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中的“推陈出新“的探究(福建省泉州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命题中的“推陈出新“的探究(福建省泉州市)

资源简介

命题中的“推陈出新”的探究
只要高考还存在,那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就永远就都是一个热点。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在稳定的前提下,随着课改的到来,给高考也带来一些丝丝绿意,让高考展现他的风采!命题的“新”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本文就“如何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主干知识进行交汇以达到‘推陈出新’ ”的目的进行探究。以已有高考题作为引例,探索新的出题方向,力求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一、零点存在定理、二分法
高考要求: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零点存在定理为我们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的问题”时提供了大前提;二分法为我们提供“缩小区间”的解决方法。
引例1.(09福建省质检)函数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A. B. C. D.
引例只是进行零点存在定理的简单应用。题面是求函数的零点存在区间,只考查了零点存在定理。
例1题面是求方程的解的个数,依然在考查零点存在定理,但结合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第一问,通过运算填写表格,缩小范围研究;第二问,分析数据,再次缩小范围,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第三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果,体现数学的严谨;最后运用数形结合,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定义域,探究两个图像的交点个数。整体上体现探究的过程,最终完成探究。
可以看出,例1在命题的过程,不仅考虑到零点存在定理的实际应用,还结合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运算求解、数据分析的能力,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例1.某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方程的实数根问题时,确定如下研究方案,请完成步骤(Ⅰ)~(Ⅳ)
(Ⅰ)填表
1
2
3
4
5
6
7
8
(Ⅱ)根据表中的数据猜想:若,则当 时,;
(Ⅲ)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Ⅱ)中的猜想;
(Ⅳ)试推测结论:若,则方程的实数根个数为 。
二、三视图
引例2.(2008山东卷6)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9π       (B)10π
(C)11π (D)12π
引例3:(2008广东)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分别是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引例2给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求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引例3给出一个几何体,直接要求做出几何体的三视图。
高考要求: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而立体几何作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一个有利工具,它还强调对空间图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实物到图形,从三视图、直观图想像空间几何体,再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来把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方面,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平面或立体)要非常熟悉,才能正确画图;另一方面,正确识别图形,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关系,分析几何图形中各元素在空间中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能突破习惯看平面图形的思维定势.所以可以(如例2)这样,以三视图为载体,根据数量关系不仅可以计算几何体的体积(或表面积),进而判断几何体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例2.如图所示是一个几何体的直观图、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其中正视图为直角梯形,俯视图为正方形,侧视图为直角三角形,尺寸如图所示)
(Ⅰ)求四棱锥的体积;
(Ⅱ)证明:∥面;
(Ⅲ) 是否存在BC上的动点G,使得.
三、算法、框图
算法通常是指按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引例4.阅读图4的程序框图,若输入,,则输出 , .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写成“”或“”)
引例4为阅读一个程序框图,从中得出算法,计算最后结果。考查考生对算法、程序框图的应用能力。
高考要求: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了解程序框图.
就算法本质而言,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有力工具。又因为运用公理、定理、或已有的结论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算法的实施过程;所以可以将算法的考察与常考知识点进行很好的交汇,(如例3)。
例3.对于任意,,可按图示构造一个数列发生器,其工作原理如下:
①输入数据,经过数列发生器输出;
②若,则数列发生器结束工作;若,
则将反馈输入端,再输出,并依此规律继续下去.
现定义.
(I)若输入,则由数列发生器产生数列,请写出数列的所有项;
(II)若数列发生器产生一个无穷的常数数列,试求输入的初始数据的值;
(III)若输入时,产生的无穷数列满足:对任意正整数,均有,求的取值范围.
例3将算法(框图)与函数、数列进行融合;由函数来产生数列,用算法来展现数列产生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结构,循环停止的条件又是来之函数的定义域,读懂算法,才能明白其中代换过程,明白程序结束的条件是,将算法与函数的性质紧密联系。(I)问给定函数、给定初值,要求请写出数列的所有项;不仅考查考生的算法以及函数的基础知识,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的能力,而且为后续问题做一个台阶;(II)问,在(I)问的基础提出,它其实是一个开放性题。因为给定的函数的定义域是,所以只有当是程序才会停止;又因为此函数为反比例函数,所以会使程序停止的所有自变量所形成的数列只有一个,将这列数排除以后,其他自变量均可作为初值;还可以引用特殊数列(常数列)来解决。即令得到或。第Ⅲ问又是在第二问无穷数列的基础上在添条件,表示产生的数列是一个递增数列,即要求,它也是读懂算法后才有的结论。
例4.(2008江苏)某地区为了解岁的老人的日平均睡眠时间(单位:),随机选择了50位老人进行调查,下表是这50位老人睡眠时间的频率分布表:
序号
分组 (睡眠时间)
组中值()
频数 (人数)
频率()
1
6
2
10
3
20
4
10
5
4
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一部分计算见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S的值为 ▲
例4是以统计中的频率分布表为背景,通过算法来呈现即将进行怎样的数据处理——计算平均数,考生只要读懂算法即可顺利解题。
例5.某工厂有十批羊毛,在处理前后,分别测得含脂率(%)分别如下:
羊毛一
羊毛二
羊毛三
羊毛四
羊毛五
羊毛六
羊毛七
羊毛八
羊毛九
羊毛十
处理前
6
14
15
20
21
23
30
33
44
56
处理后
4
5
7
8
10
12
13
15
16
26
将处理前后的羊毛含脂率用茎叶图表示,并由图出发分析比较后,你有何结论;
(2)若分别在处理前与处理后从这十批羊毛中各随机抽出1批羊毛进行检查,求两次检查中至少有1批羊毛含脂率在5%到15%之间(包括5%与15%)的概率;
(3)为了检验羊毛抽脂机的抽脂性能,请设计一程序框图,求出这十批羊毛处理前的含脂率%关于处理后的含脂率%的线性回归方程中的斜率与截距。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学科,存在着繁杂的、重复的运算,因此将它的有些内容编制成算法程序,可以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5就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具体数据,考查考生对数据的统计能力。第1设问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用茎叶图表示),并进行分析,学生易于入手;第2问是一个古典概型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列举法得出结论;第3问,求回归直线方程。求回归直线方程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因此本题回避计算,而通过算法进行考查,让程序为我们服务,提高试卷的效度,也从另一个角度考查算法的思想。
算法具有三大结构,其中顺序结构能将三段论完美呈现、条件结构能将分类思想得以体现、循环结构可将循环体(循环体内部还可含有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进行有限次的重复,将算法与统计、数列、函数等知识点结合,不仅能考查考生识图、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且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算量。
四、几何概型、随机数、统计案例
引例5.(2008江苏卷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D是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均不大于2 的点构成的区域, E是到原点的距离不大于1 的点构成的区域,向D 中随机投一点,则落入E 中的概率 .
引例5,根据条件构成平面区域,用面积比得到概率,是一道考查几何概型的题目。
“几何概型、随机数、统计案例”也是新课程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在学习的程度也只是要求把握到了解这个层次就已经足够,那么在高考这一选择性考试中如何将他们融入常考知识点,融入重点知识点呢?这也必将是命题的又一个亮点!
高考要求: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独立性检验、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6.已知(),
(Ⅰ)当,时,在右边的坐标系内分别做出两个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并判断当时,与的大小关系.
(Ⅱ)当,时,任取,使得<成立的概率。
(Ⅲ)若,,
事件A={任取,<恒成立},
请设计一个“求使得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0.5的t的最小值,其中精确度ε=0.01” 的程序框图。
例6,以函数知识作为出发点,通过函数图像判断两个函数值的大小关系作为背景,还是再考查概率的知识。第1问是一个铺垫,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图、读图、归纳,考查考生识图以及对图形的处理的能力,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稍作改变,引发几何概型的产生;第3问的根本是一个古典概率。通过给定的概率求解参变量的最小值,是古典概型的概率求法的逆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经过分析求解,可以得到最小值为方程的根,将函数的图像、函数的交点,二分法、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程序来体现概率、二分法的的思想,避免了繁杂的计算和求解过程。
满足的数的个数
满足的数的个数
合计
满足的数的个数
110
1200
满足的数的个数
550
合计
2400
则数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的概率P的估计值为

