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命题中的“推陈出新”的探究只要高考还存在,那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就永远就都是一个热点。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在稳定的前提下,随着课改的到来,给高考也带来一些丝丝绿意,让高考展现他的风采!命题的“新”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本文就“如何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主干知识进行交汇以达到‘推陈出新’ ”的目的进行探究。以已有高考题作为引例,探索新的出题方向,力求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一、零点存在定理、二分法高考要求: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零点存在定理为我们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的问题”时提供了大前提;二分法为我们提供“缩小区间”的解决方法。引例1.(09福建省质检)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A. B. C. D. 引例只是进行零点存在定理的简单应用。题面是求函数的零点存在区间,只考查了零点存在定理。例1题面是求方程的解的个数,依然在考查零点存在定理,但结合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第一问,通过运算填写表格,缩小范围研究;第二问,分析数据,再次缩小范围,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第三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果,体现数学的严谨;最后运用数形结合,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定义域,探究两个图像的交点个数。整体上体现探究的过程,最终完成探究。可以看出,例1在命题的过程,不仅考虑到零点存在定理的实际应用,还结合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运算求解、数据分析的能力,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例1.某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方程的实数根问题时,确定如下研究方案,请完成步骤(Ⅰ)~(Ⅳ)(Ⅰ)填表 1 2 3 4 5 6 7 8 (Ⅱ)根据表中的数据猜想:若,则当 时,;(Ⅲ)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Ⅱ)中的猜想;(Ⅳ)试推测结论:若,则方程的实数根个数为 。二、三视图引例2.(2008山东卷6)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A)9π (B)10π(C)11π (D)12π引例3:(2008广东)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分别是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引例2给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引例3给出一个几何体,直接要求做出几何体的三视图。高考要求: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而立体几何作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一个有利工具,它还强调对空间图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实物到图形,从三视图、直观图想像空间几何体,再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来把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方面,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平面或立体)要非常熟悉,才能正确画图;另一方面,正确识别图形,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关系,分析几何图形中各元素在空间中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能突破习惯看平面图形的思维定势.所以可以(如例2)这样,以三视图为载体,根据数量关系不仅可以计算几何体的体积(或表面积),进而判断几何体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例2.如图所示是一个几何体的直观图、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其中正视图为直角梯形,俯视图为正方形,侧视图为直角三角形,尺寸如图所示)(Ⅰ)求四棱锥的体积;(Ⅱ)证明:∥面;(Ⅲ) 是否存在BC上的动点G,使得.三、算法、框图算法通常是指按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引例4.阅读图4的程序框图,若输入,,则输出 ,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写成“”或“”)引例4为阅读一个程序框图,从中得出算法,计算最后结果。考查考生对算法、程序框图的应用能力。高考要求: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了解程序框图.就算法本质而言,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有力工具。又因为运用公理、定理、或已有的结论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算法的实施过程;所以可以将算法的考察与常考知识点进行很好的交汇,(如例3)。例3.对于任意,,可按图示构造一个数列发生器,其工作原理如下:①输入数据,经过数列发生器输出;②若,则数列发生器结束工作;若,则将反馈输入端,再输出,并依此规律继续下去.现定义.(I)若输入,则由数列发生器产生数列,请写出数列的所有项;(II)若数列发生器产生一个无穷的常数数列,试求输入的初始数据的值;(III)若输入时,产生的无穷数列满足:对任意正整数,均有,求的取值范围.例3将算法(框图)与函数、数列进行融合;由函数来产生数列,用算法来展现数列产生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结构,循环停止的条件又是来之函数的定义域,读懂算法,才能明白其中代换过程,明白程序结束的条件是,将算法与函数的性质紧密联系。