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端午粽》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了”,会写“午、节、豆”3个生字。2、通过图文结合、借助实物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4、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2、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歌谣导入出示二下“传统节日”(教师带读)师:回忆下咱们的端午节,怎么过的呢?(学生自由回答)师:小朋友端午节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要吃粽子,洗艾草泡的澡,还要划龙舟。板书课题:端午粽师: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什么叫端午节呢?“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我们要隆重庆祝这个日子,中午开始隆重过节。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是糯米,现在的粽子里还可以加各种料,比如大枣、鲜肉、蛋黄。粽子原先是用来祭祖的供品,后来用来纪念屈原,如今已经成为了大众美食。二、读好课文 读好长句子师:小朋友自由读一读全文,请标出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自然段?生:4段。师:小朋友在这篇文章4个自然段中,每个自然段句子数量不一样,多则3句,有长有短。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其中的长句子,看看能否读顺。(学生试读)出示第一自然段(典型长句)师:你看这个句子一行写不下,特别长;有两个逗号;满足这两点,它就是一个长句子啦。师:注意遇到逗号必停,短暂停顿;还要读好首字;逗号之间不停,但要有轻有重。注意:想突出的就重,没突出的就自然轻了。(学生自读,展示)检索:单列长句子,先教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第三句,第三自然段第三句,第四自然段师:同学们尝试读一读这些长句吧!(学生试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轻声)第二自然段第三句剥开读准,咬一口、真是又……又……(拖音)第三自然段第三句美滋滋、一小篮、分给第四自然段爱国诗人三、讲解课文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生:吃粽子、团圆。提供端午节资料朗读第二自然段出图第一句:箬竹叶、糯米、枣。师:香味从何而来?生:叶香、米香。师:棕子里是大自然的味道,是奶奶爱的加工。师:粽子味道怎么样?生:又黏又甜。师:流口水了吗,想吃吗?生:想。师:吃肯定吃不到,但可以读到流口水,知道怎么读吗?师:边读边点赞,读得慢一点,声音大一点,要让奶奶听得见。(学生齐读)朗读第三自然段师:小朋友什么叫“花样”?出示图:大小粽子,绳子不同的粽子,不同馅料……师:这些就叫“花样”。介绍粽子的手艺、工艺。师:粽子成了传统美食的代表。师:为什么外婆要给我们一篮子带回去呢?生:好东西要分享,民族文化中要邻里和睦。朗读第四自然段资料:屈原是楚国皇族后裔,主张抗秦,遭同僚迫害,惨遭流放,流放期间多次表达报效国家愿望,未能如愿,最后投江而死。师:为什么端午节要纪念屈原呢?因为他深受楚国老百姓爱戴,往河里投了许多粽子,让鱼虾不吃屈原尸身,赞美歌颂他的爱国情怀。一颗小粽子,用浓情为叶,裹团圆之料,藏有爱之心,送给你、送给我,代代相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