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腊八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 阅读课文,仿照示例,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围绕着腊八粥,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
[参考答案] 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是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盼粥部分,突出八儿急切好奇的心理;分粥,写粥还没熬好,八儿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心里盘算怎么分粥,突出八儿的聪慧、狡黠;猜粥,写八儿看到烟气,猜想熬了那么久的粥,里面的各种食材都该是最好吃的状态了,突出八儿的馋和期待;看粥,写八儿忍不住央求妈妈抱起自己,亲眼看看粥熬成什么样了,突出八儿的惊异;吃粥,没有详写吃粥的过程,却写了吃粥的结果,而从结果中,不难想象八儿是怎样一副吃相,才能“靠着妈妈斜立着”,才能“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的心满意足。
围绕着腊八粥,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二 文中写吃粥的内容相对简略,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却写得很详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文章对八儿吃粥前的各种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具体、细腻,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想吃而不可得,焦急、期盼,好奇而惊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也展示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而在吃粥环节,也并未详写吃粥的过程,而是详细描写吃粥的结果,让人仿佛看到一家人吃粥的香甜和满足,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三 课文细腻地描绘了八儿等粥、盼粥时的馋样儿。读一读文中相应的语段,体会八儿的心理,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趣。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作者擅长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比如,写八儿盼粥,“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灶房”,这些神态、动作突出了八儿的急切心理。而听到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八儿“眼睛可急红了”,用“要哭的样子”说“那我饿了”,神态描写极为传神,一个“那”字,更是富有意味,表现出八儿的撒娇、赌气、失落的心理。分粥过程中,“只准大哥吃一碗”,八儿还非常“体贴”地找到了理由——“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而“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最后又忍不住,还想多占母亲的半碗,表现出八儿的天真、聪慧和狡黠。猜粥时,八儿对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锅巴的想象,既源于他的生活经验,更源于他急切的期待和作祟的馋虫。看粥时,八儿“惊异”了,腊八粥的模样,一切都是他所预想到的,与他的经验相符合的,但恰恰有了那么一点例外,粥的颜色是深褐色的,而更奇妙的是,他竟然联想到的是“染缸里的脏水”。这估计是只有孩童才会有的想象,突然的一笔,旁逸而出,使得文章充满了童趣。
积累拓展
四 文中对腊八粥有多处形象的描绘,找出相应的语句,试着从词语选择、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品味。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腊八粥熬煮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种食材相互融合,粥会越来越黏稠,越来越香甜可口。作者在讲述腊八粥变化时,多次描写锅内的“叹气声”,使得腊八粥有了生命力,这样的拟人化写法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腊八粥熬制过程中逐渐黏稠、咕嘟冒泡的样子,极具画面感。如“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锅内又叹了声气”。此外,说“栗子跌进锅里”,饭豆是“浑身肿胀”,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等,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腊八粥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观察心理。用词上,作者多处使用叠音词,比如第1段,用“甜甜”“腻腻”“糊糊涂涂”这些叠音词,很好地表现了腊八粥黏稠甜腻的特点;“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则形象地描绘出吃粥时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模仿课文第1段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仿写支架]
[参考答案] 仿写示例1:不管是活蹦乱跳的少年,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抑或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说起汤圆,谁不是嘴里生出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呢?白胖胖的糯米团子包着黑乎乎的芝麻馅儿,放进锅里一煮,在锅中沸腾着的水里,一个个汤圆嬉戏打闹起来。单看它们那淘气样儿,闻闻香味,就已垂涎三尺了,何况是轻轻咬上一口,让香甜的芝麻馅儿流到嘴里呢!
仿写示例2:上学的小孩子,工作的大孩子,退休的老孩子,提到红烧肉,谁不被勾起肚子里的馋虫呢?把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和洗净后的五花肉放入锅中炖煮,让它们在锅中打呼噜似的沸腾。光听那声音,闻闻那香气,就已经让人口水直流了,若是咬上一口,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