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其他障碍类型儿童早期干预 课件(共83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章 其他障碍类型儿童早期干预 课件(共83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Small pure and fresh and teaching courseware
其他障碍类型儿童早期干预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概述
1. 概念界定
“恐惧及焦虑障碍”相关的提法有:焦虑症、恐惧症、焦虑障碍、情绪恐惧及焦虑问题、神经症等。
恐惧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适应性恐惧,焦虑指的是非适应性恐惧。适应性恐惧是个体对刺激或情景中的潜在危险性作出准确评估后出现的恐惧,而这个刺激或情景是非常明确的。如狗、遇到蛇、坐飞机等,都是明确的物体、事件或情景。非适应性恐惧是指没有明确对象的担忧,即使没有任何理由说明环境中存在危险,儿童仍然会体验到持续的紧张不安等情绪。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概述
2. 恐惧及焦虑的发展
从婴儿期到童年期再到青少年期,诱发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类型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关注点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焦虑或恐惧的类型是不一样的。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概述
2. 恐惧及焦虑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儿童常见的恐惧是:身体支持的丧失,较大的声音等强烈的感官刺激。
6个月—12个月,儿童常见的恐惧是:害怕陌生人,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分离,即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在童年晚期达到高峰。主要原因是客体永久性及因果图式的发展。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概述
2. 恐惧及焦虑的发展
2岁—4岁,儿童常见的恐惧是:想象中的怪物、超自然的生物、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想象能力有所发展,但是尚未发展出区分现实和虚幻的能力。
5岁—7岁,儿童常见的恐惧是:害怕自然灾害,如大火、雷电、洪水等,还有怕受伤,也会怕特定动物。有的儿童会出现动物恐惧症、血液恐惧症等。这些恐惧可能会一直延续到童年晚期等。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概述
3. 成因分析
遗传学说认为遗传因素与除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外的所有焦虑障碍都有关系;伽马氨基丁酸(GABA)假说认为恐惧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产生都是由分泌伽马氨基丁酸的神经元功能紊乱造成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假说认为惊恐发作是由自主神经系统,特别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1. 诊断标准
(1) 参考《美国精神疾病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诊断标准摘录如下。
第一,分离焦虑障碍。
A.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①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② 持续性地、过度地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的伤害。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1. 诊断标准
(1) 参考《美国精神疾病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诊断标准摘录如下。
第一,分离焦虑障碍。
A.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③ 持续性地、过度地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例如,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④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1. 诊断标准
第一,分离焦虑障碍。
A.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⑤ 持续性地、过度地害怕或不愿独处,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⑥ 持续性地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不愿在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⑦ 反复做与离别有关的噩梦。
⑧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地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1. 诊断标准
第一,分离焦虑障碍。
B.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
C. 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离家;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广场恐惧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患病。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1. 诊断标准
第二,选择性缄默症。
A. 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的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地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B.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C. 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1个月)。
D. 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
E.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对与儿童关系密切的几种恐惧及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摘录介绍如下。
第一,儿童分离焦虑症。
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
