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特殊儿童早期干预Small pure and fresh and teaching courseware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第十章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自闭症原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的类型之一。广泛性发展障碍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一般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主要包括四个亚类型:自闭症、艾斯伯格(Asperger)综合征、雷特(Rett)综合征及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研究提示广泛发展障碍群体的社会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反映的可能是个体同一维度的损害。因此,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将社会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合并为社会交流和沟通障碍,并且不再区分亚类型,将广泛性发展障碍中的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及非特定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统一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美国教育部门1991年对自闭症的定义如下:“自闭症意味着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通常在3岁前症状已显现,广泛地影响儿童的教育成绩。自闭症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儿童喜欢进行反复行为和刻板运动,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的变化,并且总拘泥于一种感觉体验的反应。如果一般教育不能适应他们,孩子的教育成绩将受到广泛影响,这是因为孩子有着严重的情绪障碍。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英国专家洛娜·温(Lorna Wing)与其合作者茱蒂丝·戈特(Judith Gould)博士,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长期观察,以社会互动方面的障碍程度为标准,将自闭症儿童分为三大类,即隔离型(Aloof)、被动型(Passive)、主动与特异型(Active but Odd)。后来,洛娜·温在她最新修订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一书中强调:从帮助自闭症患儿的角度来看,花费时间去分类不同类型的自闭症儿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临床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他们是否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然后去评估他们的能力模式。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二、 流行率如果用严格意义上的自闭症(典型自闭症)为标准来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那么自闭症的流行率大约为0.5‰;而如果采用自闭系列综合征为标准来进行流行病调查,那么自闭症的流行率为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就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加拿大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为1‰,美国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为0.4‰,日本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为0.7‰到1.1‰,法国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为0.5‰。在自闭症儿童中,男孩的流行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比大约在4∶1至9∶1之间。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二、 流行率美国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于2021年12月3日更新了自闭症诊断率的筛查数据。报告显示8岁儿童的自闭症诊断率提高了24%,由2016年(2016年的数据,2020年发布)的1/54,上升到2018年(2018年的数据,2021年底发布)的1/44,增加了24%。这个百分比是上一次增长率的近3倍(2016年比2014年增加9.2%);男孩的自闭症的发病率是女孩的4倍以上;在自闭症儿童中,64.8%智力正常(IQ>70);从智力水平的分布来说,35.2%的儿童IQ低于70;23.1%的儿童在71—85之间,而41.7%的儿童在85以上。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二、 流行率20世纪90年代,北京医科大学的杨晓玲教授组织了对我国部分地区儿童自闭症发病情况的抽样调查,其结果发现:福建省儿童自闭症流行率为0.027‰,江苏省常州市儿童自闭症的流行率为0.17‰。北京大学和天津市残疾人协会于2003年对天津市2—6岁儿童的调查发现,儿童自闭症流行率为1.1‰。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1. 社会交往异常自闭症儿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缺乏社会互动,不能主动地与他人分享喜悦、兴趣和成功。社会交往方面的异常首先表现在自闭症儿童不能与成人进行目光对视,不能做出社会性的表情动作,缺乏共情能力,亲子依恋安全性水平较低。在实验室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自闭症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在玩,与同伴基本上是分离的。他们没有走近同伴的意愿,对同伴向他们显示的社交意向也缺乏回应,即所谓“共同的社交注意缺陷”。同时,自闭症儿童在面孔识别方面也存在困难,在处理人的脸部信息时,他们往往会集中注意脸的某一个部分,例如嘴巴和鼻子,而不是整个脸廓。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2. 言语与语言能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言语发展是滞后甚至缺失的,并且存在诸多的异常现象,比如:①代词颠倒使用,表现为自闭症儿童不能进行适合情景的代词变化。问自闭症儿童:“你叫什么名字 ”他的回答是:“你叫明明!”②模仿语言,鹦鹉式学语,也称为回声式语言。问自闭症儿童:“你想吃饼干吗 ”他的回答可能还是:“你想吃饼干吗 ”③语用方面的损害,自闭症儿童不能将词汇的意思从特定的场合中区分出来。家里来客人,母亲对自闭症儿童说:“能给客人倒杯水吗 ”自闭症儿童可能很快地回答“可以”,但不会采取立即的行动,即其无法完全理解问句背后对于行动的要求,不能用同一词汇在各个特定的背景下进行灵活的概念转换。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3. 行为兴趣的重复刻板性自闭症儿童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刻板行为,也称为仪式行为或固着行为,主要包括重复的肢体动作(如拍手、身体摇摆),物品的使用(如定式排列玩具、翻转或旋转物体),以及重复的发声(如尖叫、无法辨别的发声)等。自闭症儿童有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物品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穿鞋按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的顺序,不允许有任何的改变,固定时间段看固定的电视节目等。刻板或仪式行为,有时候被称为自闭症儿童对生活当中同一性的执着。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4. 智力水平异常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从极重度智力低下到智力超常都有。那些有超常智力的自闭症儿童经常获得媒体的关注,往往会给人以误导。实际上,大约80%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智力缺陷,剩下的20%智力为平均水平或高于平均水平。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智力的岛状成熟现象。他们可能在拼写、算术、音乐或绘画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这些技能被称为裂片技能、专家技能。尽管自闭症儿童中有很多所谓的裂片技能或者专家技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技能往往不能建设性地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5. 感知觉异常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异常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声音的异常反应。有时候自闭症儿童会感觉到某个普通的声音非常刺耳,并以大声尖叫来回应。②对景象的异常反应。我们知道大部分正常的景象对普通儿童不会构成困扰,但却会让自闭症儿童感到痛苦。③对疼痛的异常反应。自闭症儿童对伤痛或不适感觉有的漠不关心,而有的又反应过度。④对触碰的异常反应。自闭症儿童有可能将别人轻轻的抚摸感觉为强烈的疼痛,然后厌恶地将对方推开,但有时候却喜欢被人用力地挠痒,还有的会出现一些自我刺激、自我伤害的行为,如猛击自己的头部或撞头、拔自己的头发、撕咬身体部位等。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6. 其他特征自闭症儿童大部分具有正常的身体外貌。部分自闭症儿童脸部不对称,大约20%的自闭症儿童的头围大于正常人。此外,大约25%的自闭症儿童会同时伴发癫痫。个别的自闭症儿童会同时伴随多动、焦虑、恐惧和心境异常等障碍。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1. 