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项目八 心血管系统识别项目总体教学目的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同学们了解心脏的形态、位置及基本构造,熟悉心壁及心包的构造;理解心脏传导系统,服务动物的临床工作。生命不息,跳动不止!我国“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一辈子研究一颗”心”,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体液和机体内环境一、体液:是指动物机体内的水以及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总称。二:机体内环境:常把组织液或细胞外液又称为机体的内环境。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细胞所组成。血液的组成及主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血浆由水和溶质组成,溶质有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和血浆蛋白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数量大, 分子量小 a.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75%) b. 构成组织蛋白的原料 c. 作为运输载体 ( 水溶性低的物质 )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2. 球蛋白a. 免疫性抗体b. 运输载体 ( 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 )3.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凝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4.血浆和血清的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1.红细胞 (RBC)(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最多。因种类、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不同而异。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骆驼和鹿——呈椭圆形禽类——有核、椭圆形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1.红细胞 (RBC)(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具有选择通透性(决定因素:分子量、电荷)。b、红细胞的渗透脆性:RBC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的特性。c、溶血:RBC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1.红细胞 (RBC)(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d、悬浮稳定性:RBC均匀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e、血沉:通常以1小时(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液中下沉的距离。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1.红细胞 (RBC)(3)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Hb的功能) :a、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异常情况: 亚硝酸盐 COb、酸碱缓冲功能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1.红细胞 (RBC)(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RBC的寿命(平均120d)RBC的寿命因种属不同有很大差异,马:140-150d;牛:135-162d;猪: 75-97d;小鼠:20-30d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RBC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等量的RBC入血。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1)嗜中性粒细胞:a. 吞噬外来细菌b. 吞噬机体本身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血涂片示中性粒细胞(2叶核;油镜)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3)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含组织胺和肝素。a. 舒张血管,增强通透性,有利于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b. 抗凝血、炎症涂片示嗜碱性粒细胞(2叶核;油镜)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5)淋巴细胞:骨髓 B细胞 浆细胞 Ig抗原激活胸腺 T细胞 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血涂片示中淋巴细胞(左)和小淋巴细胞(右)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6)生成与破坏:髓系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6)生成白细胞生成素髓系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前体细胞成熟白细胞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2.白细胞 (WBC)(6)衰亡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起形成脓液血液的认知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有形成分3.血小板功能(一) 参与凝血过程(二) 参与止血过程 (三) 溶解纤维蛋白(四) 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血液的认知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鲜红、暗红血腥气——挥发性脂肪酸咸味——NaCl血液的认知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相对密度和粘滞性血液的密度(1.050-1.060之间)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比水高4-5倍)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血液的认知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渗透压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a、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电解质 99.5%对维持细胞膜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b、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 0.5%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的认知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酸碱度PH: 7.35---7.45 耐受极限:6.9----7.8血液缓冲物质 血浆 红细胞NaHCO3/H2CO3 KHb/HHbNa2HPO4/NaH2PO4 KHb-O2 /HHb -O2蛋白质-钠/蛋白质血液的认知三、血液的凝固定义:血液由液体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本质: 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丝状纤维蛋白,并网罗血细胞, 形成血块的过程。凝血时间:从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丝状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血液的认知三、血液的凝固(一)凝血过程血液的认知三、血液的凝固(二)抗凝措施a.移去 Ca2+(草酸钾、草酸铵、柠檬酸钠)b.脱纤维法(搅拌)c.肝素d.双香豆素e.低温f.光滑面血液的认知三、血液的凝固(三)促凝措施a.升温b.粗糙面c.维生素K血液的认知三、血液的凝固(四)血量和失血循环血量储备血量: 肝、脾、肺及皮下血量的相对稳定 血压、器官供血一次失血<10% 不影响健康<20% 影响正常活动,恢复慢>30% 危及生命记一记血液组成血液理化特性血液凝固血量和失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