(I)问给定函数、给定初值,要求请写出数列的所有项;不仅考查考生的算法以及函数的基础知识,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的能力,而且为后续问题做一个台阶;(II)问,在(I)问的基础提出,它其实是一个开放性题。因为给定的函数的定义域是,所以只有当是程序才会停止;又因为此函数为反比例函数,所以会使程序停止的所有自变量所形成的数列只有一个,将这列数排除以后,其他自变量均可作为初值;还可以引用特殊数列(常数列)来解决。即令得到或。第Ⅲ问又是在第二问无穷数列的基础上在添条件,表示产生的数列是一个递增数列,即要求,它也是读懂算法后才有的结论。例4.(2008江苏)某地区为了解岁的老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单位:),随机选择了50位老人进行调查,下表是这50位老人睡眠时间的频率分布表:序号分组(睡眠时间)组中值()频数(人数)频率()1621032041054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一部分计算见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S的值为 ▲ 例4是以统计中的频率分布表为背景,通过算法来呈现即将进行怎样的数据处理——计算平均数,考生只要读懂算法即可顺利解题。例5.某工厂有十批羊毛,在处理前后,分别测得含脂率(%)分别如下:羊毛一羊毛二羊毛三羊毛四羊毛五羊毛六羊毛七羊毛八羊毛九羊毛十处理前6141520212330334456处理后4578101213151626将处理前后的羊毛含脂率用茎叶图表示,并由图出发分析比较后,你有何结论;(2)若分别在处理前与处理后从这十批羊毛中各随机抽出1批羊毛进行检查,求两次检查中至少有1批羊毛含脂率在5%到15%之间(包括5%与15%)的概率;(3)为了检验羊毛抽脂机的抽脂性能,请设计一程序框图,求出这十批羊毛处理前的含脂率%关于处理后的含脂率%的线性回归方程中的斜率与截距。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学科,存在着繁杂的、重复的运算,因此将它的有些内容编制成算法程序,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5就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具体数据,考查考生对数据的统计能力。第1设问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用茎叶图表示),并进行分析,学生易于入手;第2问是一个古典概型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列举法得出结论;第3问,求回归直线方程。求回归直线方程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因此本题回避计算,而通过算法进行考查,让程序为我们服务,提高试卷的效度,也从另一个角度考查算法的思想。算法具有三大结构,其中顺序结构能将三段论完美呈现、条件结构能将分类思想得以体现、循环结构可将循环体(循环体内部还可含有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进行有限次的重复,将算法与统计、数列、函数等知识点结合,不仅能考查考生识图、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且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算量。四、几何概型、随机数、统计案例引例5.(2008江苏卷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D是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均不大于2 的点构成的区域, E是到原点的距离不大于1 的点构成的区域,向D 中随机投一点,则落入E 中的概率 .引例5,根据条件构成平面区域,用面积比得到概率,是一道考查几何概型的题目。“几何概型、随机数、统计案例”也是新课程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学习的程度也只是要求把握到了解这个层次就已经足够,那么在高考这一选择性考试中如何将他们融入常考知识点,融入重点知识点呢?这也必将是命题的又一个亮点!高考要求: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独立性检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6.已知(),(Ⅰ)当,时,在右边的坐标系内分别做出两个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并判断当时,与的大小关系.(Ⅱ)当,时,任取,使得<成立的概率。(Ⅲ)若,,事件A={任取,<恒成立},请设计一个“求使得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0.5的t的最小值,其中精确度ε=0.01” 的程序框图。例6,以函数知识作为出发点,通过函数图像判断两个函数值的大小关系作为背景,还是再考查概率的知识。第1问是一个铺垫,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图、读图、归纳,考查考生识图以及对图形的处理的能力,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稍作改变,引发几何概型的产生;第3问的根本是一个古典概率。通过给定的概率求解参变量的最小值,是古典概型的概率求法的逆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经过分析求解,可以得到最小值为方程的根,将函数的图像、函数的交点,二分法、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程序来体现概率、二分法的的思想,避免了繁杂的计算和求解过程。满足的数的个数满足的数的个数合计满足的数的个数1101200满足的数的个数550合计2400则数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的概率P的估计值为 例7以求在一定条件下二次函数的存在两个相异零点为背景,考查几何概型的知识点。本题的第一看点,通过随机数来计算概率,第二看点,将统计结果以列联表来呈现;第三看点,要求概率的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它将二次函数的零点、几何概型、随机数、列联表、以及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等知识进行交汇,对各知识点的要求不高,但区分度较高的一道好题。五、推理、证明引例6.(2008福建)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都有,,,(除数),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数集也是数域.