社会心理学观点这一理论认为自闭症的产生是由于家长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有学者调查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情感较为冷淡,处事孤僻,与他人交往不多,同时,缺乏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对此,有学者用“冰箱父母”理论来解释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冰箱父母”对子女的忽视与冷漠,使儿童无法感受到成人的爱,从而影响其社会化的发展,进而导致一些异常的行为方式。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1. 社会心理学观点这个理论在1964年基本上被当时的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瑞蓝德(Bernarcl Rimland)推翻了。现在的诸多研究也表明婴幼儿患自闭症与家长的教养方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并开始越来越多地指向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探讨。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2. 医学生物学观点很多双生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自闭症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国外有学者报道了自闭症的双生子研究后,引起了人们对自闭症遗传学研究的关注。后来包括贝利(Anthony Bailey)在内的一些学者也对自闭症进行了双生子研究,所得结果较一致,即同卵双生子的自闭症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的自闭症同病率。前者同病率为90%以上,而后者同病率约为0%—10%。这表明自闭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到目前为止,所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的异常在自闭症个体当中均有报道。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2. 医学生物学观点在脑损伤方面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可能在脑部的以下区域中存在异常:额叶、海马体、颞叶、扁桃核、小脑等。此外,孕产期的一些危险因素,如抽烟、酗酒、吸毒、发高烧、服药史、高龄产妇等可能与自闭症的高发率有一定的联系。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孕产期危险因素可能不是自闭症发病的“直接原因”,但却是一个遗传易感因素。第一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3. 认知神经科学观点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现提出自闭症儿童存在脑神经联结异常的假设模式。研究用大量证据有力地证明自闭症儿童存在局部脑神经联结过度、长距脑神经联结不足的状况,这为解释自闭症儿童“优势”和“缺陷”并存的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因此,可能的解释是:自闭症是由于异常的遗传基因造成他们大脑发展异常(如早期过度增长和增长提前结束),再导致其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如长距联结不足和局部联结过度),最后使得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如复杂信息加工的缺陷和简单信息加工的优势)。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规定,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需满足以下的A至E共五个标准,其中,A和B阐明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① 社会情感互动性存在缺陷。例如,从社交途径异常和无法正常往复交谈,到缺少兴趣、情绪和感受的分享,再到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交互动。② 用于社交互动的非言语沟通行为存在缺陷。例如,从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协调差,到眼神接触和肢体语言反常,或理解和运用手势存在缺陷,再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沟通。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A. 当前或历史地在多种场景中存在社会交往和社交互动的持续的缺陷,表现如下(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③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依据不同的社交场景调节行为,到难以参与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再到对同龄人缺乏兴趣。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及重复的行为、兴趣、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① 运动动作、物品使用或说话方式表现出刻板或重复(例如,简单运动刻板定型、排列玩具或翻动物品、模仿言语、措辞怪异)。② 坚持单调无变化,僵硬地坚持常规习惯,或方式、言语及非言语行为仪式化(例如,对微小变化极度苦恼、难以过渡转变、思维模式僵硬、问候仪式化、每天必须走相同的路线或吃相同的食物)。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B. 当前或历史地表现出局限的及重复的行为、兴趣、活动模式,表现为以下至少两项(举例仅起说明作用,而非详尽的表现):③ 有极为局限的兴趣,并且兴趣强度和兴趣点反常(例如,对不寻常的物品有强烈的迷恋或专注,或过度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④ 对感官输入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环境的某些感觉方面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应有痛觉的温度明显淡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感反应不适、过多地嗅或接触某些物体、视觉上对光亮或运动痴迷)。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C. 症状存在于发展早期(但症状有可能直到社交要求超过其受限的社交能力时才会充分显现,或有可能被后期生活中习得的技能掩盖)。D. 这些症状带来了社交、职业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在临床上的显著障碍。E. 这些症状无法用智力障碍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来更好地解释。智力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经常共同发生,作出智力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合并诊断时,其社会交往水平应低于预期的整体发育水平。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儿童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症状标准】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7条,且(1)项中至少有2条,(2)、(3)项中至少各有1条: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1) 人际交往上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① 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② 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1) 人际交往上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③ 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④ 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与他人交流。⑤ 不会做扮演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⑥ 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2) 言语交流上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① 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② 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③ 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言语,应用代词混乱。④ 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语或不时发出怪声。⑤ 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回应简单。⑥ 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3) 兴趣狭窄,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① 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② 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③ 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④ 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⑤ 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仪式性动作或活动。