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展开,按时序呈现。
第一子目介绍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大体经历了初步尝试(1840—1898 )、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变化革新(1906—1911)三个阶段。本课主要选择中间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进行叙述。
第二子目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一是介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草案,突出这一思想奠定了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二是介绍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和甄别这两种选官方式,以说明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以及过渡时期所采用的灵活办法;三是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仅选取“训政”时期进行展开,突出其成果,对抗战时期、“宪政”时期的选官制度则略去。
第三子目介绍了巾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课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仅一句带过,讲述了“干部”一词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课文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的改革。
【时空定位】
【学习目标】
⑴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联系的观点角度出发,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⑵时空观念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出发,梳理晚清政府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选官制度的变革。
⑶史料实证
通过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⑷历史解释
通过梳理教材、分析史料,了解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选官制度变化历程,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新特点,理解民国后期公务员制度不能贯彻的原因,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⑸家国情怀
通过梳理教材,了解新中国干部管理制度的发展,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的特点。理解新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重难点】
1.重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2.难点:官制选拔与管理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化
1、变化原因
①西学的传播与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民族危机加深,科举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变化历程
(1)维新变法时期
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维新变法失败,所有考试悉照旧制,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2)清末新政时期(1901-1905)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令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二)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伴随着科举制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2、改革内容
①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1905年学部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官制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 、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③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④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4年,清政府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3、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学堂、留学教育与考试相结合;新旧交融。
4、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意义:
①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
②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③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建设
1、文官选拔制度建设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即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评价①积极: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选拔制度建设
1、文官选拔的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
①确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②基本内容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3、甄别
①内容: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监察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作用: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1、确立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2、制度特点: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3、确立历程
A.重新设计、颁布人事制度,官吏称谓被公务员代替。
B.1929年颁布《考试法》,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C.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公务员制度建立起来。
4、基本内容
类别 内容
考试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②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意义:体现开放性、平等性)
甄别 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5、影响
①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局限: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管理制度,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对干部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二)公务员制度
1、确立与发展历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晚清科举制与教育制度
材料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合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钜。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等人在《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其目的。
提示:主张:废科举,设学堂,兴新学。
背景:旧式教育和科举制落后、闭塞,颇受诟病;西学传播,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新政”开展,改革传统官制成为时人共识。
目的: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信任和支持。
探究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提示:(1)特点: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2)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工业化水平较低;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尖锐。
【板书设计】
【随堂小测】
1.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强调,“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可知,张之洞、刘坤一主张改革科举制,派送学生出国学习,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项。
2.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特征,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新旧交织的特征,B项正确;“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着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北洋大学堂毕业生”“均着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各部‘尽先补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大学堂的学生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政府授予部分毕业生官职,体现了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其中最先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的相关法规是( )
A.《考试法》 B.《文官考试法草案》
C.《奏定学堂章程》 D.《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A项正确;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是英政府颁布改革文官制度的法令,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5.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公务员制度开始
B.北洋政府近代化
C.文官考试法制化
D.文官考试制开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可知,文官考试逐渐法制化,故选C项。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结论,不是解释,排除。
6.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考公务员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 (  )
A.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
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
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
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视基层工作经验,这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该措施不利于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排除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