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课件(共42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课件(共42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Small pure and fresh and teaching courseware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一、 器官用进废退说与器官功能代偿说
器官用进废退说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在其出版的《动物哲学》(1809)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思想,“用进废退”法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这一法则指出,如果生物器官没有达到其发展的极限,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受到生物本身欲求等持续性的作用,其功能便会逐渐增强并发展壮大起来。相反,如果生物器官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退化,功能减弱,最后消失。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一、 器官用进废退说与器官功能代偿说
器官用进废退说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身体的最终发育状态,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弹性阈限。这一弹性阈限并不是完全由先天素质决定的,个体生长发育过程的后天环境将决定身体发育所能达到的这一阈限内的具体位置。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一、 器官用进废退说与器官功能代偿说
2. 器官功能代偿说
生物器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替代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生物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它是指当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机体通过新的条件联系的建立,可调动器官的残存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替代。例如,盲人在视觉丧失之后,可以通过触觉和听觉来补偿视觉功能;听力障碍儿童大多数仍有残余听力,可以通过助听设备适当补偿听力损失,或通过视知觉进行看话。但是一般来讲,器官的替代或功能的补偿也存在所谓关键期的问题。如果错过关键期,器官功能补偿或替代的作用就会非常有限。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二、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格塞尔(Amold Gesell)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有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成熟理论是其主要的观点。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更为重要。他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Maturation)。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二、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其中,成熟(内环境)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外环境)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只是给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时机而已。同时,发展是螺旋状逐步上升的,有些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重复和产生不平衡,因此该理论亦被称为螺旋发展理论。
双生子爬梯实验。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茨(Konrad Lovenz)。他发现小鹅在刚出生后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产生跟随现象。他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容易形成的反应叫作“印刻”(Imprinting)现象。“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叫作“发展关键期”。重要的是,许多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在小鹅的身上发生,其他哺乳动物身上几乎也都会有这种现象,包括人类身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在洛伦茨之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类各种行为(包括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各个关键期理论。具体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速度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或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目前人类大致承认在发展上存在如下几个重要的关键期。
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胎儿及婴儿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期是从妊娠第10—26周到出生后6个月,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从妊娠开始到出生后3岁,小脑的神经细胞是从妊娠初期到出生后的12个月增殖最多,神经胶质细胞发育的关键期是从分娩前后到4岁。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2.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的语言,尤其是口语的发展速度在生命的早期是很快的,一般在5—6岁,儿童就已掌握了其母语的大部分内容。早在1岁左右,儿童就能由牙牙学语转到说出第一个字;到2岁时,大多数儿童开始说简单的句子;到了3—5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变得非常复杂,不仅使用的语句长度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而且句式也开始具有成人语句的特点。因此,一般认为,2—5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这就为特殊儿童的早期语言训练,尤其是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语言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等提供了有力的时间参考。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3.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将儿童在环境中由应对困境的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特殊的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儿童的“生活风格”在4—5岁时已经形成。儿童童年时“生活风格”的适应不良往往会导致其成年后精神症状的产生,如强迫症、性变态、攻击行为等均与早期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关。鲍尔比(John Bowlby)和艾斯沃丝(Mary Ainsworth)在研究婴儿依恋时,发现6个月到3岁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安全型依恋不仅是儿童情绪安全的根基,而且也为儿童后续自我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4. 器官致畸的敏感期
人体器官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某段时间内对某些影响因素尤为敏感,如婴幼儿听毛细胞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的敏感反应,即药物的致聋现象,这实际上就是指器官致畸的关键期。这一现象的揭示,对于有效地预防各种残障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四、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米勒(George Miller)和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首先提出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概念,这一学科主要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心理物理学及脑成像技术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揭示认知过程的大脑神经机制,来检验、修正和发展已有的理论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四、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
例如,对于关键期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者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模拟进行研究,特别是模拟神经网络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计算模拟研究可探查到,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可能源于开始时的微小差异,尤其是尚未发育的工作记忆能力可以通过将注意集中于语言输入的关键成分上,以突出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方式来推动语言学习。对这一假设的模拟测试表明,工作记忆的限制事实上可以带来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优势。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四、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