例7以求在一定条件下二次函数的存在两个相异零点为背景,考查几何概型的知识点。本题的第一看点,通过随机数来计算概率,第二看点,将统计结果以列联表来呈现;第三看点,要求概率的或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它将二次函数的零点、几何概型、随机数、列联表、以及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等知识进行交汇,对各知识点的要求不高,但区分度较高的一道好题。
五、推理、证明
引例6.(2008福建)设P是一个数集,且至少含有两个数,若对任意,都有,,,(除数),则称P是一个数域.例如有理数集Q是数域;数集也是数域.有下列命题:
①整数集是数域;②若有理数集,则数集M必为数域;③数域必为无限集;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引例6是定义型的信息迁移题。数域原本是大学的一个概念,本题目的是:在考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即时学习便可即时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考查考生将数学概念迁移到不同情景下的探究能力,检测考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例8.定义:平面内两条相交但不垂直的数轴构成的坐标系(两条数轴的原点重合且单位长度相同)称为平面斜坐标系;在平面斜坐标系中,若(其中、分别为斜坐标系轴、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为坐标系的原点),则有序数对称为点的斜坐标.在平面斜坐标系中,若,点的斜坐标为(1,2),则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斜坐标系中的方程是()
A. B.
C. D.
例8也是在考查新概念的探究,但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稍作变化——即将斜二测画法进一步一般化,建立一个斜坐标系;并在此坐标系中求圆的方程。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内涵,圆的本质;也考查了类比的思想:将直角坐标系的亮点的距离的求法进行类比(也就是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的类比)。此题的区分度较高,有效地将解三角、求远的方程、坐标系的建立等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更接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
例9.为了探究函数最值,请完成以下步骤:
(Ⅰ)先探究当自变量x在区间上的最值情况,列表如下:
x

