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2024春新教材】(28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3.2 青春有格 课件【2024春新教材】(28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电影《第二十条》校园霸凌案
新课导入: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我们要学会遵守“规格”,不做一些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规定的“出格”行为。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3.2 青春有格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1.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2.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3.法治观念: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
4.健全人格:知廉耻、懂荣辱,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
5.责任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止于至善。
教学难点:行己有耻。
学习目标:
一、行己有耻
1.什么是“行己有耻”?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二、止 于 至 善
3.什么是“止于至善”?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5.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行为包括:
言语文字霸凌:挖苦嘲笑、起外号、说黄段子、威胁等
社交霸凌:有意排斥某人、孤立某人、散播有关某人的谣言、当众给某人难堪等
肢体霸凌:打人、朝某人吐口水、推搡绊倒、破坏某人的东西、做侮辱性手势等
一、行己有耻
学校生活中
家庭生活中
社会生活中
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可耻的?
思考:他们的行为做到“行己有耻”了吗?
1.什么是“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
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
一、行己有耻
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给我们的青春插上翅膀,我们应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辱骂他人
校园暴力
待人冷漠
不遵守交通规则
公共场所乱涂乱画
酒后驾车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行己有耻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②“行己有耻”需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一、行己有耻
隐瞒旅居史
工作人员陪伴患者
乱扔废弃口罩
积极配合核酸检测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
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在行动之后,反思效
果与影响
一、行己有耻
③“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某地的一名初一学生失踪了,家长发现后报警。在警察的询问中,有几个同学说看到这个失踪的学生被一个小个子男人带走了。
随后警察调取了附近的监控,发现该学生最后失踪的时候,恰好跟这几个目击者在一起。铁证如山之下,这三名初一学生中的两名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另外一个还死不松口,有人评论说其心理素质特别好,根本不害怕。
确实是怪胎,也确实是有犯罪天赋,这个孩子在初一的年纪,碰到几个这么残忍的凶手,只能说太过可惜,然而就这么几个凶手,如果网上的传言属实的话,可能连14岁都没到,可能甚至都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④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一、行己有耻
为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成瘾:
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游戏行业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构建起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
思考:防沉迷系统、法律规定等都是外在约束,如何才能戒掉“网瘾”?
方法与技能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
加强自我监控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
增强自控力
1
2
3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行己有耻”需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一、行己有耻
③“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二、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追求;达到
至:最高的,最好的
善:理想的,完美的
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什么是“止于至善”?
①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③是一种美好的、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二、止于至善
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二、止于至善
二、止于至善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5.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榜样的作用/力量)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二、止于至善
①对个人: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
②对社会和国家: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二、止于至善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返。
思考:杨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P31 探究与分享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的,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来必保得稳。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仁德、诚信、忠孝等。
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二、止于至善




“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要自由,自由也要引领和约束。
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做人做事的底线
道德境界的追求
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什么是“止于至善”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如何增强自控力?
行己有耻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什么是“行己有耻”
青春有格
课堂小结:
1.有位哲学家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就要( )
①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树立道德意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堂练习
2.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往往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下列对名言警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要编织人生梦想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要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3.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学会为自己打造一个“青春盾牌”,才能更好地主宰自己。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青春盾牌”需要( )
①独立自主,我行我素 ②积善成德,止于至善
③自信自强,充满活力 ④明辨善恶,行己有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课堂练习
4.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触目惊心。未成年人犯罪,牵动太多人的心,实践证明,事前的预防,永远好过事后的惩治。做好事前预防,需要未成年人( )
①不参与学校和家庭以外活动
②勇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行己有耻,不断增强自控力
④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