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资源简介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复习案
【知识梳理】
一、从社会转型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2.阶段特征
(1)近代前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近代后期:除了原有的三种经济形态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胜利。
3.主要经济成分
经济成分 整体特点 兴衰过程(发展概况)
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 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在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解体的;三大改造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富有侵略性 鸦片战争前后出现;新中国建立后肃清
洋务经济 封建性;官僚买办性;垄断性 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于辛亥革命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①开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③迅速发展:一战时期。④较快发展:国共十年对峙。⑤日益萎缩:全面抗战期间。⑥陷入绝境:解放战争。⑦获得新生:三大改造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买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性质;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 ①兴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②膨胀:抗战时期。③衰败:内战爆发后。④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没收官僚资本
近代中国五种经济成分示意图
【对点训练】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最主要地表现在使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中。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12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1930年11月)
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材料三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如下图),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1.发展过程: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对点训练】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曲折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洋务企业及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就中国而言,自19世纪中叶现代经济开始发展以来,也有明显的双元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早在1920年代雷默(C.F.Remer)已经指出,他把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称为外层中国(Exterior China),把该范围以外的地区称为内层中国(Interior China),他认为两个中国宛如两个经济单元。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幅历史地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外层中国”的大致范围及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伟大的历史转折 1.标志: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重在分配) 1.改革的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2.改革的措施 (1)在农村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进行国企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改革的效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探索的价值) 1.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中共十四大(1992)——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从人的积极性、资源配置、对经济的控制力和社会生活状况改善等方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对外开放 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必要性 1.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对点训练】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区域共同繁荣、全面协调发展的愿景。
材料二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表(1978-2008)单位:%
类别 年份 1978 1990 2008
产业结构GDP占比 农业 28.2 27.1 11.3
工业 47.9 41.3 48.6
服务业 23.9 31.6 40.1
城镇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 17.9 26.4 45.7
所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比 公有制 100 81.5 69.3
非公有制 0 18.5 30.7
(1)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1.观点:应客观看待,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既要看到它们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它们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利影响。
论证:推动作用:生产力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国家政策调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国初年,颁布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措施;政府制订工商业法律法规;政府保护工商业发展;政府培养国民爱用国货意识;国民政府前期,“币值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制度创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不利影响:从社会生产力受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政策失误、旧制度的约束(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阻碍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等角度来论述其对工业化进程的不利影响。
2.(1)两次鸦片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侵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产生,同时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内忧外患的背景以及外商企业利润刺激下,中国开明人士发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外资与洋务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2)外层中国的大概范围:中国交通便利、经贸发达地区,沿海、沿江(沿河)铁路沿线和南方地区突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中国经济重心在南方,商品经济发达是历史原因;沿江沿海及铁路沿线地区交通便利,利于运输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通商口岸和租借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海地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与刺激;沿江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最先瓦解,利于近代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3.(1)变化: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内地发展;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到90年代后,变成区域间协同发展。
(2)示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经济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经济要发展,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迎难而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