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提升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提升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 有关,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 有关。
2.张明又与同学一起做了如图实验: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地“大”或“小”)。由此可以推理:真空 传播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 。
4.图一是通过 的方法减弱噪声,图二是通过 的方法减弱噪声。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5.噪声会对人的 造成损伤。
二、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6.在声音大的工厂、车间周围往往砌上高墙、种植高大树木,仅是为了美观。( )
7.噪声的来源广泛,如家庭豆浆机打豆浆时的轰鸣声。( )
8.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水少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低。( )
9.弹拨伸出桌面短的尺子,声音比较高。( )
10.敲击同一个鼓,用力敲与轻轻敲,鼓发出声音的强弱会发生变化。 ( )
11.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
12.敲击鼓面,放在旁边的蜡烛火焰没有变化,说明鼓声没有能量。( )
13.午休时间我们听到的音乐不属于噪声。( )
14.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比如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
15.根据音叉、水、空气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6.下列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音响振的耳朵疼 B.鼓声使火焰蜡烛晃动 C.音叉被敲后产生声音
17.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 )。
A.推理 B.归纳 C.搜集证据
18.将响铃的闹钟置于真空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闹铃声(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19.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物质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铁、水、空气 B.铁、空气、水 C.空气、水、铁
2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
B.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音高。
C.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
21.在青岛市艺术节展演中,演奏者尝试调节吉他琴弦的松紧程度,其实是在调试吉他的( )。
A.音量 B.音调 C.音色
22.敲鼓时,鼓声的强弱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是( )。
A.用力大,振幅小,声音大
B.用力小,振幅大,声音小
C.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大
23.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工人们在公路旁植树造林,可能是想在( )减弱噪声。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 C.人耳处
24.与污水、废气、垃圾一起被称为污染环境“四大公害”的是( )。
A.光 B.噪声 C.电 D.以上都不是
25.下列做法中,不能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的是___。
A.给汽车加装消声器 B.在桥两侧加装隔音板 C.长期在高音广播下生活
四、注意审题,细心实验。(满分20分)
26.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民所在的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钢尺、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步骤】
①一个学生用一只手把钢尺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使其发出声音,观察钢尺的变化。
②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③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
①拨动钢尺,钢尺 。
②把鼓敲响,豆粒 。
③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 。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7.科学课上的实验装置,利用玻璃罩、闹钟,抽气筒等器具研究“声音的传播”。
(1)在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前,在玻璃罩外 (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铃声。
(2)在抽气筒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闹铃声的变化是 。如果此时再打开空气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这个过程中闹铃声的变化是 。(填“始终无声”“变弱”或“变强”)
(3)简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依靠 向各个方向传播。
28.实验名称:探究“改变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实验。

图一 图二
(1)如图一,我们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短的尺子,振动速度 ,发出的声音 ;伸出桌面长的尺子,振动速度 ,发出的声音 。
(2)如图二,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的同一位置,用力大,发出的声音 ;用力小,发出的声音 。
五、注意思考,正确回答。(满分12分)
29.在封闭的空间中,在鼓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敲击鼓的另一侧,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0.科学探究
科学社团的同学们寻找了一些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如图。将一个小闹钟放在玻璃钟罩里,然后用凡士林将钟罩密封,继续进行实验操作。
(1)控制闹钟开始响铃,能在钟罩外能听到声音吗?请说明理由。
(2)打开钟罩下方的阀门,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光,闭紧阀门,让闹钟响铃,在钟罩外能听到声音吗?请说明理由。
31.生活中的噪音会影响我们的休息、使人烦躁,那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六、综合实践题。(满分18分)
科学探究能力。(回忆声音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如图(一)所示,小明用敲击的方法让音叉发出声音。
图(一)
32.我会填: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我们发现轻轻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选填:强或弱);重重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选填:强或弱);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发生了 ,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将 (选填:能或不能)发出声音。
33.我会判:教室里其他地方的同学也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
34.我会选:如图(二),把泡沫球紧贴音叉,轻轻敲击音叉后,泡沫球会( )。
图(二)
A.反复跳动 B.位置不变 C.跳动一次后就停止
吉他是小科最喜欢的乐器,它有六根粗细不同的琴弦。小科在演奏的时候通过拨动琴弦让吉他发出悦耳的声音。瞧,小科正在开个人音乐会呢!
