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素材)

资源简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 本文标题就是文章主要观点的形象概括。阅读课文,说说标题的实际意思是什么,课文是如何围绕标题展开的。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它的表述方式比较凝练、形象,作者在第2段对其进行阐释,指出其实际意思是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就可能找到真理。后面第3—5段举三个科学发现的例子,印证观点;第6段对三个例子稍加概括并推而广之,再次强调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第7段指出发现科学规律所需要的科学灵感从何而来,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
二 作者很注意用生动而又贴切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细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每个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2.作者在叙述事例时,适当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文章的观点。每个事例在叙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2.在叙述事例时,作者在以概述为主的同时,注意了具体和生动,不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事例中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进行了动作、场景、心理描写。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不显晦涩、枯燥。例如:“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这句话不仅概述了意外事件发生的经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波义耳看到盐酸溅到紫罗兰上时内心的着急,同时也写出了波义耳对花的爱护。
三 有人认为课文在第6段已经完成了对观点的证明,并且回应了开头,全文已形成整体,因此第7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解题支架]
[参考答案] 不同意。课文的第1—6段已经完成了对观点的阐述和印证,思路和结构都比较完整、严密。在文章的这个主体部分中,主要讨论科学发现的规律,但科学发现本身不可能回避“人”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律也是从大量“人”的科研活动归纳出来的。如果完全不提及这个因素,文章当然也可以成立,但不免会有遗憾,用第7段进行补充论述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此外,第6段中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意在鼓励、激发大家投身科学事业,但多少有把科学说得过于“轻易”的嫌疑,在第7段中强调科学事实上非常“不易”,文章就显得客观而严密。
从写法的角度来看,开头的“当然”二字标明了整个段落的补论性质,与主体部分稍加区分。由于是补充论述,不宜展开,因此作者采用引用论述的方法,直接指出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最为玄奥的灵感和看似不可捉摸的机遇其实与实实在在的努力密切相关。文章最后的两个“给那些……”,点明了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人的重要特质,又与前文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形成对应关系;既结束了补充论述,又将文章拉回“主路”,收束得既稳且密。。
积累拓展
四 本文语言准确而严密。结合括号中的问题品味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细微的”和“司空见惯的”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能否把“只要……就……”换成“只有……才……”?为什么?)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只会”二字是否过于绝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细微的”和“司空见惯的”连用,表示现象的不起眼,但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一样:前者偏重描述现象本身的微小,不易发觉,偏重“小”;后者则着重强调现象为人习见,容易被忽视,偏重“熟”。
2.不能用“只有……才……”替换“只要……就……”。它们都表示条件关系,但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即“才”后面的结果如果要发生,就必须要满足“只有”的条件。“只要……就……”则不具备这种唯一性,也就是说“就”后面的结果要实现,需要满足“只要”的条件,但这个条件不是唯一的。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句中所说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但并非唯一,因此,使用“只要……就……”为好。另外,由于“就”带有“自然会……”的意思,“只要”的条件要足以支撑“就”后面的结果,否则句子会显得不严密。对于“发现真理”这样一个比较“重”的结果,作者在“只要”后面给出了多个有着逻辑联系的条件,保证了句子的严密性。
3.不绝对。这里的“只会”并不是简单地对事实作判断,而是用一种看似“绝对”的方式,点明了科学研究中的“普遍规律”,与前面提到的“偶然的机遇”形成呼应。“只会”体现了“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极端重要,是一种强调,并非武断。
五 从下列观点中任选一个,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证明这个观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1.有志者事竟成 2.“玩”也可以玩出名堂
3.开卷未必有益 4.细节决定成败
[仿写支架]
[仿写示例]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若无“志”则“事”不成。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成了俘虏。后来勾践被吴国释放,便立志报仇。据说他睡在柴草上,身不安枕席,又把苦胆悬在室内,进出或饮食时都要尝一尝,以此策励自己,不要贪图安逸,不要忘记耻辱。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王献之。作为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也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书法家。有一次,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王羲之笑了笑,说:“练习书法没有秘诀,你写完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写完十八缸水后,书法水平果然有了极大的提高,后来他也成为一名大书法家。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立志造桥。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建成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立志做出一番事业。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发明了自动收报机、留声机等,被誉为“发明大王”……古今中外诸多名人,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然而,五岁就可“指物作诗立就”的方仲永,却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终“泯然众人矣”。若方仲永因其才而立志,那么结局可能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六 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詹天佑怎样的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 从中体会到了詹天佑不惧困难、坚持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