① 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
② 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
③ 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
④ 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
⑤ 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⑥ 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
⑦ 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
⑧ 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的躯体疾病。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症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第二,儿童恐惧症(儿童恐怖症)。
儿童恐惧症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
【症状标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等所致。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第三,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症状标准】
① 以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2项:
(a) 易激惹,常发脾气,好哭闹。
(b) 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脑子里一片空白。
(c) 担心学业失败或交友受到拒绝。
(d) 感到易疲倦、精疲力竭。
(e) 肌肉紧张感。
(f) 食欲不振、恶心或其他躯体不适。
(g) 睡眠紊乱。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第三,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② 焦虑与担心出现在两种以上的场合、活动或环境中。
③ 明知焦虑不好,但无法自控。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于18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药物、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精神疾病或发育障碍所致。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评估工具
① 儿童广泛性焦虑。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简称SCARED)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巴瑞马赫尔(Boris Birmaher)于1997年编制的。
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父母报告)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斯班斯(Susan Spence)等人于 2001年编制的专门用于测查学前儿童一般焦虑症状的评估工具,它平行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对焦虑障碍的分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评估
2. 评估工具
② 分离焦虑:拒绝上学评估量表。
③ 特殊恐惧:恐惧调查量表(修订版)。
④ 与创伤后应激相关的焦虑: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Saigh, 1989);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访谈表(Pynoss & Eth, 1986)。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1. 药物治疗法
对恐惧及焦虑障碍使用药物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针对恐惧及焦虑障碍的药物有如下几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左洛复、赛乐特;倍他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心得安;苯二氮类:氯硝基安定、佳静安定、三唑仑等。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2. 心理教育法
向儿童解释焦虑有三个不同的成分:害怕时的想法,害怕时的身体感觉,以及害怕逃避情境的行为模式。在尝试低年龄儿童的心理教育法时,干预人员要不断尝试让儿童了解或知晓每个人都会对一些特定的事情或事物感到害怕。但是,在面对这些害怕情境的时候,人们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以降低自己心理的紧张或害怕水平。当儿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时候,其相应的焦虑或恐惧方面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或改善。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3. 系统脱敏法
指儿童逐步接触不同等级刺激的情境,训练儿童使用放松技能来应对每一个情境,在应对过程中,达到降低自己焦虑的目的。主要原理是交互抑制的理论,即个体的紧张和放松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两种感觉是对立的,当个体感到放松的时候,紧张或者恐惧感就会被抑制。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3. 系统脱敏法
主要步骤:
① 放松练习。
② 制定恐惧等级表。
对焦虑刺激所带给自己的恐惧情绪进行打分。比如单纯恐惧症(害怕狗)的儿童的恐惧等级表就可以这样制定,一般是十级,比如:
第一级看到“狗”的字眼;
第二级听到别人讨论“狗”;
第三级看到狗的照片;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3. 系统脱敏法
第四级看到狗的录像;
第五级听到狗的叫声;
第六级接触到玩具狗;
……
第十级跟狗在一起。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3. 系统脱敏法
③ 逐步脱敏:儿童在放松的情况下,从恐惧等级最轻的一项开始想象,如果感到焦虑就示意干预人员,并停止想象,进行放松。在完全放松后,再重新想象。每次想象的时间逐渐增加,直到儿童两次想象这个情境不再感到焦虑并持续10秒钟后,再进入下一个等级。在每一个等级的情境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儿童可以舒服地、没有焦虑地想象所有的等级情境。在完成想象脱敏之后,可以逐渐进入与想象情境相应的现实情境中。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4.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有很多种,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应用比较广泛。