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诊断标准【严重标准】社会交往功能受损。【病程标准】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排除标准】排除艾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雷特综合征、特定接受性语言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1.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简称CARS)1980年,斯考普勒(Eric Schopler)、赖克勒(Robert Reichler)、雷纳(Rochen Renner)制定了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以下简称CARS量表),经过1988年的一次修订之后,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当中,主要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CARS量表包括15个分量表,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身体使用、与物体的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视觉反应性、听觉反应性、近接受器的反应性、焦虑反应、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活动水平、智力功能和总体印象。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1.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简称CARS)每个分量表由正常到极不正常分为四级(分别记为1—4分)。每级评分依次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各级均有具体的描述性说明。CARS的得分范围在15—60分之间。如果分数在30—36之间,表明有自闭症倾向;如果分数大于等于37分,就可以确定有自闭症。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2.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以下简称ABC量表)是由克鲁格(Marie Krug)等人编制的,1989年,北京医科大学的杨晓玲教授将其引进并进行了修订,主要用于对孤独症儿童的筛查。ABC量表共分为5大因子,分别为感觉(S)9项,交往(R)12项,躯体运动(B)12项,语言(L)13项,生活自理(V)11项,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出4、3、2、1分。各项评分组相加即可得出量表总分。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2.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ABC量表采用他评问卷式,由家长填写,在10分钟至15分钟内即可完成。如果受测者的量表总分等于或高于31分,可被怀疑为患有自闭症;如果总分等于或高于62分,则可以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3. 儿童自闭症筛查量表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刘靖、王玉凤、郭延庆等人于2004年发表。该量表共包括17个项目,其中,社会交互作用维度有7项,言语和交流维度有6项,兴趣和行为维度有4项。这些项目采取3—5级的评分方法,评分越高,受测者就越有自闭症的特征;评分越低,受测者的儿童自闭症的特征越轻;评分为0时,受测者无该项目描述的异常表现。该量表的每个项目、每个评分等级均有详细的描述,要求家长全面回顾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依据儿童症状最严重时的情况予以评分。如果受测者的量表总分等于或高于24分,就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该量表施测时间大约为10—20分钟。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4. 儿童自闭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sycho?education Profile for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简称PEP)儿童自闭症及相关障碍心理教育评估量表是由美国结构化教育训练项目编制的,杨晓玲教授等于1995年引进并修订使用。该量表适用于自闭症、有自闭症倾向及其他类型的发育障碍儿童。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4. 儿童自闭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sycho?education Profile for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简称PEP)该量表由2个分量表组成,即功能发育量表和病理学量表。其中,功能发育量表中的95个项目,涵盖了7大功能领域(模仿、感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和口语认知)。病理学量表由44个项目组成,分布在情感、人际关系与合作、游戏与材料的嗜好、感觉模式及语言等4个领域。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4. 儿童自闭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sycho?education Profile for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简称PEP)此量表使用了较丰富的材料,儿童容易发生兴趣,便于沟通,同时,通过两个分量表的侧面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儿童的障碍程度,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该量表的操作时间比较长,平均约2—2.5小时。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二、 评估工具此外,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估工具还有: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Aus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简称ADI)、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简称CABS)、法国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日本名古屋大学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等。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1. 目标明确,顺应儿童发展在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干预人员必须牢记:评估不是终极目标,更不是给儿童“贴标签”,评估必须服务于整个干预过程,以促进儿童的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评估目标并不相同: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初期评估,主要是为了筛查诊断,提供干预指南;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中期评估,主要是为了分析行为功能,及时调整干预策略;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后期评估,主要是为了衡量干预效果,服务于“转衔”需要,最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2. 途径多样,倡导多学科合作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在早期干预评估过程当中,要尤其注意评估资料收集渠道的多样化,尽可能地把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所需要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合理借助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和测验法等,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与印证。同时,多学科的合作在自闭症儿童的评估过程当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评估小组,包括心理学家、特殊教育教师、治疗师等各学科的人员,评估过程中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此外,评估途径的多样化及多学科的合作也是为了满足自闭症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3. 家长参与,临床观察为主鉴于自闭症所固有的障碍特点,评估中对于问题行为的确定和症状本质的描述主要借助于他评和临床观察,所以,家长参与应该贯穿于自闭症儿童评估乃至早期干预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家长的合作与配合,要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做全面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目前的评估工具中,更多的是要借助家长对于行为项目的回应,即所谓“他评”的方式。与此同时,鉴于某些行为项目描述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评估人员一方面要现场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要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4. 注意细节,区分自闭症严重程度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体系中,已不再区分自闭症亚类型,但有自闭症严重程度分类,主要分为“三级:需要非常大量的协助”“二级:需要多的支持”“一级:需要协助”。