35.演奏前小科会先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琴发出声音的强弱 B.调节琴发出声音的高低 C.缓解紧张的心情
36.美妙的琴声通过( )传到人们的耳朵内。
A.空气 B.大地 C.琴弦
37.如果用同样的力气,拨动相同长度的6根琴弦,其中( )号琴弦,发出的声音最低。
38.在这个音乐会上,人们不应该( )。
A.安静地听 B.精彩的时候大声尖叫 C.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参考答案
1. 快慢 幅度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小 不能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当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据此可以推测如果空气全部抽净时,瓶内是真空时,将听不到声音,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音高 高 低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4.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解析:噪音是指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读图可知,图一禁止鸣喇叭标志是通过题中的控制噪声源的方法减弱噪声的,图二城市道路上设的隔音板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减弱噪声的。
5.听力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嘈杂、刺耳的声音,或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可能使我们的听力受到损害。所以在噪音大的环境中工作,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6.×
解析:噪音会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甚至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在声音大的工厂、车间周围往往砌上高墙、种植高大树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制造优美环境,高的墙和高大的树木还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削弱噪声,减少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故题目说法错误。
7.√
解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嘈杂、刺耳的声音,或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噪声的来源广泛,如家庭豆浆机打豆浆时的轰鸣声。
8.×
解析: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杯,水量少的杯子振动的更快,发出的声音更高。题干表述错误。
9.√
解析: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用相同的力拨动同一把钢尺,尺子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越低;尺子伸出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越高。
10.√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敲击同一个鼓,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11.×
解析:理论上,宇航员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是听不到音叉声音的,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解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声音也是有能量的。敲击鼓面,放在旁边的蜡烛火焰没有变化,那是因为鼓声较弱,并不是鼓声没有能量。
13.×
解析: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午休时间我们听到的音乐打扰了人们休息,也会成为噪声。题干表述错误。
14.×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声音停止。电视机发出的声音是音响的喇叭振动产生的,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不是没有振动。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5.√
解析: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振动,可运用归纳推理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同学们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16.C
解析: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是这个物体具有能量。音响振的耳朵疼,鼓声使火焰蜡烛晃动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音叉被敲后产生声音,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C符合题意。
17.B
解析:所谓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引出普遍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陈述,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推理而获得的猜想,是普遍性的陈述、判断。所以根据音叉、水、空气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从众多个例总结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属于归纳。
18.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将响铃的闹钟置于真空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减小,直到真空罩中没有空气,闹铃声便完全听不到了。
19.C
解析: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铁属于固体,水属于液体,空气属于气体,所以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物质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空气、水、铁。
20.B
解析:A.鼓只有在鼓锤的敲击下振动才能发声,并且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题干说法正确。
B.“震耳欲聋”指声音大,即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题干说法错误。
C.“隔墙有耳”中的墙是固体,证明了固体能传声。题干说法正确。
故选B。
21.B
解析:同样材质物体,小的、轻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较快,发声音调较高,大的、重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较慢,发声音调较低。在青岛市艺术节展演中,演奏者尝试调节吉他琴弦的松紧程度,其实是在调试吉他的音调。
22.C
解析: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敲鼓时,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大。
23.B
解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工人们在公路旁植树造林,可能是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4.B
解析: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所以B符合题意。
25.C
解析:控制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控制、在传声途径上控制、在声音接收处控制。在桥两侧加装隔音板、在汽车上安装消音器,能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长期在高音广播下生活不能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26. 振动 跳跃 溅起水花 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会发出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把鼓敲响,豆粒跳跃,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溅起水花。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7. 能 变弱 变强 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里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1)在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前,在玻璃罩外能听到闹钟铃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抽气筒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空气慢慢变少,闹铃声的变化是变弱。如果此时再打开空气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空气慢慢变多,这个过程中闹铃声的变化是变强。
(3)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28. 快 高 慢 低 强 弱
解析:(1)声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短的尺子,振动速度快,发出的声音高;伸出桌面长的尺子,振动速度慢,发出的声音低。
(2)从实验中发现,越用力敲击鼓,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敲击鼓面越轻,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29.蜡烛的火焰会运动。物体振动会有能量的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鼓的前面,敲击鼓的另一侧,观察到火焰在跳动,敲击的力量越大,声音越强,火焰跳动得越欢,甚至熄灭,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30.(1)控制闹钟开始响铃,能在钟罩外能听到声音。钟罩里面有空气,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听不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控制闹钟开始响铃,能在钟罩外能听到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听不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1.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禁止汽车鸣喇叭等。
解析: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可以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噪声等作用;禁止汽车鸣喇叭,防止了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2. 弱 强 振动 不能 33.× 34.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我们发现轻轻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弱,重重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强;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发生了振动,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将不能发出声音。
3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教室里其他地方的同学也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说明气体可以传播声音。题干表述错误。
34.通过实验可知,把泡沫球紧贴音叉,轻轻敲击音叉后,音叉振动,泡沫球会反复跳动。
35.B 36.A 37.1 38.B
【分析】声音的强弱主要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35.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低;物体振动的快慢受物体自身大小、轻重、长短、粗细、松紧等相关。小的、轻的、短的、紧的物体发声音调较高,大的、重的、长的、松的物体发声音调较低。演奏前小明会先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琴发出声音的高低。
3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音乐会上,美妙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们耳朵内的。
37.琴弦越细,振动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因此,小明演奏时拨动的琴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拨动的琴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所以用同样的力气,拨动相同长度的6根琴弦,其中1号琴弦,发出的声音最低。
38.在音乐会上,我们应该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安静地听 ;精彩的时候也应该大声尖叫鼓掌,会影响人们享受美妙的音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