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特殊儿童早期干预Small pure and fresh and teaching courseware脑瘫儿童早期干预第十二章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简称脑瘫。2014年,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提出最新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定义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诱发脑瘫的原因是在小儿大脑未发育成熟之前出现的,如大脑缺氧、受伤、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脑瘫;小儿脑瘫是非进行性的,大脑畸形一般不会得到改善;脑瘫是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疾病。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一、概念界定2. 分类脑瘫可根据临床神经病学表现、解剖学特征、运动障碍的程度以及病理学和脑损伤部位进行分型。2014年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分型标准为: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6型和按粗大动作功能分级系统分为5级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二、 流行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流行率都很高,但不同的国家流行率不尽相同;同一国家不同类型、不同病因导致的小儿脑瘫的流行率也有很大差异。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2‰。2012—2013年,我国通过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02006)进行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对分布于中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万0—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脑瘫发病率为2.48‰,患病率为2.46‰;各类脑瘫中痉挛型占55.45%,不随意运动型占9.28%,共济失调型占6.27%,混合型占12.67%。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是识别小儿脑瘫的标志,也是脑瘫儿童最主要的障碍。此外,小儿脑瘫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问题。1. 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1) 肢体的姿势与运动功能障碍脑瘫儿童都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和异常的姿势反射,且脑瘫程度越重,运动发育迟缓项目和运动方式异常项目越多。如果脑瘫儿童长期运用不正确的运动模式活动,会出现许多问题。如:髂腰肌紧张变短,双髋关节屈曲,双下肢后伸困难,臀大肌无力;膝关节屈曲,伸直困难等。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1. 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2) 口咽部的运动功能障碍除肢体运动障碍外,脑瘫儿童还可能合并口运动功能障碍,并因此会造成进食困难、语言构音障碍、体格发育障碍与营养不良等。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1. 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2) 口咽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进食运动技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拒绝接受口内食物、缺乏吃的能力和耐力、口运动障碍,以致不能产生必需的进食运动技巧。脑瘫儿童口腔原始反射残存和刺激的减少常致口腔高敏感性、口内实体辨别觉下降,而肢体运动障碍、受挫的进食经验又导致儿童易缺乏食欲和厌食,进而出现体格发育障碍与营养不良。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1. 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2) 口咽部的运动功能障碍此外,脑瘫儿童在进食过程中也伴有口颜面肌肉功能障碍,包括舌外推食物、吞咽不充分、用口呼吸、口面肌不平衡等。唇关闭困难导致脑瘫儿童多伴有流涎症状。我国湖南省儿童医院曾对2001—2007年就诊的602例脑瘫儿童进行脑瘫合并症回顾分析,发现摄食困难的出现率为58.47%,而流涎的出现率为75.91%。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1. 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2) 口咽部的运动功能障碍构音过程中常见的口部运动障碍包括下颌运动范围过大,不同语音片断舌位不恰当,尤其舌的前后方向运动范围缩小,软腭上抬不稳定导致间歇性腭咽腔关闭不全,构音转换时间长,下唇后缩,构音不清、口唇控制不良,口腔器官主动运动幅度减小、速度减慢、力度减弱、不随意或不协调运动等。口运动障碍导致脑瘫儿童正确的构音运动完成困难,言语可理解性差,流畅度、清晰度下降,严重者丧失言语能力。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2. 智力障碍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各种类型的脑瘫并发症中,以智力障碍最多见,在47%—81%之间。湖南儿童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智力障碍与小儿脑瘫伴随出现率为72.09%。智力障碍在混合型脑瘫中多见,在痉挛型中少见,而在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中更少。有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由于其全身运动功能极度受累,不能控制舌、吞咽以及手的运动,故虽智力正常,亦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动作。此外,伴有癫痫发作的脑瘫儿童多有智力障碍。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3. 语言障碍脑瘫儿童由于围产期广泛性脑损伤,一方面直接损害语言脑区,另一方面常合并视力、听力等感觉系统异常,智能异常,口运动异常及行为异常等。这些出生时已存在的神经心理学问题使语言的输入、输出和中枢处理过程受损,限制了正常模式的语言发育,而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失望及不适当的补偿更会导致语言障碍的发生。脑瘫儿童常常伴随有语言障碍,主要包括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性构音障碍等。我国学者侯梅等人的研究报道,73.1%的脑瘫儿童存在语言障碍,且不同类型的脑瘫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的发生率不相同。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4. 