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与旅游文化 课件(共34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文化与旅游文化 课件(共34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旅 游 文 化
第一章 文化与旅游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及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2.旅游文化的结构;
3.旅游文化的功能;
4.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5.旅游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意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能够分析旅游文化的结构。
1.何谓文化?
2.何谓知识?
文化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知识
1.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指学术、文化或学问。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切莫有知识没文化
在很多人心中,知识等于文化已成为一种固定思维。然而,往深处想,知识与文化其实真不是一回事。现实生活中高学历的人做出低素质的事情,已不是新鲜事了。当然,也有知识不多文化充裕的高尚者,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却很高尚。厘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是经验的固化,是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
态的部分。按照现行社会上对“文化”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和遵守的思维形式、办事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哲学。
文化和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对社会利益的规范和调整;知识较为实用和利益,知识需要文化把舵;文化是抽象的,知识是具体的。文化还具有认识世界、传递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生活中,一些有知识甚至层次很高的文化人,却做出一些不近人情不合常理的事情。受传统观念影响,知识分子是文化人,将知识等同于文化,以至于在填写个人简历等表格时,必填的一栏是文化程度,其实改为知识水平更为确切。还有一种表现是,重知识轻文化。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懂得与人相处,与父母亲关系僵化,也有的成了书呆子,更有的为一己私利钻法律空子,成了罪犯。更要看到的是,快餐文化滋长了浮躁心态。太多西方文化,太少东方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生活方式突出一个“快”字,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壶酒、几碟菜,海阔天空地聊天、神游、发呆。人们追求速度,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解决有知识没文化的问题,首先要分清不是知识的普及提高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恰恰是知识对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问题是当下文化与知识不匹配,文化缺乏自信和自觉,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农村里那些不识字的朴实善良的老太太、老大爷,他们骨子里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其次,要规范道德标准,提倡做崇高的人。有些宣传凸显做官要严守底线,做人不犯法的起码标准,使社会生活中的不少人失去了崇高的价值取向。提高全社会的做人标准,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如果做人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一些没文化的现象将不会有市场,反文化的现象将难以生存。
再次,是要摆正心态充实和发展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一定程度反映了文化。摆正心态必须克服浮躁,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的,必须予以纠正。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实知识和提升文化的大门。儒家文化中的恭、宽、信、敏、慧分别从做人的修养、做事的方法、做官的态度三个方面给人以启迪。有学者说,古人教育孩子从“仁”这个字开始,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奥数、考级、弹钢琴,“仁”被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就此缺失。由于“仁”的缺失,诚信会成为问题。诚信是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也是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知识没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正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社会各方面要营造氛围让那些反文化或是文化不够的现象失去市场,加大提升扩大人文素养的培训教育,采取严格的措施,加大法律整治的力度,使文化环境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缺乏文化的人,要自省自身的问题,通过充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深信,知识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同样会给文化发展提供人文的和谐环境。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民族,会令世界为之赞叹。
导入案例
科学定位突出整体形象 定南县旅游文化实现转型升级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红墙黛瓦、小桥流水……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赣粤高速定南出口的“香港母亲河”主题公园,看到昔日破旧的小村落经过一番改造后,成为魅力四射的新村落,如今已是该县“赣粤门户,生态家园”旅游文化形象定位的城市新“名片”。据了解,这张“名片”也是该县去年以来大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借外力、引外资的“借梯上楼”模式发展文化娱乐和休闲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
针对旅游发展层次不高、特色不显、产品单一等结构性矛盾,2009年以来,定南县坚持从规划入手,对全县旅游文化产业进行了科学定位,突出定南“赣粤门户,生态家园”的整体形象。在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下,该县确定了“借梯上楼”的开发思路,推动旅游文化上档升级。目前,该县已建立全省首个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以园区化、集群化的手段,整合旅游产业的项目、品牌、资金等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游、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体验游、客家民俗游、健身养生游等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带动了该县文化旅游市场的“蹿红”。2010年1月至7月,定南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6万人次,以旅游文化为主打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
思考:请分析目前我国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能否仿造上例来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
第一节 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词源
(一)中文词源
1,文化的词源
中文词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早已有之的词汇,但它在我国文献中开始是分开出现的。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相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引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化”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ben)卦·彖(tuan)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在一词。如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显然,这里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应,是动词,具有“文治教化”之意。
西文词源
现代“文化”一词为舶来品,由日语转译而来。拉丁文cultura,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思。与拉丁文同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用culture来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活动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
从这层意义上分析,culture的内涵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加切近。“文明”是指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兼有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原因就在这里。
