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
2.梳理第一国际、巴黎公社革命等史实,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三大工人运动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1825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每隔十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②虽然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产品日益丰富,但工人阶级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欧洲各地普遍出现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状况。
(2)目的: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
(3)形式: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的斗争。
(4)代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爆发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①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捣毁机器的早期工人运动处于自发阶段, 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处于自觉阶段。
②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③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5)意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教训:相继失败,早期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 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新和谐公社
内容 ①无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②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③寄希望于上层阶级、资产阶级良心发现,温和的社会改良。
评价 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知识点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部分 ①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产生背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理论来源: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二)诞生标志
诞生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要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历史意义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革命实践
(1)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2)革命失败后,他们在英国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
(四)理论探索
《资本论》 时间 1867年
内容 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
意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唯物史观 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巨大作用。
(五)历史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3)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知识点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第一国际
(1)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即“第一国际”。
(3)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二)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建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3)措施: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③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⑤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规定工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
(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5)意义: ①实践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理论意义: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拓展深化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
巴黎公社革命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它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而是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的形势下爆发的,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2)失败的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
②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还有外来普鲁士强权的干涉。
③主观原因:巴黎公社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
(3)意义的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巴黎公社革命由于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如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与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一)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资本家)VS工业无产阶级(工人) 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VS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形式 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的斗争。
代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意义 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教训 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 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新和谐公社
内容 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②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③寄希望于上层阶级、资产阶级良心发现,温和的社会改良。
评价 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设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
背 景 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来源: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理 论 探 索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 发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意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论》 第一卷 (剩余价值学说) 出版 1867年,马克思。
内容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意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唯物史观) 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巨大作用。
革 命 实 践 ①1846-1847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了德意志流亡工人的组织“正义者同盟”,并帮助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②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意 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②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③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四)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 一 国 际 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成立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第一国际。
意义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巴 黎 公 社 背景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成立 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8日,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措施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③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④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⑤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规定工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
结果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
意义 ①实践意义:巴黎公社的实践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课时作业】
1.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2.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4.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5.有学者估计,1688年苏格兰有10 000名商人,10 000名神职人员,大小官员各5 000名,10 000名律师,16 000名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人。到了工业革命前的1730年,专业技术人员已增至55 000—60 000名。这一变化(  )
A.说明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B.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地位上升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 D.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6.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诺姆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  )
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7.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段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恩格斯在晚年不但高度评价了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还认为它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根植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恩格斯借鉴资本主义私有模式
C.马克思主义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理论 D.马克思主义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
8.下面是巴黎公社运动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这表明,巴黎公社(  )
内容 出处
乡村的居民们,你们现在应该看出,巴黎的事业就是你们的事业。 公社文件《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
与工人、手工业者和职员一样,农民同样是资本家和特权者的可怜的奴隶。 公社政论家布里萨在《公社报》发表一篇文章
A.致力于创建工人阶级政权 B.建立起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C.具有初步的工农联盟意识 D.意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9.钱乘旦指出:“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钱乘旦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B.壮大工人阶级力量 C.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0.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 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 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
11.18世纪,英国妇女一般过着“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男人佩刀剑,女人掌针线”的生活。1851年,英国已有约7万妇女从事教师工作;1854年,英国派出一批女护士奔赴克里米亚战场。这表明,工业革命(  )
A.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改变了传统的婚姻观念 C.提升了英国的国家实力 D.推动了女性的角色转变
12.18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思想家这样写到:“关于把资本投到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以及什么样的产品能带来最大的价值,非常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每个人设身处地的判断,都会比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立法者为他做的判断好。”作者表达的是(  )
A.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B.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 C.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 D.追求个性的人文主义
13.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这一技术迅速被产品化并投入市场,或者将其应用到新的产品中,例如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都是西门子公司利用新发明最先投入市场的。这表明当时(  )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发源地 B.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D.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14.1814年瑞士人汉斯在听说了格拉斯哥的一个锁匠通过自我奋斗、成为拥有4家纺织厂的老板的故事后,写道:“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和其他一些工业城镇里那些富有的工厂主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这可以佐证当时(  )