感觉障碍(1) 听力障碍不同类型的脑瘫儿童可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其中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儿童有较高的听力障碍发生率。徐玲等人的研究发现,74%的脑瘫儿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异常;而湖南儿童医院对就诊儿童的回顾调查显示,进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发现22.09%的儿童伴随听力障碍。脑瘫儿童的听力障碍多属于感音性耳聋,可合并有外周和中枢性听力障碍,并可有脑干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严重听力减退或丧失;对声音的节奏、话语的辨别有一定的困难,但对熟悉家庭成员的声音分辨一般都无困难。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4. 感觉障碍(2) 视力障碍脑瘫儿童视力障碍的发生率为28.2%—47%,其视力障碍特征主要集中在:斜视发生率最高,包括内斜、外斜、麻痹性斜视、废用性斜视、共同性斜视;屈光不正,包括近视和远视,且近视居多;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发育不全;视神经发育不全;黄斑发育不良;白内障;眼球震颤等。这些特征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或全盲;视野缩小;对于各种物体、图片、符号的外观特点及位置的辨别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4. 感觉障碍(3) 其他感觉障碍脑瘫儿童除了合并有听力、视力障碍外,在感觉上还合并有其他的障碍。约有10%的脑瘫儿童可能伴有触觉障碍,表现为触觉消失与实体觉消失,如伴有触觉障碍的脑瘫儿童仅用手的触摸是无法区别各种物体或物体的形状的。此外,多数脑瘫儿童的关节觉迟钝,少数脑瘫儿童甚至缺乏关节觉。痉挛型脑瘫儿童存在明显的深感觉障碍,而浅感觉基本正常。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三、 临床特征5. 心理障碍脑瘫儿童由于躯体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制,加上社会歧视与偏见,常易出现情绪消沉、自卑、自弃,感到受挫、孤独、无助、不幸、悲观,缺乏安全感、失去信心、缺乏动机、对事物没兴趣、变得被动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异常、气质消极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瘫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增高,消极气质也明显增强。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按病因性质可将其分为遗传的、物理的(如头部外伤所致颅内出血)、生物的(如感染)、化学的(如缺血、毒素)因素;按脑损伤时期可分为产前因素(如遗传、妊娠期感染等)、产时因素(如早产、出生体重异常围产期窒息)、产后因素(如高胆红素血症,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休克、颅脑损伤及癫痫抽搐等)。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1. 产前因素(1) 遗传因素若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遗传病史,则小儿脑瘫的发病率高于普通婴儿。此外,近亲结婚出生的婴儿中脑瘫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1. 产前因素(2) 妊娠期感染妊娠期感染是诱发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宫内感染包括羊膜腔感染、绒膜羊膜炎、脐带炎、胎儿感染等。其中,绒膜羊膜炎是宫内感染致小儿脑瘫的主要病因。发生于孕早期的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感染等均可能引发胎儿的脑发育畸形,进而引发小儿脑瘫。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1. 产前因素(3) 母体其他因素包括母亲妊娠早期用药史、不良孕产史、孕期营养不良以及母亲暴露在不利健康的环境中等因素,均可能成为胎儿脑瘫的高危因素。此外,多胎妊娠易造成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也使得脑瘫的发生率增高。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2. 产时因素(1) 早产、出生体重异常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造成小儿脑瘫的高危因素。随着医学的发展,胎龄不足32周的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使得小儿脑瘫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可能性是足月儿的25—30倍。此外,低出生体重一直被认为是脑瘫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出生体重过高也会增加患脑瘫的危险性。最近研究表明,患脑瘫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2. 产时因素(2) 围产期窒息围产期窒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各种病因,导致婴儿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研究表明,由围产期窒息造成的脑瘫占8%—10%。围产期内羊水堵塞、胎粪吸入、脐带绕颈等都可能导致窒息,窒息后常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细胞水肿、坏死,进而引发小儿脑瘫。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3. 产后因素(1) 高胆红素血症婴儿患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核,导致脑瘫。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坏死、软化、纤维化、萎缩、脑沟增宽、脑白质丧失、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髓鞘化延迟等,导致大脑传导功能失常。第一节 脑瘫儿童概述四、 成因分析3. 产后因素(2) 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休克、颅脑损伤及癫痫抽搐等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构成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表现为有明显的窒息史或出生后12小时内有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嗜睡或昏迷、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异常等。病变有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缺氧性颅内出血等。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1. 