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7.《包身工》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B.一个“挺”字,让人百感交集。回望疫情爆发之初,迅速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
C.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县委书记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
D.“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2.把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成“几个蓬头、赤脚、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一边扣着钮扣冲下来了”,哪种句式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3.下列各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张老师改作文,确实有“点石成金”的功夫。
B.别有用心的人们强令他去瓜园“立功赎罪”,永远不准他再进麦地。
C.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儿好。
D.在某些喜欢息事宁人的人看来,他们也许还算是“好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得不说,新型污染物 ——微塑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之一。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 ① ,但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研究显示,如今, ② 。譬如,公民科学家在北极沿岸发现了大量的零碎微塑料;国际知名期刊报道,据调查,近80%的瓶装水含有微塑料;研究者甚至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铺天盖地的骇人听闻的报道,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微塑料这一议题并采取“全球战塑”行动,为生态,为地球,也为了人类自身。
长期以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海洋与湿地保护, ③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功能退化。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绿发会成立了红树林专项基金,设立了许多传播平台,就滨海湿地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建言献策。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请根据文段,给“微塑料颗粒”下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校,总有学生抱怨该记的东西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又很快忘记了。我们先看看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被人的大脑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学习中需要这种经历或经验时,就能及时呈现出来。譬如:见糖知甜、见盐知咸等。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遗忘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原先识记过的内容。
( )。据科学家证实,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仅挖掘了10%,还有更多地记忆发挥空间。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常说的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慢”。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文中“先快后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像他这种“聪明人”,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
B.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
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B.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贮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C.对于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D.对于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贮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专家表示,适当的户外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中提到,要增加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提倡在空旷、通风、人员不密集的地方增加户外运动,_______________。
据了解,每天保持定期的户外体育运动,会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打羽毛球、户外慢跑、散步、打篮球、踢足球,都是不错的户外活动。在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视线的持续变换,其睫状肌不断地收缩与舒张,眼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被输送更多的营养。_________________,儿童青少年的瞳孔缩小,景深增大,“离焦”导致的模糊减少,有效缓解眼部疲劳,减缓近视进程。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特别是要防止眼睛受伤。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你知道什么是“五讲四美”吗?这个曾风靡一时的全民热词,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C.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
(记者沙伦·拉弗拉尼尔发自加纳凯泰克拉奇)
①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
②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把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
③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夸杜沃·塔基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加。
④“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囔着。
⑤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
⑥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
⑦他们就好像被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
童工缩影
⑧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一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当家佣,在面包房或妓院里工作;男孩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和宝石矿里拾荒。
⑨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在印度,儿童被迫纺织地毯;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妓院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
⑩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
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
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
2005年,尼日利亚警方偶然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里载着64名14岁以下女童。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了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
命运悲惨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约9000名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而且还会经常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着恐惧心理。
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
孩子们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
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蔽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