对家长而言:每天抽出20分钟,与孩子一起做这些放松练习;尽量把练习安排在与孩子关系融洽的时候,这样孩子会盼望做练习;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做练习。
开始前,移开所有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关掉灯、电视机、电脑等),并要求儿童将紧的衣服放宽松(如腰带、领带和鞋子)。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4. 放松训练法
坐着或者半躺着。
调整呼吸(吸气的时候从1默数到6,吐气的时候从1默数到9,中间停顿1秒钟)。
每次练习后,表扬孩子“棒极了”或者“你做得非常好”,或者给予其他形式的表扬。
整个练习中可以用平和、放松的、安静的声音说话。
第一节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三、 恐惧及焦虑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方法
5. 饮食治疗法及其他
有一些食物中含有类似治疗恐惧症药物的成分,所以下列几种食物将有助于儿童恢复,比如:菠菜、香蕉、大蒜、深海鱼、葡萄柚等。
在一些儿童治疗案例中,还有必要建议儿童的父母也接受心理问题和婚姻问题的治疗,因为有些父母的行为一方面维持着儿童的焦虑,另一方面可能也借此逃避自己的问题。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1. 概念界定
肢体残疾和病弱,属于常见的生理疾患。二者都对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困扰。有研究者认为“肢体残疾”可以分为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两种,而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活动能力是否受到限制以及受限的程度严重与否。一般认为,肢体残疾儿童不但受限,甚至可能丧失活动能力;而病弱儿童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但其能力不足以使其能与普通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1. 概念界定
(1) 肢体残疾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对肢体残疾的界定为: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肢体残疾包括以下几种:
① 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
② 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③ 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1. 概念界定
(2) 病弱
病弱儿童,又称虚弱儿童,特殊教育的对象之一。患有疾病或体质差的儿童,包括患各种慢性病/急性病初愈、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癫痫等儿童。轻者可在普通学校学习,重者须在专门的学校就读或通过其他形式接受教育。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1. 概念界定
(2) 病弱
病弱儿童常见的特征有:
① 长期多病而经常缺席。
② 异常肥胖、瘦弱或发育不良。
③ 身体虚弱无力,容易晕倒。
④ 轻微运动就心跳加速、呼吸困难、面色发紫。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1. 概念界定
(2) 病弱
病弱儿童所患疾病常包括:心脏病、肺脏病、哮喘、肾脏病、肝病、癫痫、血液病、脑性麻痹、恶性肿瘤等。此外,美国的肢体障碍和健康问题儿童,是指患有各种非感官性障碍的儿童,这类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并导致围绕着运动能力、体力及自我观的特殊教育问题。这些儿童包括先天畸形,或患有癫痫、肌营养不良、哮喘、风湿热、糖尿病等疾病的儿童。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2. 流行率
(1) 肢体残疾的流行率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肢体残疾2412万人,其中,0—6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43.4万名,每年新增6.2万名。肢体残疾儿童中约有13%需要进行矫治手术。肢体残疾人,特别是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的康复状况亟待改善。
(2) 病弱的流行率
由于我国对病弱没有明确的法规界定,目前尚没有文献报告病弱的流行率。但我国台湾地区第二次特殊儿童普查中曾报告,身体病弱儿童的流行率为0.08%,占残疾儿童的3.81%。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3. 心理行为特征
(1)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肢体残疾儿童由于存在明显的生理残缺,行动力受到限制。严重的肢体残疾儿童,一方面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需要父母协助饮食和如厕,并因此产生悲观、绝望和自卑的心理状态。而另一方面,由于生理的限制,一些儿童习惯依赖成人的照顾,导致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任性现象,容易与他人产生隔阂。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3. 心理行为特征
(1) 肢体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肢体残疾造成的心理影响,贯穿在儿童发展的全过程中。先天致残的儿童可能在婴儿时期更难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伴随着儿童感知觉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受限,肢体残疾儿童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低龄时表现为抑郁或攻击行为,年纪稍长时则可能出现自卑和压抑,在青春期更有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行为。肢体残疾儿童成年之后,如果适应不良,可能表现为对自己以及社会的不满,生活在自怨自艾中,丧失积极主动的心态。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3. 心理行为特征
(2) 病弱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大部分病弱儿童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和一定的活动能力。但长期的慢性疾病会影响其生活和学习,这对儿童人格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孤僻、退缩,并且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一、 肢体残疾和病弱概述
4. 成因分析
(1) 肢体残疾的主要成因
调查发现,在儿童肢体残疾中,先天的、生物学的因素在儿童肢体残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88.89%儿童的肢体残疾是由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引起的.其中脑瘫是最主要原因。
