的艺术形象。3.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辨长笛音色,并能初步演唱歌曲。教材分析:《乘着歌声的翅膀》原是德国作家门德尔松于1834年以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为歌词所写的歌曲。原为独唱曲,后被改变为小提琴、钢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乐曲为八六拍,行板,在流水般琶音音型伴奏下,轻盈流畅的主题旋律,不断地上下流动。开始出现的6度上行跳进和随后出现的6度、7度下行跳进,使整个旋律星星如同随风翱翔的燕子,在无际的天空中盘旋翻飞,充满了自由的幻想情绪。教学重点:欣赏长笛独奏《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学难点:感受节拍特点,划分乐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口风琴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聆听导入1.播放长笛独奏《乘着歌声的翅膀》的音响,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2.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猜一猜歌曲的名称。3.教师出示课题(多媒体课件)。4.介绍歌曲作者及背景。二、聆听乐曲1.播放音乐,学生听辨乐曲的演奏形式——长笛独奏。2.出示长笛图片,了解有关知识西洋吹管乐,木管组,音色清脆明亮,适合模仿鸟叫声。1.播放音响片段,感受长笛音色。2.出示歌片,完整欣赏乐曲。3.为乐曲划分乐句(教学难点)预设:乐句划分策略:(1)简单分析乐曲,感受节拍特点。节拍:八六拍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弱起小节:由弱拍开始的小节(2)学生听琴模唱旋律,划出八六拍指挥图式。(3)根据节拍特点,尝试划分乐句。三、音乐拓展1.播放《乘着歌声的翅膀》独唱版本。2.出示歌曲的歌片。3. 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4.教师指导难点:问题预设一:弱起小节解决策略:(1)学生边划拍边演唱。(2)师生接唱,练习快速换气。问题预设二:六度(s,--m;s—si,)音程音准解决策略:(1)听钢琴模唱音程。(2)柯达伊手势辅助进行慢速练习。5.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的歌词。6. 欣赏合唱版本的《乘着歌声的翅膀》,体会歌曲的艺术魅力。结合星级评价:评选艺术创新星。评价等级 评 价 标 准A 能够清唱主题音调(一颗星)B 能够随钢琴模唱主题音调C 不能够模唱主题音调板书设计:《乘着歌声的翅膀》门德尔松 德国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然我们展开联想,乘着歌声的翅膀展翅飞翔。课后检测:《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演奏形式——长笛独奏曲作者是——德国—— 门德尔松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