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几度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鞭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属于环境描写,说明了童工们起床时间之早,工作之辛苦。
B.这些童工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用低廉的价格把他们租给了雇主,他们却见不到自己的薪水。
C.雇主塔基自己的家庭情况也非常艰难,他自己就是童工出身,自己的孩子也过着艰难的生活。
D.本文通过写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含蓄地揭示了在非洲甚至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
12.文章为什么以“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
13.文中具体记叙了马克的不幸,对这篇新闻报道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但是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乌镇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乌镇模式”。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
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历史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复制,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文化实景演出,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以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创造了全新的演出形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材料二:
浙江省是中国民宿业发展的先行者,截至2017年年底,该省民宿达16233家,参与就业创业农民近10万人。“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民宿业日渐崛起,散发着“磁吸魅力”。从2013年政府主推,到近两年村民主动要求,云和县以闲置农房、乡土文化、绿水青山为“本”,兴起民宿产业。
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在云和,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大量出现,如雨后春笋。据调查,中国农村约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使老房子有依托,湖光山色更有活力。
伴随民宿热浪,民宿粗放式管理、同质化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在“千店一面”的背景下,2018年7月,云和正式发布《云和云居·六头民宿要求与评价》团体标准,这是全国首例民宿团体标准。该标准对民宿的基本要求、等级划分、品牌使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六头”指门头、灶头、床头、木头、石头、田头。“六头民宿”与其他民宿最大的不同在于植入了地方文化,形成了系统、规范的民宿体系。在海拔300米的赤石村,18幢风格迥异的独栋木屋——“云栖木屋”依山而建,与之浑然一体。其建设灵感源于云和本地的木玩文化。此外,抗战文化、船帮文化等诸多本土文化也与木玩文化交相辉映。
坐拥山光水色、“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云和县的生态画卷,而这画卷只是“浙江绿谷”丽水市的缩影:莲都区复活古村落兴起民宿业;青田县以华侨特色推动民宿业;景宁县以畲族风情带动民宿业……多年来,丽水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本土特色为根基,“争奇斗艳”地发展民宿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农家乐民宿4000余家,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1%。
(取材于项菁的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尽管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300户、20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
千年古桥、百年民居,以一镇之规模,坐拥超过2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众多大气宅第和典雅园林有序分布,当年名门大族的气势犹可窥见一斑。古镇北部富有江南特色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依河岸分布,骑楼的进深、界墙的设置、石库门的规模、门额的装饰以及河埠的样式等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又互通一脉。骑楼建在路面上方作居室,下方地面留出供路人行走,体现的正是当地人“让了一尺地,借得一方天”的大度气质。
对古镇的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各方主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南浔区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并于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当地还展开区域整体水系与生态修复,还原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特色。通过建筑保护与开放,古镇名人崇文重商、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早晨,浔溪中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学生朗诵的正是《礼记》中的《大学》片段。学校深入挖掘南浔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设拓展性课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得以更好地亲近历史,传承古人思想精髓。
静水流深,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南浔正无声传递,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南林花园,家风长廊前经常有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平实的话语在长廊内集中展示,这些都是小区内居民的家风家训。
国务院参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古镇保护不应背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要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与历史、国家、他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建立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
暮色四合,小镇逐渐结束了一天的喧闹,重归静谧。骑楼下,连绵亮起的灯笼延伸向远方,在灯影的流转中,偶有行人悠然踱过,低声细说着水乡古镇的变迁……适度开发的南浔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犹在眼前,人文积淀触手可及。
因为保护与发展得力,南浔古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并成为国内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取材于何玲玲、魏一骏等人的文章,有删改)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抛弃了部分传统文化,却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B.丽水民宿业蓬勃发展印证了云和的“磁吸魅力”。
C.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就是将湖光山色转化为资本。
D.南浔古镇成为国内仅有的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推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推知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根据材料一,推知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拳船表演、堂会表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C.据材料二可知,木玩文化在云和县民宿业的发展中一枝独秀。
D.系统、规范的民宿要符合“六头民宿”的标准。
16.材料三中南浔古镇的保护重视“以人为本”。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做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以人为本”观点的一组是( )
①始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家粮仓如今成为一座文化会所,承办多种商务活动。
②介休张壁古堡深入挖掘军事文化、星象文化、可汗崇拜文化、宗教文化。
③地处汉魏故城遗址的河南洛阳平乐村发展起农民牡丹画产业,闻名全国。
④云南团山村将部分民居第一进院落对外开放,第二进院落保留居住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阅读材料一,古村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原因有哪些?
