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文言文二则(《嚢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二课时)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认识“卒”字,会写“逢、卒”两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铁杵成针》,读出节奏和韵味。 3、能运用扩词法、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句意。 4、感受人物身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运用扩词法、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句意。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身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总结学法 1.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囊萤夜读》这则文言文,你又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预设:可以用扩词法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预设:我还知道学习文言文要先读准字音,再读好停顿,最后借助注释,最后运用多种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小结:说得真好!看来,你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习得了方法,这就是真正的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铁杵成针》。 二、学法迁移,正确朗读 1.读准字音 运用上节课我们积累的学习方法,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导学生读准“铁杵、老媪、世传、还卒业”的字音。) 2.读出停顿 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停顿,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文,指导学生关注停顿。)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3.“卒”字教学 三、运用方法,理解句意 过渡:文章读通了,理解意思就不难了。 (PPT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完成课堂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句子。 交流反馈,点拨方法: (PPT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方法一:扩词。 例:世—世世代代;传—传说、流传;成—完成; 弃—放弃。 (2)方法二:保留。 例:磨针溪、象耳山、李太白,是地名和人名,可以保留不译。 点拨:在文言文中表示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名等词语都保留不译。 (3)方法三:调序。 例:读书山中——在山中读书。 点拨: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换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方法四:补充。 (PPT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例:过是溪——谁经过这条溪?联系上下文可知是李白,所以翻译时要补上去,即李白经过这条溪。 点拨:联系上下文,翻译时补充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 四、梳理顺序,读懂写法 1.思考:①这件事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情铁杵成针起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经过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结果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完成学业。(PPT出示课文图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起因)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经过)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结果) 总结: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这样的写法,你读明白了吗?其实,这样的写法也同样可以用到我们现在的习作中,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件事写清楚。 五、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1.从“未成,弃去”到“感其意,还卒业”,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让我们重回磨针溪,与同桌合作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2.交流:此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少年李白在磨针溪边静静地看着老媪磨铁杵,他想到要将这么粗的铁棒磨成这么细的针,这得付出多少努力啊!尽管是如此的困难,但是老奶奶却仍然坚持不放弃,真令人感动。 预设:李白由此想到自己半途而废,未完成学业就放弃实在太不应该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学习老奶奶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于是他决定返回山中,完成学业。 3.故事虽短,却意义非凡!铁杵成针的故事也就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想象着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则文言文。 4.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发生过吗? 预设:不是真实发生的事。粗粗的铁棒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结合“世传”这个词可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传说,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小结:是啊,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这个故事背后所传达的道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铁杵成针”这个词也常常用来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亲爱的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少年李白的故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2、课下,请大家完成作业练习。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文言文二则(《嚢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二课时)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业练习1.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 “铁杵成针”是指把铁棒磨成针,这个成语表示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生活中有类似“铁杵成针”的事例吗?和同学分享一下。 (参考答案:答案不唯一,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即可。) 3.“悬梁刺股、铁杵成针、程门立雪、手不释卷”这些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到两个成语故事,读一读,再讲给同学听。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文言文二则(《嚢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二课时)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 认识“卒”字,会写“逢、卒”两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铁杵成针》,读出节奏和韵味。 3、能运用扩词法、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句意。 4、感受人物身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课前学习任务一、理解意思。 世传:________ 弃:________ 去:________ 欲:________ 二、资料搜集 搜集关于少年李白的资料。 三、阅读思考 1.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则文言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参考答案] 一:世代相传,放弃,离开,想要 二:略 三:文章写少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磨针溪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回去完成学业。这则文言文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废。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学法迁移,正确读文 正确朗读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学习任务二】 1、理解“卒”字的意思 “卒”字大致有三种意思:①完成,终结;②死亡;③差役,士兵。在本文中,“卒”是完成的意思。【学习任务三】 1、借助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句子。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思考: ①这件事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情铁杵成针起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经过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结果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完成学业。3、讨论:同学们,你们觉得《铁杵成针》是个真实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这则文言文是想用少年李白的故事,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推荐的学习资源1.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docx 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课后练习.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