二、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一)文化的定义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认为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换言之,文化也就是“人化自然”,即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智慧、创造性、感情注入自然,使自然成为被人所理解、沟通和利用的对象。
狭义的文化则称为“小文化”,主要是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层面。
三、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结构层次的划分
关于文化结构,有不同的划分:
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三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四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风俗习惯)、精神文化或称心态文化或称思想与价值。
(二)各层次文化释义
1.物质文化,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3.行为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精神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姻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四、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
综合各派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具有的一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
2.空间性和时间性
3.自由性和约束性
4.封闭性和开放性
5.对象性和载体性
6.继承性和创新性
7.多样性和共同性
(二)文化的功能
1.提供生活环境,满足多种基本需要
2.记录、储存、传播功能
3.认知、助知功能
4.教化、培育功能
5.凝聚和社会整合功能
6.维护和调节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
(二)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四)文化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法宝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文化属性可以从旅游的三大要素上进行分析。
(一)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三)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旅游活动从其本质上看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主体是文化的消费者,旅游客体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介体则是旅游文化的经营与管理者。
三、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体现和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
四、旅游文化的特性
(一)时代性
(二)地域性
(三)民族性
(四)创造性
(五)综合性
五、旅游文化的构成
(一)按照文化三分法的结构模式划分
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层。
旅游物质文化,指旅游者视觉可辨识的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作为旅游客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旅游商品、旅游服务设施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它具体包括旅游法规、旅游企业的管理制度、旅游服务人员的行为规范等。
旅游观念文化,指引导、影响人们旅游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地在旅游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二)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划分
根据旅游文化的两个主体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两部分。
旅游经营文化可按照经营活动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分为旅游产品经营(或开发)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三个层次。
(三)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要素划分
根据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三部分。
旅游客体文化,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旅游景观文化。其中包括人文化的自然景观、旅游历史文化、建筑旅游文化、园林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文学艺术等。
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文化素质、职业、心理、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消费的文化表现等。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研究与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及其他旅游中介文化。
六、 旅游文化的功能
1.人化自然
2.丰富和发展文化
3.推动社会发展与变迁
4.塑造旅游形象
5.陶冶人格
七、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概念。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与诸如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等相并列,是文化的一种类型。而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与诸如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同属于旅游的一种类型。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在内涵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方面,文化旅游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容,进而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文化的发展又能为文化旅游提供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在外延上,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旅游文化的一个研究内容,而旅游文化的内容要比文化旅游丰富得多。
第三节 旅游文化学习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旅游文化的学习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的学习,即学习旅游主体由于思想主张、宗教信仰、文化素养、个性特点(心理、性格、爱好等)、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需求。同时,了解旅游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旅游文化的碰撞、互动与融合等。
二是对旅游客体文化的学习,如从旅游的角度研究自然景观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还包括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
三是对旅游介体文化的学习,即学习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以及旅游的政策法规等。
二、旅游文化的学习意义
(一)学习旅游文化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学习旅游文化有助于了解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制
(三)学习旅游文化能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
(四)学习旅游文化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
(五)学习旅游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三、旅游文化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通过科学搜集、查阅、整理和分析,对有关书籍、报刊、杂志、电子资料等进行旅游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
(二)分析比较法
将不同的旅游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进而认识或揭示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三)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在搜集和了解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区域,利用各种手段直接、系统地观察、认知、采访和搜集有关旅游文化现象和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编写调查报告的一种研究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有哪些
3.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
5.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有哪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