18.“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振兴乡村的可行途径。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节
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声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酸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襄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
悲呜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享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手便时常离开饭碗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查,疲乏躯体的挣扎……
(有删改)
(1)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①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②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③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次出现工人们去看“布告”的情节,作者多次描写“布告”,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4)《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A 2.原句效果更好。①这是一个倒装句,强调“蓬头”等词。②将包身工起床后的状态的词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她们的狼狈和慌乱。③更深刻地表现出她们被剥削与奴役的可怜。改句没有这种强调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引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需要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语意进行分析。
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在于原句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是独立成句的,且用逗号隔开,可见原句采用了倒装句的形式,把表示包身工起床后的状态的词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等词语单独列出,突出了包身工起床后的状态,从而表现了她们的狼狈和慌乱,也更深刻地表现出她们被剥削与奴役的可怜。
改句采用长定语的单句形式,没有这种强调效果。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点石成金”中的引号是突出强调。
B项,“立功赎罪”中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C项,“聪明人”中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D项,“好人”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故选A。
4.C 5.①尽管微塑料很小 ②微塑料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③红树林是其重点关注对象 6.微塑料颗粒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新型污染物。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直接引用诗句。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但它们……”,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前句“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后句“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可知,此处是说尽管微塑料很小,但它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深远,故补写内容为“尽管微塑料很小”。
第二空,根据后句“在北极沿岸发现了大量的零碎微塑料”“近80%的瓶装水含有微塑料”“甚至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等可知,此处是说微塑料似乎任何地方都有,强调了它数量之多、存在的范围之大,故补写内容为“微塑料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第三空,由前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海洋与湿地保护”和后句中“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国绿发会成立了红树林专项基金”可知,此处是说红树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重点关注对象,故补写内容为“红树林是其重点关注对象”。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微塑料颗粒”是种概念。
从“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之一”中提取出属概念是“新型污染物”;
从“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中概括出种差为:直径小于5毫米,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
从“尽管微塑料很小,但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中概括出种差为: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深远影响;
综上,结合下定义的模式“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给“微塑料颗粒”下的定义为:微塑料颗粒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可能来自于塑料废弃物的分解、洗涤剂中的微塑料颗粒、工业排放等,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新型污染物。
7.C 8.A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文中“先快后慢”的引号表强调。
A.表反语否定。
B.表特殊含义。
C.表强调。
D.表特定称谓。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对于信息的处理上”句式杂糅,应改为“对于信息的处理”或“在信息的处理上”,排除CD;
结合“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可知,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排除B。
故选A。
9.B 10.①这样有利于预防近视
②尤其是在户外强光照射下
③任何运动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度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反语。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语段强调适当的户外运动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结合前文“增加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提倡在空旷、通风、人员不密集的地方增加户外运动”也是为了预防近视,故可填写“这样有利于预防近视”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常识可知,“瞳孔缩小,景深增大”与光线的强弱有关,故可填写“尤其是在户外强光照射下”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后文“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特别是要防止眼睛受伤”可推断,运动要适度,故可填写“任何运动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度”之类的句子。
11.D 12.文章以“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说明本文借一个6岁儿童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非洲劳工世界的现状;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引起读者注意。 13.①马克是非洲童工的典型代表,写其不幸也就突出了非洲童工的不幸。②文章为表现马克的不幸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③有关马克的叙述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解析】1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项,“含蓄地揭示了在非洲甚至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在非洲甚至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
故选D。
1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新闻标题作用能力。
文章以“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首先交代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6岁儿童,名为“马克 夸杜沃”,马克是非洲童工的典型代表,写其不幸也就突出了非洲童工的不幸,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意在说明本文借这个6岁儿童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非洲劳工世界的现状;展现了非洲童工生活的缩影,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另外,借这个6岁儿童,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从而引起读者注意和同情,揭示文章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
1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情节的作用能力。
①从内容的角度考虑:马克的不幸,也是所有非洲童工的缩影,也是非洲童工的典型代表,写其不幸也就突出了非洲童工的不幸;②文章为表现马克的不幸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如“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夸杜沃 塔基发出的每个命令”,这些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产生更强烈的震撼力;根据文本开头“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 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结尾“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 夸杜沃”可知,从结构的角度考虑:③有关马克的叙述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14.B 15.A 16.C 17.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地有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18.①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修缮,形神兼备地保持乡村文物遗迹的原真风貌。②提供丰富鲜活的体验形式,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挖掘、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④建立、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标准、行动计划)。⑤重视传承、维系乡风乡俗等人文精神,淳化民风。⑥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抛弃了部分传统文化,却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错,原文“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