另外,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突触的变化过程正好对应婴幼儿接受外界刺激的敏感期和形成某种能力的关键期。如从出生到6个月,是视觉皮质经历着突触产出过剩和选择性消失的阶段,如果此时剥夺婴儿的正常视觉经验,那么造成的损害将是难以逆转的。也就是说,出生后的6个月是视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要么通过同化达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要么通过顺应达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低层次的平衡向高层次的平衡不断发展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零岁至两岁)、前运算阶段(两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其中,感知运动阶段被认为是智力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初期,儿童通过动作和感知觉来区分自己与客体,知道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开始认识客体的永久性,动作之间开始协调并逐步发展为动作和感知觉之间的协调。到了这一阶段末期,儿童逐渐将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具有象征性的表象图式。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之后,随着语言的出现,儿童可以用语言和表象来描述周围的事物以及与他人交往,这样,儿童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开始出现延迟模仿(即原型物消失后,儿童也可以模仿)、象征性游戏、自我中心化倾向等特点。此外,由于表象、语言的出现以及行走能力的发展,儿童与社会接触的空间和时间就变得越来越多。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接受早期干预的特殊儿童,其心理发展恰恰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这两个阶段。因此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对于处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来说,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和动作训练是最重要的内容,这不仅可以为父母早期发现儿童的残障提供依据,而且对已确诊的特殊儿童而言,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对外界事物的初步认识;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语言的训练,尤其是针对听力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及智力障碍儿童的训练。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其人格的发展要经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以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在这八个阶段里,前三个阶段正好是针对0—6岁的婴幼儿提出的,故其内容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康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处进行重点介绍。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 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这一阶段的婴儿使用感官(如口、眼、耳、皮肤)接触社会。他们在同父母或养育者的接触过程中形成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信任对不信任。如果父母或养育者给予婴儿足够的爱抚和照料,婴儿将会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或养育者的爱抚和照料缺乏,或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将会产生不信任感。在这一阶段,婴儿既会产生信任感,也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婴儿内心的信任感多于不信任感,那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同时也将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冒险、积极面对困难等。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5—3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相应地,他们也在争取更多的自主性,如反复用“我”“不”等词表达自己的要求。但是父母或养育者往往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按照社会规范来要求他们。因此,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称为: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如果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那就会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产生信心;如果父母或养育者管教过严或采用粗暴的方式,就会抑制孩子的自主性,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羞怯、胆小或疑虑的性格。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 主动对内疚(3—6岁)
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自己、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检验各种限制以确定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如果父母或养育者能耐心地解答儿童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么儿童就会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反之,如果父母或养育者嘲笑、打击儿童的好奇心,或对他们的疑问不给予正面的回答,他们就容易产生内疚感、无价值感。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三、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的观点:儿童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另一个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成人设计或创造的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内容要求过高,超过了最近发展区,不仅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还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如果内容要求过低,远远低于最近发展区,那对儿童发展就没有促进作用。所以,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紧紧抓住儿童学习的最佳限度,这样,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儿童最大可能的发展。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三、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
另外,维果茨基也强调学习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他不仅提出了学习的最低期限,即必须达到某种成熟程度才能学习某些内容,而且还强调了学习的最晚期限,即超过了最晚期限,儿童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两个期限之间的时间范围,被认为是学习的最佳年龄期。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施以必要的教育,可以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首先开始了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我们把他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巴甫洛夫关于狗的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在实验中,狗见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研究者在每次给狗喂食物前,先打铃。经过食物和铃声的多次结合之后,只打铃,但不出现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样,原本无意义的刺激(铃声)变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即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
又称刺激(S)—反应(R)理论, 代表理论有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Burrhus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无关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越牢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一种条件反射建立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因此,在人类身上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还发现,当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后,如果只给铃声,不出现食物,多次以后,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最终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即出现了条件反射的消退。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抑制。实际上,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物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人们一致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行为,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观点解释是很恰当的。例如,训练幼儿对信号和语言的反应等。但这一理论在解释人的复杂学习行为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认为,通过动物自己的某些活动或操作而得到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为了研究动物的操作性行为,他专门设计了实验装置,即斯金纳箱。在实验中,当研究者将禁食24小时的白鼠放入斯金纳箱,白鼠在几次偶然按压箱内的杠杆而获得食物后,很快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R=f(S、A)的公式,他认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还存在着某些条件(A),这些条件纯粹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而非内在的。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在其对行为进行直接而客观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包括:①操作及其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斯金纳认为,不仅动物可以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所形成的诸多生活技能,如走路、写字,甚至是人格、社会文化的延续等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结果。