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3.发达的中外交通整体感知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爱国情怀)2022年课标分解了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传播及影响。了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发展和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作出的主要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教学目标导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表演为什么选择“活字”代表中国文化?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局部(复制品)源于隋唐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印刷的一份《金刚经》,经卷首尾完整,图文浑朴凝重,刻画精美,属雕版印刷中的精品之作。想一想,雕版印刷存在什么缺点?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成本高,利用率低。源于隋唐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想一想,雕版印刷存在什么缺点?材料一 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材料二 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60000字÷(50个/天×365天)≈3.29年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刻版费工费时怎样改进?如何实现重复利用?能不能不雕版?刻单个字怎么样?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活字印刷术发明材料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即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解决: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解决:刻版费工费时发展传播影响毕昇像胶泥刻字烧制字模排字固版印刷拆版重排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两个“变”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活字印刷术发明发展传播影响△木活字△铜活字制作简单,更加耐用印迹清晰,十分坚固耐用胶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材质元代中期出现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活字印刷术发明发展传播影响△转轮排字法提高了排字效率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元·王祯《农书》转轮排字法方式方法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活字印刷术发明发展传播影响中国①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 ①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②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④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③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 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活字印刷术发明发展传播影响中国①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 ①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②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④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③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 活字印刷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变。培根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知识点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材料四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司南的形状像一把汤匙,放置在铜制的方形地盘中,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匙柄就指向南方。发明发展传播影响司南模型南宋持罗盘陶俑应用发明发展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了罗盘。时期材料名称知识点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发明发展传播影响材料五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材料六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应用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中国传播阿拉伯地区欧洲阿拉伯商人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海航技术的发展知识点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2.火药发明传播影响应用发明了火药唐朝唐朝末年宋元时期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广泛用于战争元代火铳金属取代竹筒,威力更大南宋突火枪示意图进入热兵器时代中国阿拉伯地区欧洲13世纪14世纪,经阿拉伯人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知识点三:宋元科技的传播和影响宋元时期三大科技的西传与外来科技的传入示意图(1)观察地图,指出这一时期科技传播的特点:中国科技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中外科技传播双向进行;传播地区广泛;传播路线海陆并举。时间大致相同,活字印刷术和火药是在13世纪走向了世界,指南针则更早点,北宋末年开始传播。都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都是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的。知识点三:宋元科技的传播和影响宋元时期三大科技的西传与外来科技的传入示意图(2)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和水平领先世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传播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根据地图,谈谈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播带给我们的启示: 要注重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永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知识点三:宋元科技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七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海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培根《新工具》材料八 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造纸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变革,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文明史》根据材料说说宋元科技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欧洲人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核心素养家国情怀Patriotic sentiment知识点三:宋元科技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九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材料十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交融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令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分析宋元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①经济繁荣:宋元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②政治稳定: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③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对外开发:吸收了外国的先进科技;⑤基础好:隋唐辉煌的文化。知识点四:发达的中外交通1.表现元朝的陆路和海上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知识点四:发达的中外交通2.便利的陆路交通△元代驿站分布及数量元朝驿站的设立在政治上便于官府政令传输,全国各个地方的讯息得以快速传递至中央,要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有利于各地货物的运输,贸易加强,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商业贸易的繁荣,文化上促进文化的传播,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材料十一 元朝的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人教版)材料十二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史·地理志》急递铺令牌邮政快递系统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知识点四:发达的中外交通3.畅通的海上交通①宋代形成多条航线,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海上交通发达 海外贸易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指南针初步掌握潮汛、气象、信风的规律政府鼓励②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知识点四:发达的中外交通4.影响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西方中国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驿站制度等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亚洲各国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欧地区,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等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指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要旨所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Patriotic sentiment课堂小结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发明者:北宋毕昇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排版方式及发展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展:司南→罗盘应用:北宋末年用于航船传播:中国→阿拉伯→欧洲发明:唐朝应用:唐朝末年、宋金、元传播:中国→阿拉伯(13世纪)→欧洲(14世纪)发达的中外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及驿站海上丝绸之路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1.有学者指出:“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A.中国古代的发明不仅有四大发明 B.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解析】依据材料“农耕文明”与“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人口”与“中医中药”联系起来,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关乎人的生死,即发明的重要性取决于实用性,故B选项正确。B课堂练习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2.从图2和图3,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火药武器的威力呈现出增强的趋势B.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从元朝开始C.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始于宋朝时期D.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已经传入了欧洲【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是宋代的火箭,图二是元代的火铳,从图一到图二,火器威力更强了,A项正确;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始于唐朝未年,排除C项;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的火器,并不能得出火药和火器已经传入了欧洲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A课堂练习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3. 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使用胶泥刻制活字,“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然而,现代有人认为普通黏土烧制的泥活字容易破碎,不能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通过实验证明,使用黏土制字,经高温焙烧后的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A.年代久远的史料都难采信 B.史料记载均需通过实践检验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 D.方法互证可以验证史料信度【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梦溪笔谈》属于文献史料,“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属于个人观点,表明对史料记载的质疑;“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说明拟实验证明了文献史料的可信度,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D项正确;古文献资料的记载经科学实验得到证实,说明“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说法错误,排除A项;证实《梦溪笔谈》记载可信的是模拟实验,排除B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D课堂练习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4.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 ”)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C.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直到1974年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从而印证《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说明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B课堂练习THANKYOU感谢大家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