C项,曲解文意,“合理利用闲置农房就是将湖光山色转化为资本”错,原文“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D项,“仅有的”错。原文,“南浔古镇近年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荣誉,并成为国内首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所以,原文是说“国内首个整体列入”,而选项说成是“仅有的整体列入”。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A项,“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错。材料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乌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由此可知: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选A。
16.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句①②承办商务活动,挖掘星象文化、宗教文化都是现代的生活快节奏化的表现,违背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其积淀的传统文化也历久弥新,滋养后人”的宗旨。所以,排除带有①或②的选项,这样就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筛选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个原因概括题,答题区间在阅读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找失去的家园’成为一种旅游时尚”概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古村古镇旅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香古色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喜爱”概括为:旅游地有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建筑风格古色古香。
综上,以上各点均是古村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乌镇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成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较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是乌镇的创意之举”概括为:学习乌镇的做法,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修缮,形神兼备地保持乡村文物遗迹的原真风貌。
“景区专门开设30余个展馆、工场和作坊,如高公生糟坊、叙昌酱园、乌香堂等,游客置身于延续百年传统的老作坊,亲自参与古老的工艺品制作流程,仿佛自己已回到那遥远而古老的年代。水上社戏、高杆船、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展演众多,书场戏台等分布于景区的不同节点,游客可以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体验。拳船表演、堂会表演、打更体验等,通过演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让茅盾笔下的家乡风情鲜活地展现出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间寿俗、婚俗等,既是传统文化的凝练,也为人们开启了体验古镇生活的路径”概括为:学习乌镇的做法,提供丰富鲜活的体验形式,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闲置农房为底色,2013年,云和县开始鼓励乡村发展民宿业;至2016年,云和县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使闲置农房有了‘换颜’的条件。人们善用空闲农房,将山水之间充满田园野趣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还原为天然憩息之所”“古村古镇文化旅游区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还要融合现代元素,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概括为:挖掘、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对古镇的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各方主动保护意识逐渐增强。2011年,南浔区成立古镇管理委员会,并于2016年启动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概括为:建立、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标准、行动计划)。
“拥有760多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历史风貌仍得以完整保护。其保护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目前仍有约7300户、20000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实现了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共生”“当地还展开区域整体水系与生态修复,还原古镇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乡特色。通过建筑保护与开放,古镇名人崇文重商、信义向善、开放包容、敢闯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概括为:重视传承、维系乡风乡俗等人文精神,淳化民风。
“古镇保护不应背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要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与历史、国家、他人之间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建立在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骑楼下,连绵亮起的灯笼延伸向远方,在灯影的流转中,偶有行人悠然踱过,低声细说着水乡古镇的变迁……适度开发的南浔古镇保留了原汁原味,江南‘大家闺秀’的优雅风姿犹在眼前,人文积淀触手可及”概括为: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19.(1)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二是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2)“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是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3)《端午节》描绘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他们从早到晚站在机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满花絮的饭,住的是不能抵御风雨的贫民窟,出厂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作者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4)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不同之处:《包身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点面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接起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
“悲呜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是指端午节的前一天放工时的汽笛声。“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是指端午节那天的中午放工时候的汽笛声。“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是指端午节那天下午放工时的汽笛声。所以多次写到工厂的汽笛显示了时间的推移。
这里面写到汽笛声的时候,用了“悲鸣的”“悲鸣”“呜咽”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带有人的情感的,所以运用这些词语,写出了工人工作环境的恶劣,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发布的公告是“明天不准停工。”“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中“这些字”是指“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中“黑牌子”上是“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所以,“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布告是资本家发布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是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文段一写的是端午节之前下午将要放工时,工厂粘贴出一张“明天不准停工”的布告。然后又写到工人经过长时间的劳作之后的精神状态。悲呜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工人们从车间里出来,这里面对工人的描写是“流血冒汗的动物”,对车间的描述是“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而这些工人回到的是“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文段二写的是端午节这一天,工人们依旧在上工,并且写到工人们吃饭的场景,写到“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手便时常离开饭碗而去从事工作”,并且写到工人们走出车间的时候,出门时要接受严密的搜查。所以作者通过本文对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生活的描写,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从文体上来看,《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本殖民者开设的纱厂中,一大批被骗来的农村少女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收入,因此即使包身工生病时也被老板用拳头、棍子等强迫去上工。她们住的是充满粪臭、汗臭和湿气的工房,吃的是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又要受到各种惨无人道的虐待。《端午节》描绘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他们从早到晚站在机器面前流血流汗,吃的是落满花絮的饭,住的是不能抵御风雨的贫民窟,出厂时还要被当作贼似的搜身。所以,两篇文章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写了旧社会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了旧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
《包身工》把包身工的生活浓缩为一天的三个场景:起床、早餐、上工,全景式地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粗劣不足的饮食、肮脏拥挤的居住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沉重的劳动、“野兽一般”的拿莫温和荡管的打骂、虐待和摧残,显示出他们作为人形机器的共同命运。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生活细节,又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作者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这三个人物被殴打、被侮辱的细节,形象地描绘出地狱一般的包身工世界。所以《包身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点面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
《端午节》文段一写的是端午节前一天放工之前的情景,而文段二写到是端午这一天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的,连缀了一系列场面。文章中多次写到工人的工作环境,用环境氛围来进行渲染烘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