(2) 病弱的主要成因
导致病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研究显示,病弱儿童的主要病因是慢性病、癫痫及严重营养不良等。慢性病包括哮喘、心脏病、肾炎等;严重营养不良包括贫血、进行性肌肉营养障碍、筋骨脆弱等。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1. 预防性干预
针对儿童的肢体残疾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主要有:①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优生优育教育,加强孕产期保健,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同时,应将脑瘫列入新生儿筛查保健的常规项目中,形成一个监测网络,早识别、早康复,减少或减轻儿童肢体残疾的发生。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1. 预防性干预
针对儿童的肢体残疾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主要有:②制定和颁布、推广有关保护儿童安全的规范化条例,强调卫生部门应参与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进行调查、安全教育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另外,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宣传教育,预防交通事故、溺水、跌落等意外伤害的发生,以减少儿童由于伤害导致的肢体残疾发生。③加强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监测以及强化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2. 医疗干预
医疗干预对于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常见的一种干预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指对肢体残疾儿童常见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的、术后效果明显的四肢畸形,如马蹄足畸形、脑瘫肢体畸形、膝关节屈曲、臀肌挛缩、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实施矫治手术。
此外,医疗干预还涉及多个方面。例如,采用伊利扎诺夫器能够有效地改变下肢的畸形和脊柱的弯曲。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的发展,还将给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带来更多的干预途径。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3. 康复干预与功能代偿训练
一方面,康复干预是克服肢体残疾自身生理障碍的需要;另一方面,康复干预与医疗干预有着密切的关联。儿童在接受了相应的手术医疗干预后,绝大多数都需要辅以肢体方面的康复训练。目前,我国常用的模式是依托残疾人康复机构、卫生医疗机构,为有训练需求的脊柱脊髓疾患及损伤、骨关节病、四肢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运动功能、姿势矫正、日常生活活动、语言交往的训练等。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3. 康复干预与功能代偿训练
在康复干预中,有一类干预旨在帮助肢体残疾儿童练习和获得补偿性的身体功能,例如许多肢体残疾儿童学会了用嘴或脚写字,这种干预策略也称为功能代偿训练与功能重建。
肢体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应注重矫治手术、假肢和矫形器装配、功能训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系统服务。
第二节 肢体残疾与病弱儿童早期干预
二、 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
4. 心理干预
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肢体残障或由病症带来的病弱特征时,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适应阶段。肢体残疾儿童面对“差异”更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和认识,表现出自卑、缺乏信心和过分依赖等心理特征。而病弱儿童在长期的体质虚弱和疾病困扰后,往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因此,需要对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实施及时的心理干预。
对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的心理干预,需要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现状、所处的教育安置环境。此外,鼓励家庭成员对儿童的关注和教育参与,也是针对此类儿童心理干预的重要议题。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言语和语言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区别的概念。目前关于言语语言障碍有许多提法,如言语障碍(言语残疾)与语言障碍(语言残疾)同义。也有学者认为言语与语言异常(言语与语言缺陷)包括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不同学者研究中对于言语障碍的界定各不相同,各有所指。因此,有必要厘清言语与语言障碍的概念。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1) 定义
① 语言障碍
广义上讲,语言障碍主要指在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时有损伤。这些损伤使儿童的语言能力与环境或对应年龄的期望相比,有显著缺陷。该障碍可能涉及语言形式(音位、词法和句法)、内容(语义)以及使用(语用)等方面。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1) 定义
① 语言障碍
狭义上讲,语言障碍主要指在其他各方面发展正常的前提下,语言发展迟缓或出现缺陷的单纯性语言障碍,其语言学习困难并非源自智能缺陷、感官缺陷、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或明显的神经损伤。按障碍成因分类,可分为智力落后儿童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儿童语言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单纯性语言障碍、失语症等;按照临床表现分类,可分为口语理解障碍(接受性语言障碍)、口语表达障碍(表达性语言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1) 定义
② 言语障碍