0.1
0.2
0.5
0.7
0.9
1
1.1
1.2
1.3
2
3
4
5

y

30.00
15.01
6.13
4.63
5.01
4
4.06
4.23
4.50
9.50
28
64.75
125.6

观察表中y值随x值变化的趋势,当x= 时,的最小值为 ;
(Ⅱ)再探究函数当自变量x在区间和在区间上的最值情况。问:是否存在最值?若存在,是最大值或最小值?请写出你的结论,不要求证明。
(Ⅲ)请证明你在(Ⅰ)所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
例9的题面是求函数的最值,但它不是简单的求解最值的题目,而是展现求最值的一种探究方法——用特殊来研究一般,并通过(Ⅰ)的设问考查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Ⅱ)问是一个函数图像堆成性的问题(奇偶性),考生也可以再次运用(Ⅰ)问所给的方法进行探究,只需要结果,不需要过程的程现,是合情推理的体现;(Ⅲ)问才要求考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进行验证;为即时解决问题的一个探究过程。确实考查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探究的过程做部分呈现,又降低了解题的门槛。
例10.先阅读下列不等式的证法: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其中, .
求证:.
证明: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
所以对一切恒成立
所以,故得.
再解决下列问题:
(Ⅰ)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其中,,,
求证:;
(Ⅱ)试将上述命题中的参变量的个数推广到n个,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10,通过一个已有的命题的论证过程的呈现,引发看书在即时理解的基础上,通过(Ⅰ)问,引导考生将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类比;(Ⅱ)问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从有限的论证过程中寻找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演绎法对结论进行论证。考查考生即时的归纳演绎的能力,难度中,区分度高,是一个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题目。
后记:命题是一个长久的、永恒的话题,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结果,如何体现数学修养的形成过程,如何才能检验一个学习者的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综合考查考生各种能力,这将是高考命题的难点与重点。
附注:
能力要求
1.空间想像能力(1)识图与画图的结合(2)概念与推理的结合(3)对图形的处理
2.抽象概括能力(1)数学语言——一是要求考生读懂题目的叙述,把所给的文字和数学符号翻译成数学关系输入大脑,以便于大脑加工;二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楚、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要求表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没有逻辑错误,能准确规范地使用各种数学名词、术语和数学符号.(2)对模式和方法的概括(3)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
3.推理论证能力(1)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
4.运算求解能力(1)运算的合理性(2)运算的准确性(3)运算的熟练性(4)运算的简捷性
5.数据处理能力
第一步: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纳,用列表、作图等方法,并借助于少数几个简单的特征数字,把这些数据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
第二步:将整理、归纳后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发掘这些数据资料所遵循的规律;
第三步: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6.应用意识
在考查应用意识时,应注意如下若干问题:①导向性②有效性③综合性④恰当性⑤公平性
7.创新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
1.函数与方程思想2.数形结合思想3.分类与整合思想4.化归与转化思想5.特殊与一般思想6.有限与无限思想7.必然与或然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