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退。当一个已经形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再被强化后,反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并逐渐趋于消失。反应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与习得该反应时所受到的强化数量和强化方式有关。一般而言,强化的次数越多,消退的时间也就越长;在次数相同的前提下,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更能延长消退的过程。③操作性条件反射可分化,即通过选择性地强化动物条件反射的某个特征,动物可以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射。例如训练动物只对某种强度的声音作出反应。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2.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④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斯金纳的理论中,他非常重视强化的作用。他曾经将强化物分为正强化物(提供某些刺激物,如食物等)和负强化物(消除某些刺激物,如噪音等)。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其作用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的频率。另外,斯金纳还提出了强化作用的模式,如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时距强化、变异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和变异比率强化等。每种模式对行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往往不是一种模式的作用结果,而是多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理论,其创始人是班杜拉。他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可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两种形式。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反应行为而获得类似行为的过程;亲历学习是个体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并从反应结果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其中观察者将示范原型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转化成符号表征,这些符号表征成为了观察者今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内部指导。班杜拉将这一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贯注于示范原型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从大量的事件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并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将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示范原型的信息转换为符号表征并储存在记忆中以备后用的过程;生成过程是观察者将符号表征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即再现示范原型的过程;动机过程是观察者实现上述三个过程时所需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若不能重复一个示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没有关注相关行为,或记忆中没有存储相关行为的表征,或没有能力去再现,或对再现相关行为没有足够的动力。例如,在训练特殊儿童掌握某些技能时,如果儿童无法模仿或重复,可以从这四个子过程入手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另外,社会学习理论也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班杜拉把示范分成如下几类: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这也对早期干预具有启示作用,干预人员(如康复师、父母等)在训练特殊儿童掌握某些技能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示范样例。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与观察学习相比,亲历学习是指个体从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从亲身经历的成功或教训中获得的学习。班杜拉认为亲历学习也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察学习的特例,即将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转换为对自身行为结构和环境信息的观察。在亲历学习中,班杜拉非常重视反应结果的作用,认为反应结果对个体具有信息价值,个体从反应结果中可以得到有关行为的认识,反过来这个认识又会指导后继行为的反应,因此,亲历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双向作用过程。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是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学习现象。班杜拉对这两种社会学习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这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例如,他强调模仿学习以及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些内容在早期干预中就能得以体现。很多干预都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来让特殊儿童对相应行为进行模仿学习的。另外,社会学习理论也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虽然特殊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自我调节的能力要差一些,但是他们也有自主性,在很多的干预案例中,教师会发挥特殊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干预效果的提高。这些方法和理念都离不开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持。
第四节 相互作用理论
一、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早期,一些研究者持有极端的观点,要么是遗传决定论,如高尔顿(Francis Galton),要么是环境决定论,如华生(John Watson)。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后天环境的影响。例如,对于智力障碍,最初认为“由于生命早期产生的大脑器质性损伤所致,后来发现不良的生活环境也是致残原因之一。对于儿童的发展,更多的人认为是儿童的先天能力与后天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于是就形成了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遗传因素是儿童发展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四节 相互作用理论
一、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都指出了早期环境所提供的刺激经验,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期外界刺激的获得可以防止致残器官及相关器官进一步恶化。例如,美国罗得岛州对全部新生儿进行耳声发射的听力筛查,若发现耳聋新生儿,即在其出生1个月左右时验配助听器,在牙牙学语期开始语言训练,便可以使大多数耳聋新生儿做到聋而不哑。但如果在7岁之后才配助听器,甚至不配助听器,由于在关键期缺少听觉刺激和训练,就会导致语言能力的落后。
第四节 相互作用理论
二、 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创立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不仅仅受到与其直接联系的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幼儿园,而且还会受到一些间接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如媒体、社会、文化等。这些生态环境被包括在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中,这些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的同心圆。儿童生活在这些系统之中,并受其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些系统。
第四节 相互作用理论
二、 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列同心圆由内至外包括:
①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主要指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是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
②中间系统(Mesosystem):是指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环境(如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这种关系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③外层系统(Exosystem):是指对儿童的发展只有间接而无直接的影响的因素,比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家庭生活阶层、各种视听媒体等。它们通过渗透在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而对儿童产生影响。
第四节 相互作用理论
二、 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列同心圆由内至外包括:
④宏观系统(Macrosystem):主要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来自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价值观念、信仰和信念、历史及其变化、政治和经济、社会机构等。例如,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
⑤历时系统(Chronosystem):是指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在这一时代中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