又称说话障碍(Speech Disorder)、言语缺陷(Speech Defect),是指个体的言语过分异常,引起他人的注意、厌烦或不易被他人理解,不但妨碍了个体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会造成个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个体口语的产生与运用出现异常,包括声音的发出、语音的形成以及语流节律等。可分为构音(或发音)障碍、声音(或发声、嗓音)障碍和语流(流畅性)障碍。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1) 定义
③ 言语残疾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认为: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下不定残)。
简而言之,上述三个定义是有区别的。本文中的言语语言障碍概念采用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言语残疾的定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2) 分类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言语残疾分为七类。
① 失语:是指由于大脑言语区域以及相关部位损伤所导致的获得性言语功能丧失或受损。
② 运动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导致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会说话、说话费力、发声和发音不清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2) 分类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言语残疾分为七类。
③ 器官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是指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以及舌或颌面部术后。主要表现为不能说话、鼻音过重、发音不清等。
④ 发声障碍(嗓音障碍):是指由于呼吸及喉存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失声、发声困难、声音嘶哑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1. 概念界定
(2) 分类
⑤ 儿童言语发育迟滞: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不会说话、说话晚、发音不清等。
⑥ 听觉障碍所致的语言障碍:是指由于听觉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不会说话或者发音不清。
⑦ 口吃:是指言语的流畅性障碍。常表现为在说话的过程中拖长音、重复、语塞并伴有面部及其他行为变化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2. 流行率
言语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各种发展障碍中一种主要的类型,发生率达3.5%—7%。国外2岁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7%,6岁为3%— 6%;美国0—5岁障碍婴幼儿中,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大约占20.8%,是各类特殊儿童中出现率最高的。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4年我国共有0—14岁儿童22558万人,按最低3%的言语语言障碍发生率估算,我国学前及学龄段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约有677万人,其中0—4岁儿童约234万人,5—9岁儿童约230万人,10—14岁儿童约213万人。由于言语语言障碍的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其障碍出现率有一定的差异。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1) 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Articulation Disorders)
也称发音障碍,指在发音过程中因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的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现象,影响了言语的可懂度,以致交流难以正常进行。儿童的发音障碍主要表现为: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1) 构音障碍
① 替代。指言语过程中用另一个音去替代原来的音。如,将“兔子跑了”说成“肚子饱了”,就是用不送气的“d”,替代了送气音“t”,用不送气音“b”,替代了送气音“p”。
② 歪曲。指言语过程中用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替代原来的音。如将“轮船”发成“lenchuan”。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1) 构音障碍
③ 省略。指言语过程中丢失某个或某几个音段,造成音节的不完整。最常见的是把作韵头的元音漏掉,有的把作声母的辅音漏掉,有的把韵尾漏掉。
④ 添加。与省略相反,是在言语过程中增添了原音节中没有的音段。如将“馋”发成“chuan”。
另外,不少儿童还经常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构音问题,即复合型构音障碍,如既有替代,也有省略或添加,或者双重替代,即声母与韵母同时替代。再者,他们也常常会表现出声调上的错误,其中第三声的获得最难。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2) 嗓音障碍
嗓音障碍(Voice Disorder)又称发音障碍,指个体声音在音高、音质共鸣和音强等基本特性方面的各种异常表现。
① 音调异常。即声音的高低异常,主要由发音体的震动频率异常造成。其障碍表现为:声音过高过低、音高平直(声音没有起伏变化)、音高特变、假声和双音(发声时同时发出两个声音,少见)。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2) 嗓音障碍
② 音质异常。即声音的个性、特色异常。主要表现为:共鸣异常,鼻音过重或过轻。黏膜下腭裂、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声门关闭可造成鼻音过重,而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可造成鼻音过轻,儿童腺样增殖体肥大可出现慢性的无鼻音的发声。音质异常可出现气息声、沙哑声和嘶哑声,最常见的是声音嘶哑。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2) 嗓音障碍
③ 响度异常。即声音大小强弱的异常,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用力的大小。其障碍主要体现为:喉全切失音,是由于喉部被全部切除而完全丧失用声带发声的能力;癔病性失音,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而导致突然发不出声音;声音过弱或声音过强。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3) 语流障碍
语流障碍(Fluency Disorder)即儿童言语流利性问题,表现为说话中有停顿、重复、延长和阻塞现象。该类障碍常始于2—4岁的儿童。主要表现如下:
