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和改进过程,说明了中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明了,适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同时在三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对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掌握要求有了一定基础。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要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难度有所升级。同时,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一篇事物说明性文章,学生对纸的发明过程只停留在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浅层了解,本课的内容学生感兴趣,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相关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 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发明过程;理解“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地说明纸的发明过程的。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搜集到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传统知识知多少——答题小游戏。 2. 揭题:今天我们来了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设计意图] 用传统知识答题小游戏来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一题设置四大发明的知识,从而很顺利地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同桌互检读音是否正确; (2)难字检读:多音字:“累”、“鲜” (3)生字我会写:册 用绳子将竹片或木片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 3. 感知文章内容,完成课后题第一题: (1)审题,明要求。 (2)抓住关键词:“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找到对应段落。 (3)默读全文,找出关键词,提取信息,独立完成图表。 (4)同桌交流。 (5)学生上台汇报。 (6)借助图表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 [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学以及提出难点,老师适当点拨。整体感知全文,借助课后题第一题,引导学生审题,抓住关键词,快速在文章中查找信息,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目标设定弹性化,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即可。 研读课文,感受文化 1. 选读文段,讲述过程: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段,自由朗读。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讲述片段。 (3)全班交流。 2. 齐读全文。 3.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内容。 [设计意图] 研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在同学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倾听习惯。 四、问疑设悬,布置作业 观看影片,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 用视频动画再一次直观地展示纸的发明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留下疑问,为下一课做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