早期筛查通过对小儿早期行为的观察,可以初步筛查脑瘫,一般患儿在出生后6—9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常有: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缓慢;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少;③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粗大动作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斜视等。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一、 诊断标准2. 诊断标准随着对脑瘫研究的深入,小儿脑瘫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多,各有特点,虽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但对任何一例脑瘫儿童的诊断均需符合小儿脑瘫定义中的诊断条件,即:①发育性: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从受孕到出生后4周,由任何原因造成的脑损伤都是对发育中脑组织的损伤。②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症状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据此诊断时应排除进行性疾病所导致的运动障碍和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③永久性:脑瘫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大脑畸形一般不会得以改善。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在发现脑瘫的早期症状后应尽快进行相关的诊断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小儿脑瘫的评估应坚持医教结合、全面评估的原则,对其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等进行全面的评定,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1. 一般的身体检查了解儿童一般的健康指标,同时了解儿童的病史,掌握儿童障碍的基本内容和生理发展的现状。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2. 脑瘫影像学检查医学影像学的检查是脑瘫儿童诊断和评估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医学手段,以确保正确诊断、评估儿童的脑瘫病症。常用的医学手段包括:头颅CT检查,了解颅内的结构有无异常,以及脑部结构、形态及骨骼的变化情况;脑超声检查,了解患儿脑部B超的异常情况;脑电图检查,对于判断脑瘫是否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特殊意义;神经诱发电位检查,能更深层次地诊断病情,更好地指导治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儿童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可使用仪器或借助量表,对脑瘫儿童未来接受康复教育的各项因素进行康复医学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包括肌张力及痉挛程度、肌力及瘫痪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动反应评定、运动的协调性等)、关节活动评定、肢体功能评定(包括姿势及平衡能力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评定)、智力水平评定、适应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1) 发育状态评定格塞尔发育量表是评价婴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量表,反映了小儿神经系统和功能的发育水平。量表内容分为运动、适应行为、语言、个人—社会交际等行为领域能区。测试过程需60—120分钟,适用于0—3岁儿童。量表用于识别神经肌肉或感觉系统是否有缺陷,发现已存在的但可以治疗的发育异常,针对脑损伤高危儿童发现他们行为随后的变化,具有诊断性。我国的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是根据格塞尔量表于1984年在北京制定的,并于1994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发育诊断是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来鉴定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以年龄表示。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2) 痉挛状态评定对儿童痉挛状态的评定可分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主观评定常采用修正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简称MAS)和修正的Tardieu量表 (Modified Tardieu Scale,简称MTS)。MAS为徒手痉挛检验法,用于评定四肢各肌群,操作简单,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痉挛的评估方法,对疾病程度和预后预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而MTS的可信度好于MAS。目前这两个量表均获得了广泛的临床认可。客观评定主要采用神经生理学方法和生物力学方法。神经生理学在临床上通过肌电图检查F波、H反射、T反射(腱反射)等电生理指标,了解脊髓节段内A运动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Renshow细胞及其他中间神经元的活性,这为评价痉挛的基本节段性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可能。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3) 精细动作状态评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制定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简称FMFM),以0—3岁脑瘫儿童为样本,采用Rasch分析法建立,条目设置合理,等级评分点多,而且属于等距量表,可以合理判断脑瘫儿童的精细运动功能水平,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分为5个方面,共有45个项目,包括视觉追踪(7项)、上肢关节活动能力(8项)、抓握能力(8项)、操作能力(10项)、手眼协调能力(17项),每项有0—3分共4个等级,原始分满分为135分,通过该量表可以换算出具有等距特性的精细运动能力分值(FMFM分值),得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4) 粗大动作状态评定可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简称GMFM),它包含了88项内容,可以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进行个体化描述及量化记录,并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且比较细致的治疗方案,是有价值的疗效评估和指导制定治疗目标的方法。但其在轻度和极重度脑瘫儿童评估中的灵敏度仍较欠缺。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3. 