① 重复:小儿在言语和语言发展过程中,重复可被看作是正常现象。但是当重复过于频繁,每1000个词语中超过50次重复,则需要干预。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3) 语流障碍
② 延长:在说某词语时拖长某一声音。
③ 联带运动:当小儿说话不流利时,伴随一些动作,如面部扭曲、张大嘴、伸舌、瞪眼、下颌抽搐等。
儿童言语流利性问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或消失,少数可持续至成年,发展为口吃。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4) 语言发展迟滞
语言发展迟滞(Language Detardation)也称语言发展异常,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慢,发展水平等低于普通儿童,主要表现为不会说话、说话晚以及发音不清等。
这里是指单纯性语言发展异常,是一种特殊性语言障碍(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即在正常语言学习环境下,没有听力丧失、智力迟钝、明显神经或精神损伤等情况,但其语言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也有研究者从语言产生(编码过程)和接受(解码过程)来分析其特征: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4) 语言发展迟滞
① 表达性语言障碍。无生理上的障碍,并有正常的语言理解力,但学习说话困难,因而无法有效表达。
② 接受性语言障碍。接受信息能力受损,因而无法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意思。
③ 混合性语言障碍。接受和表达均出现障碍,因而在理解和表达上具有双重困难。如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其意义,不能运用语音来表达个人意愿。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5) 失语症
失语症(Aphasia)是正常获得语言能力后,因大脑言语区域及相关部位损伤所导致的获得性言语功能丧失,影响了个体的听、说、写和手势表达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 儿童运动性失语症。其基本问题是发音技能的丧失,表现为虽然儿童的言语器官正常,且可自由运动,但不会使用。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3. 障碍特征
(5) 失语症
② 儿童感觉性失语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狭义感觉性失语症,表现为儿童虽能听到和倾听声音组合,但言语理解极差,复述性和自发性口语常有错语症状,常伴有多语症现象,较为少见;言语声音失知症,表现为儿童的语音听觉严重受损,独立地丰富和恢复言语的能力极差,喜爱使用表情手势语;声音定向障碍,表现为对声音刺激不注意,听到和倾听声音组合的能力基本丧失,不理解言语;混合性失语症,表现为言语声音失知和声音定向障碍的混合。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4. 成因分析
(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言语语言障碍的主要影响因子。与言语运动系统有关的任何器官或组织(主要包括声音的发生系统和声音的中枢系统)的生理损伤所造成的器质性损伤都会导致语言障碍。
(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和谐,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可能会导致失语现象;父母对儿童要求过高,易造成儿童口吃或完全不说话;不当的声带滥用、紧张的家庭关系也是导致儿童语言问题的诱因之一。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4. 成因分析
(3)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为儿童言语与语言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及条件。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言语和语言刺激,或是刺激不足和刺激不当,都会造成言语与语言发展障碍。如儿童过度模仿别人的口吃,或在语言关键期时缺少语言刺激,可致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频繁更换生活环境,面对不同语言环境的适应不良,会造成语言学习紊乱等。还有开始学说话的儿童,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或长期患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也会妨碍其语言的正常发展。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一、 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4. 成因分析
(4)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约20%的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一级亲属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关于双生子的研究,为之提供了证据。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柏林(Bruce Tomblin)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言语语言障碍的同病率高达80%,异卵双生子言语语言障碍的同病率为38%。
除上述因素外,大脑损伤、听觉功能障碍等因素,也会导致儿童言语语言障碍。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1. 言语障碍训练
言语障碍的治疗应该始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训练。构音障碍又称运动性构音障碍,指与发声语言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腔、下颌、舌、口唇等的功能障碍。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1) 呼吸功能训练
正确控制呼吸之间的气流量是发音的基础,而且控制呼吸又可减轻咽喉肌的紧张性,利于发声。正确的发声和构音,必须靠呼吸作为动力,当形成一定的气流压力时,才可以发声,所以做语言训练前必须先进行呼吸训练,而不能只单独进行语言训练,必须与理学疗法师等共同进行综合训练治疗。儿童全身机能得到改善后,呼吸机能也会相应得到改善。抗重力肌的发育对呼吸机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口唇与下颌的运动训练
儿童下颌运动障碍,即口唇难以正常地开闭,因而也就无法构音,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刺激下颌及口唇周围的肌群,使之收缩而达到口唇闭合的目的。对智力较好的言语语言障碍儿童,可以用语言指示做张口、闭口、噘嘴、露齿、咧嘴、圆唇、鼓腮、吮颊、微笑的动作,反复进行,直到熟练为止。具体做法有:压舌板刺激、冰块刺激法、毛刷法、拍打下颌法。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口唇与下颌的运动训练