A.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B.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的变化
C.科技发明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D.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日益结合
15.从1835年到1870年,德国铁路干线总长由6.1公里飙升至2.1万多公里。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以至于诗人卡尔·贝克曾如此赞道:条条闪光的铁轨,是婚姻的纽带和证婚的戒指,它柔情地将各邦沟通,良缘就此缔结。这表明德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
A.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进步 B.加速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C.加快了融入欧洲的步伐 D.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16.“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科研与试验来追寻自己的技术创新。”材料中的“这个时期”是指(  )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期
17.1623年,康帕内尔写成《太阳城》,主张废除私有制,描绘了人人必须劳动,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20岁以上的公民出席每月举行的公民大会,有权提名或更换政府官员的理想社会制度。由此可见,该著作(  )
A.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B.具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
C.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思想的影响 D.推崇直接民主反对英国君主立宪制
18.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理由是(  )
A.没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特点 B.没提出人人平等的口号 C.没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没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
19.1871年,巴黎公社颁布法令:统计被遗弃工厂的数目,拟定工人协作社的章程,规定把工厂转让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以及应向厂主交付的赎金数额。这反映了(  )
A.旧式的国家机器依旧未被粉碎 B.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C.公社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确立
20.恩格斯在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删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该书从1880年以来出版了10多种外文译本,并且在工人运动中得以广泛传播。这一历史现象(  )
A.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性 D.表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普遍具备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始于1798年美国的惠特尼制造滑膛枪,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后,1852年英国议会声明自由贸易是英国国策,故A、B、D错误。
2.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科学院出版了最早的科学期刊。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家分专业进行研究,科学期刊大量增加。材料中科学期刊虽然大量增多,但其依旧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A项错误;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属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但是材料中未能体现,B项错误;19世纪后期的科学期刊大量增加与专业性学会的关系更强,而不是由于科学院数量增加,C项错误;19世纪后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并且材料也提到科学研究更加专业化,有利于将科学研究快速转化为生产力,D项正确。
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根据材料中“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的信息可知,巴黎公社体现了工人政权的鲜明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并未建立起稳固的工农联盟,A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的是资产阶级政府,B项错误;此时俄国革命尚未发生,D项错误。
4.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型革命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恐惧,其他国家害怕本国国内也出现类似的工人运动,因此“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以防止巴黎公社革命的蔓延,故选C;各国政府是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而非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排除A;“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倡导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是第一国际,排除D。
5.答案 C
解析 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材料反映的技术人员的大幅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故选C项;工业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变化,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项。
6.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相伴而来的还有现代与传统剧烈碰撞所引发的诸如传统乡土衰落等各种问题,故选D项;没有对比,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主流形式”的结论,排除A项;工业化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项;人们渴望回归记忆中田园诗般的地方乡村,躲避现代工业城市中紧张而动荡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复苏乡村经济,排除C项。
7.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段所作的社会学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根植于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研究之上的,故选A;恩格斯肯定的是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而非整个资本主义私有模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暴力革命这一斗争策略的态度,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恩格斯认为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并非最终归宿,故排除D。
8.答案 C
解析 巴黎公社运动时期发表的相关言论主要是针对农民群体,意在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联合革命,说明巴黎公社有初步的工农联盟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巴黎公社希望获得农民支持,与致力于创建工人阶级政权无关,排除A项;巴黎公社起义是巴黎市民的起义,并未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排除B项;巴黎公社号召农民参与革命,意在壮大革命力量,排除D项。
9.答案 A
解析 材料“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结构变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故选A项;“壮大工人阶级力量”仅是材料的一方面,不能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社会生产力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 A
解析 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及商业性的职业比赛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活动,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休闲方式日益商业化,故选A项;休闲方式种类的增加有利于缓解人们的工作疲劳,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排除B项;流行书籍和报纸的销量大增主要是由于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属于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无法据此推知印刷技术是否得到进步,排除C项;商业性的职业比赛与国民的识字率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主旨可知18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角色一般为家庭妇女;1851年后许多妇女开始从事教师、护士等职业,结合所学1851年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不久,这说明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的角色转变,故选D项;材料所述为英国妇女职业的变化而非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婚姻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英国妇女职业的变化,不能说明英国国家实力的提高,排除C项。
12.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把资本投到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比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立法者为他做的判断好”,可知该思想家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自由主义盛行,故选A项;“比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立法者为他做的判断好”,可知材料强调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非传达民主观念,排除B项;依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实行自由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排除C项;14—17世纪,文艺复兴提倡追求个性的人文主义,排除D项。
13.答案 C
解析 西门子发明的电动机技术被迅速应用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新产品的生产上,并投入市场,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故选C项;仅凭西门子这一项发明就说“德国成为科技革命发源地”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题干没有关于英国与德国工业优势的比较,不能说明英国由此丧失工业优势地位,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而不是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 B
解析 据“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可知,其体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那些富有的工厂主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强调拼搏、进取的意识,未涉及社会需求,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革新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与社会实践无关,排除C项;“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日益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D项。
15.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835年到1870年,德国铁路干线……小邦分治主义偏见……将各邦沟通,良缘就此缔结”,可知铁路干线加强了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的联系,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以普鲁士为首的邦国开展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故选D项;“德国铁路干线……小邦分治主义偏见……将各邦沟通”,可知材料强调铁路加强了各邦国之间的联系,而非强调思想观念变化,排除A项;“1835年到1870年”,此时德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B项;“将各邦沟通”,可知铁路加快各邦国融合步伐,而非融入欧洲步伐,排除C项。
16.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科研与试验来追寻自己的技术创新”可知这些企业都在进行自主的科学研发,有的还建立自己的科研实验室,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故选C项;18世纪初还未进行工业革命,排除A项;18世纪后半期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实现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排除B项;20世纪中期是二战以后,排除D项。
17.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主张废除私有制……有权提名或更换政府官员的理想社会制度”,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体现了人们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故选B项;结合材料时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正在兴起,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排除A项;卢梭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是在1689年,排除D项。
18.答案 D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特征。巴黎公社革命没有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因此,巴黎公社革命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选D项;材料中“被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项;B项不是判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不是判断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准,排除。
19.答案 C
解析 将部分工厂从工厂主私人所有转变为工人协作社集体所有,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故选C项;国家机器属于政权建设方面内容,而该法令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项;巴黎公社并未对法兰西银行进行接管,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被遗弃工厂”,无法推知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排除D项。
20.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删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知,恩格斯的著作用语更加通俗化,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A项;据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