康复医学评估(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简称BI)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评定方法简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及灵敏度,是目前康复机构应用最广泛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能力评定量表(详见表12-2)。它通过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转移床椅、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10项日常活动的独立程度打分的方法来区分等级,依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分为0分、 5分、 10分、 15分四个等级,分数区间为0—100分,各项分值不尽相同。其中,100分表示患者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不需他人帮助,能够控制大、小便,能自己进食、穿衣、转移床椅、洗澡、行走至少45m,可以上、下楼。0分表示功能很差,没有独立能力,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帮助。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二、 评估内容及工具4. 心理—教育方面的评估对涉及脑瘫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检查时,可包括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智力、情绪、社会适应等项目。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脑瘫儿童心理与教育现状的方法进行评估,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一定心理教育学基础的人员担任测查者,评估时一定要客观、严格地按照每个测验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由于每个测验各不相同,测试和评分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标准要求严谨,因此评估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评估指导手册进行,否则就难以得到准确结果,不仅失去了评估的意义,还容易造成混乱和不良后果。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1. 早发现、早诊断脑瘫的早期诊断,一般是对出生后0—6个月婴儿的诊断,其中0—3个月时的诊断又称为超早期诊断。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尤其是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此外,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畸形尚未固定化,矫治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因为运动和精神神经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年龄越小可观察的项目越少,未成熟儿脑损伤的神经症状一般表现不明显;而普通儿童也可能存在发育延迟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早期发现脑瘫儿童造成了困难。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2. 重视早期鉴别诊断脑瘫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尤其在婴儿期,有些患儿只出现肌张力低下、运动和智力发育迟缓三大症状,又无其他特征所见,鉴别较为困难。在临床实践中,运动发育落后、蛋白质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与脑瘫的表现颇为类似,应予鉴别。第二节 脑瘫儿童评估三、 注意事项3. 持续评定、循序渐进对于婴幼儿阶段的脑瘫,最好每月进行1次评定,但至少应在治疗初期、治疗中期和治疗末期进行3次评定。初期评定以掌握患儿的情况,判定近期、远期目标和制定训练计划为目的;中期评定是为了判定治疗效果,变更治疗手段,修正目标;末期评定在出院前进行,为了判定治疗效果、继续康复的可能性,以及研究出院后家庭的康复措施,指导家长配合。最终的结论来自最后的末期评定。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一、 医学治疗与康复1. 外科手术通过采用矫形手术来改善、消除脑瘫儿童的功能障碍,如肌腱延长术、神经肌支切断术、脊神经切断术等。2. 药物主要以促进脑代谢的活脑素为代表,如胞二磷胆碱、神经生长刺激肽等脑神经细胞营养药,以利于脑瘫儿童神经机能的恢复;对痉挛型可用巴氯芬、肉毒杆菌毒素等降低肌张力,对不随意运动型可配合使用安坦、左旋多巴等多巴胺类药物;对髓鞘发育不良的瘫痪可给予糖皮质激素配合治疗。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一、 医学治疗与康复3. 应用矫形器等辅助器具采用特殊装置或人工方法帮助脑瘫儿童改善肢体功能或替代已受损的功能。常用的辅助器具包括: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长短下肢矫形器、拐杖、轮椅等。4. 中医中医疗法对脑瘫康复有一定的疗效,如推拿、穴位按摩、穴位针灸、经络导平疗法、头针治疗等。中医按摩可降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的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区、语言区的方法,以改善该区功能。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运动疗法1. 布巴斯疗法布巴斯(Bobath)疗法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学者布巴斯(Berta Bobath)确立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此法又名通过反射抑制和促通而实现的神经发育治疗法。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运动疗法1. 布巴斯疗法治疗手法包括:①反射性抑制手法(抑制伸展姿势、抑制屈曲姿势手法),前者适用于头背屈、全身呈非对称性颈强直反射、角弓反张的脑瘫儿童,后者适用于头前屈、脊柱弯曲、屈髋屈膝呈屈曲状态的脑瘫儿童。②关键点调节,指训练师在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调节,使痉挛减轻,同时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的手法。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运动疗法1. 布巴斯疗法治疗手法包括:③促进姿势反射的手法,不需脑瘫儿童过度用力,引导出脑瘫儿童的最大潜力,形成机能活动的运动姿势,并学习体会这种机能活动及运动姿势的经验,达到治疗目的。④叩击法是为提高脑瘫儿童一定部位肌肉的肌紧张,在四肢躯干上有规律地或任意地叩击后,以保持脑瘫儿童正常姿势的促进手法。该方法的具体手技因人而异,可以有千余种。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运动疗法2. 