用吸管回吸、用奶嘴吸吮的动作,或在口中放上食物让儿童保持的动作,都可促进口唇的闭合动作。低龄幼儿可利用吹气泡、吹羽毛等游戏活动,稍大幼儿可采用照着镜子吹泡泡糖的活动,锻炼其口唇闭合能力,效果明显。
双唇的训练对发声意义重大,要持之以恒。口唇与下颌的协调运动,为发音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3) 舌的运动训练
主要包括舌运动训练和改善口腔感觉两部分内容。舌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舌的前伸和后缩,舌上举抵住上腭,向后卷舌,以及舌的两侧性运动。利用咀嚼运动、吸吮动作,使舌与口唇动作协调,增加舌的搅拌动作;训练舌向前伸阶段,让儿童张开口,把食品或其他儿童感兴趣的物品放在其口唇前方,使其出现伸舌抵住物的动作,并逐渐做到自行控制;训练舌向前、后、左、右运动阶段,可用蜂蜜涂在口周,鼓励其做出伸舌舔糖的动作。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3) 舌的运动训练
此外,也可以用压舌板做被动抵抗训练,锻炼舌的灵活运动。改善口腔感觉训练,可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硬度的物体放在儿童口腔内进行刺激,使之获得感觉的经验。治疗师常用洗净的手指在儿童口腔内进行不同部位的按摩,这对于调动口唇、舌、软腭的动作十分有利,对发育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4) 构音训练
构音障碍个体差异很大,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要按照语言发育的规律,并与视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密切配合,利用儿童已能发出的音,先从容易构音的音开始,例如先发唇音b、 p、 m,然后再进行较难的音训练,如软腭音k、 g等,齿音及舌齿音t、 d、 n等。也可先训练发元音,如a、 u等,然后训练发辅音,如b、 p、 m等,再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如ba、 pa、 ma、 fa 等。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语言障碍训练
多数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其全身的运动功能也落后或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在进行理学疗法、作业疗法训练的同时,如配合进行语言疗法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则会有更大的帮助。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必须根据其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法。训练中要注意双向发展,即先横向扩展,再纵向提高。如学说名词“帽子”“手套”“裤子”等(横向发展),进一步增加词汇“黄帽子”“红手套”“蓝裤子”(纵向提高)。对于年龄较小的运动障碍儿童,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使儿童在游戏中应用自己学过的词汇和语句,促进交流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语言障碍训练
(1) 手势符号训练
手势符号是利用本人的手势作为一定意义的示意符号,可通过手势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对于中、重度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或语言符号未掌握的儿童以及表达困难的儿童,均可将手势语作为表达训练的导入方式,逐步过渡到用幼儿语、口语进行表达。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语言障碍训练
(2) 文字训练
普通儿童的文字学习是在全面掌握了语言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学习。但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言语学习困难时,将文字符号作为语言行为形成的媒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文字符号还可以作为言语的代作手段。文字训练适用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发育均迟缓的儿童,言语理解好而表达困难的儿童,既有以上原因又伴有构音障碍、说话清晰度低下的儿童。文字训练的顺序为:文字形的辨别→文字符号与意义的结合→文字符号与声音的结合→文字符号与意义、声音的构造性对应的结合。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2. 语言障碍训练
(3) 交流训练
交流训练不需要特殊教材,主要是根据儿童的发育水平选用合适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交流训练不仅可在训练室中进行,在家中、社会中也应随时随地进行。应尽可能帮助儿童参与家庭和社会的活动,鼓励儿童和其他小孩一起玩,鼓励儿童和其他小孩一样活动,增进其社会交往的能力。注意不要把表达的手段只限定在语言上,要充分利用手势语、表情等可能利用的随意运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育,为儿童将来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3. 注意事项
首先,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情绪高涨、自由自在,最容易自发地进行语言表达,最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因而也最容易习得新的语言技能,巩固已有的语言技能。可通过抢答游戏、动作演示游戏等方式,将集体游戏和个别游戏相结合,充分调动儿童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3. 注意事项
其次,要最大程度地争取父母的全面配合。儿童首先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言语的,即使进入学校后,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发挥很大的作用。儿童各种语言问题,特别是语言发展迟缓问题,大多由不良的家庭因素所致。所以,任何语言障碍的矫治工作都需要儿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让儿童的家庭成员为其创设尽可能优越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语言活动机会,帮助儿童进行语言矫治。
第三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二、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3. 注意事项
再次,注意训练的度。训练频率越高、时间越长,效果越大,但要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而定。训练时间一般在儿童注意力较集中的上午,最好在睡醒后1小时、饭后30分钟进行;时间以 30—60分钟为宜,每日一次;训练时应注意儿童的反应,每次内容不可过多,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