有下列命题:①整数集是数域;②若有理数集,则数集M必为数域;③数域必为无限集;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引例6是定义型的信息迁移题。数域原本是大学的一个概念,本题目的是:在考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即时学习便可即时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考查考生将数学概念迁移到不同情景下的探究能力,检测考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例8.定义:平面内两条相交但不垂直的数轴构成的坐标系(两条数轴的原点重合且单位长度相同)称为平面斜坐标系;在平面斜坐标系中,若(其中、分别为斜坐标系轴、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为坐标系的原点),则有序数对称为点的斜坐标.在平面斜坐标系中,若,点的斜坐标为(1,2),则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斜坐标系中的方程是()A. B. C. D. 例8也是在考查新概念的探究,但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稍作变化——即将斜二测画法进一步一般化,建立一个斜坐标系;并在此坐标系中求圆的方程。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内涵,圆的本质;也考查了类比的思想:将直角坐标系的亮点的距离的求法进行类比(也就是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的类比)。此题的区分度较高,有效地将解三角、求远的方程、坐标系的建立等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更接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例9.为了探究函数最值,请完成以下步骤:(Ⅰ)先探究当自变量x在区间上的最值情况,列表如下:x…0.10.20.50.70.911.11.21.32345…y…30.0015.016.134.635.0144.064.234.509.502864.75125.6…观察表中y值随x值变化的趋势,当x= 时,的最小值为 ;(Ⅱ)再探究函数当自变量x在区间和在区间上的最值情况。问:是否存在最值?若存在,是最大值或最小值?请写出你的结论,不要求证明。(Ⅲ)请证明你在(Ⅰ)所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例9的题面是求函数的最值,但它不是简单的求解最值的题目,而是展现求最值的一种探究方法——用特殊来研究一般,并通过(Ⅰ)的设问考查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Ⅱ)问是一个函数图像堆成性的问题(奇偶性),考生也可以再次运用(Ⅰ)问所给的方法进行探究,只需要结果,不需要过程的程现,是合情推理的体现;(Ⅲ)问才要求考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进行验证;为即时解决问题的一个探究过程。确实考查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探究的过程做部分呈现,又降低了解题的门槛。例10.先阅读下列不等式的证法: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其中, .求证:.证明: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所以对一切恒成立所以,故得.再解决下列问题:(Ⅰ)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其中,,,求证:;(Ⅱ)试将上述命题中的参变量的个数推广到n个,并证明你的结论.例10,通过一个已有的命题的论证过程的呈现,引发看书在即时理解的基础上,通过(Ⅰ)问,引导考生将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类比;(Ⅱ)问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从有限的论证过程中寻找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演绎法对结论进行论证。考查考生即时的归纳演绎的能力,难度中,区分度高,是一个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题目。后记:命题是一个长久的、永恒的话题,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结果,如何体现数学修养的形成过程,如何才能检验一个学习者的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综合考查考生各种能力,这将是高考命题的难点与重点。附注:能力要求1.空间想像能力(1)识图与画图的结合(2)概念与推理的结合(3)对图形的处理2.抽象概括能力(1)数学语言——一是要求考生读懂题目的叙述,把所给的文字和数学符号翻译成数学关系输入大脑,以便于大脑加工;二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楚、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要求表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没有逻辑错误,能准确规范地使用各种数学名词、术语和数学符号.(2)对模式和方法的概括(3)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3.推理论证能力(1)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4.运算求解能力(1)运算的合理性(2)运算的准确性(3)运算的熟练性(4)运算的简捷性5.数据处理能力第一步: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纳,用列表、作图等方法,并借助于少数几个简单的特征数字,把这些数据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第二步:将整理、归纳后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发掘这些数据资料所遵循的规律;第三步: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6.应用意识在考查应用意识时,应注意如下若干问题:①导向性②有效性③综合性④恰当性⑤公平性7.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1.函数与方程思想2.数形结合思想3.分类与整合思想4.化归与转化思想5.特殊与一般思想6.有限与无限思想7.必然与或然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