沃伊塔疗法由德国学者沃伊塔(Vclav Vojta)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创建的,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该疗法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来诱导产生全身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最终促进与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机能,因此也被称为诱导疗法。这一疗法有自成一体的沃伊塔姿势反射,通过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两种手技诱发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用身体各部位支撑身体的能力、抬起身体的能力及移动能力,同时促进脑瘫儿童肌肉收缩方向的转换等,进而改善脑瘫儿童的异常姿势、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运动模式的发育。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二、 运动疗法3. 路德疗法路德(Rood)疗法是以运动发育和神经生理基础相结合为依据,通过对皮肤施加不同的刺激,对运动系统产生促进或抑制性影响,以诱发有目的的动作。路德疗法常用的刺激技巧主要是易化法、叩击法和抑制法。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三、 物理治疗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于脑瘫儿童,以提高其健康水平,达到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促进病后机体康复的干预方法。所应用的物理因子包括人工、自然两类:人工物理因子包括光、电、磁、声、温热、寒冷等;自然物理因子包括矿泉、气候、日光、空气、海水等。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三、 物理治疗日本小儿整形外科医生创建的一种小儿脑瘫的疗法,依据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网络理论而创设,属于物理治疗范畴。主要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手技操作,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痉挛,达到防止肌肉挛缩、预防关节变形的目的,抑制异常姿势的发生与发展,促进正常姿势发育。目前在临床上常与其他疗法结合应用,可起到相互加强疗效的作用。上田法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脑瘫儿童家长可在学会后开展家庭疗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四、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是通过选择特定的作业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脑瘫儿童进行治疗和干预,从而达到恢复或者提高其生活和学习技能的目的。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包括:姿势的发育、手功能的发育、移动、感觉统合、感知与认知、心理和情感、进食和口运动功能、自理和独立性、游戏、书写技巧、家长指导等多个方面。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四、 作业治疗主要可包括以下方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LD)训练:如穿着衣物、使用餐具进食、个人卫生、洗浴、整容、如厕等。训练脑瘫儿童用新的活动方式、方法或应用辅助器具帮助和使用合适的家用设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治疗(Play Therapy):通过有选择的游戏,对脑瘫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促进其运动智能和社会—心理能力的发展。感知训练(Sensory and Perceptual Training):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进行触觉、实体觉、运动觉、感觉运动觉的训练。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一种集体的、游戏式的综合康复方法,旨在帮助运动机能失调的儿童学习融入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它在较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下通过教育学习的主动形式,利用认识、感觉交流的方式,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给予各种刺激,使其逐渐形成功能性动作与运动,并促进其建立正确的社交、沟通能力等,比较注重人格和性格的培养。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着明显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引导式教育是脑瘫儿童最佳的教育训练方法。引导式教育需特殊的辅助器械,如木条床、坐凳、梯背架、垫子、小梯背椅、手掌板、彩色木棒、地梯、平行杠等。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有以下作用:第一,引导式教育让脑瘫儿童在训练学习之初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训练目的和训练目标。第二,引导式教育可以让脑瘫儿童在学习某种知识、技能以及与同伴进行游戏的同时,达到训练运动功能的目的,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第三,引导式教育发展了儿童的性格,纠正了儿童不良的行为和情感问题,使其感到虽然自己有残疾,但也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全”的人。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五、 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有以下作用:第四,引导式教育让脑瘫儿童在家庭化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学习与训练,使他们情绪愉快,没有更多的压力感。第五,引导式教育培养了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通过普通的一日活动,时刻接受训练和学习,最终学会如何照料自己。第三节 脑瘫儿童早期干预方法六、 音乐治疗脑瘫儿童的治疗,一方面在于改善神经运动障碍,另一方面在于改善生理功能和情绪障碍,因而音乐治疗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治疗(Rhythmbased Therapy,简称RBT)和体感振动音乐治疗(Vibroacoustic Therapy)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改善有积极作用。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治疗在较慢的、节拍明显的音乐伴奏下或哼唱节奏明显的童谣歌曲中进行身体律动,有助于脑瘫儿童重建有节奏的运动方式、矫正顿足步、减轻手足徐动等。体感振动音乐治疗利用特别研制的功率放大器和换能器,将音乐的声能转换为可调节的振动,通过特制的床垫或椅垫将振动传导到人体,起到振动按摩或体感振动治疗的作用,与此同时,音响装置将选择过的音乐传入人耳,使儿童同时接受音乐和振动按摩治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