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一、 行为分析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分析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影响,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分析法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以锁链法为例,锁链法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的简单环节开始,通过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为止。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掌握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同样,以负强化来矫治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水,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出现厌恶体验,进而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一、 行为分析法行为分析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行为分析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在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方面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如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结构化教育法结构化教育法(Trea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简称TEACHC)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该方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结构化教育法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影响儿童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也揭示着这个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及行为模式。干预人员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因此,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结构化教育法结构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物理环境的组织、视觉时间表、工作/活动系统、任务组织/视觉结构化活动,它们可以单独或同时应用,研究证实该方法对实施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的益处多于坏处。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三、 地板时光法地板时光(Floor Time)的全称是“DIR floortime”。其中“D”代表发展(Development),“I”代表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R”代表关系(Relation)。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与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及其工作团队创设。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三、 地板时光法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干预模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家长和儿童一起参与干预活动,创造儿童成长所必需的经验;第二,临床工作人员与儿童一起,遵循早期干预的基本原则,使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合理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促进儿童的发展;第三,家长必须理性地面对儿童在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一些行为与心理问题,建构一个稳健的干预支持体系。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三、 地板时光法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包括家长)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其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儿童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干预人员要时刻把握儿童的每一个兴趣点,以一种鼓励的方式来尝试和引发与儿童之间更多的互动。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四、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199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提芬·葛斯丁(Steve Gutstein)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简称RDI)。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系统总结了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四、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的实施步骤为:① 评估。 ② 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③ 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④ 准备训练环境。⑤ 规划干预时间。⑥ 经验分享。 ⑦ 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⑧ 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⑨ 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⑩ 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其他方法1. 药物治疗法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且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盐酸氯丙嗪(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因此,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治疗法,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医生的处方下才能给予,切忌按广告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其他方法2. 感统训练法感统,即感觉统合。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Jean Ayres)认为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即为感统训练法。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其他方法2. 感统训练法而且,家庭中一些小范围内的感统训练往往具备简单、实用的优点。家长可以通过让儿童独立翻转、走平衡木、赤脚踩豆(或踩沙)、玩大龙球等方式来锻炼儿童的感统机能。这在减轻自闭症儿童的触觉防御过度,促进身体协调性,尤其是促进大动作与小肌肉的协调方面效果较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判断感统失调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感统治疗师从事感统评量。此外,若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感统训练,还需要一些大型的场地和配套设施,这些条件是很多家庭所不具备的。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其他方法3. 音乐治疗法瑞蓝德认为,自闭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他们大多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打击乐的学习,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获得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自闭症儿童而言,是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于抒发压抑情绪,从而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产生。第三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其他方法3. 音乐治疗法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的音乐治疗师还发现,通过培养自闭症对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能大大降低其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其生活兴趣的正常化,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而且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研究者强调音乐治疗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如音乐综合治疗法,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