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 课件(共77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 课件(共77张PPT)- 《旅游文化》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3.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能力目标
1.能够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2.能够养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案例导入
1960年3月,安阳人民修小南海水库,开山取石时发现此天然石洞,洞口朝东,背依大山,前为开阔地,东南距洹河近一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约50米,宽约2--3米,高约2.5--3米。1960年4--5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两次试掘都在洞口附近,内部大规模发掘任务待以后进行。据洞口两次试掘得知,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 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动物种属。
据放射性碳十四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2 .5万年。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从石器看,两者还有遥承渊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定名为“小南海文化”。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思考:谈谈小南海原始人遗址的开发设想?
小南海原始人遗址
第一节 中国文化生态环境
中国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祖先所共同创造的有史以来的、已往一切文化的总称。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养育中国古代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海岸性地理环境;是一种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之以周边的游牧经济;是一种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
(一)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
1,什么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场所的自然系统。
2,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创造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发生影响,是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起作用的。
人类也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3,中国自然环境的状况
1)地理位置优越,幅员广大,地域辽阔。
2)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完备。
3)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4.四周有天然阻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
狄的金文
戎的甲骨文和金文
夏的金文
蛮的金文大篆
夷的金文
4,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里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数千年从未中断的延续性和自我为中心的独特性。
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双重功能:
之一,使得中国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之二,使得中国人逐级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自认占据世界的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2)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纵深腹地,使得中国文化形成了八大古都。
安阳是目前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殷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与安阳互为隶属的邺城立都。因而安阳有“六朝故都”之称。
西安,自西周起,先后有十一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作为都城的时间前后有一千二百多年,故称“千年古都”。
洛阳有“九朝名都”之称,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梁、后唐七个朝代,隋炀帝、武则天也曾迁都在此。
开封,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后期金朝在此建都,故称“开封古城,七朝都会”。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五代南唐,明朝前期,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
杭州:五代的吴越、南宋以它为都城。
北京:春秋时期的燕都——蓟城、南北朝时期的前燕、金朝中都、元代大都、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建都。
郑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黄帝、夏(初年)、商(早中期)、战国郑、战国韩(中后期)。合计五个政权。
3)在中国境内复杂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空间条件。
4)对外文化交往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阻抑。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1,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
人与自然是双向交流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中有不断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2,中国的经济环境
1)发达的农业
2)牧业:河套以西和漠北地区
3)渔猎业:东北地区,赫哲族、鄂伦春族;广西的京族
3,中华大地的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对垒和互补,以及万里长城的历史地位
1)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对垒:秀者必士,朴者必农,剽而悍者必兵
2)万里长城的修筑及其历史地位: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3)长城两边的农民与牧民、农耕与游牧之间,并未因长城而割断或隔绝,他们始终保持着交往,以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进行接触,在接触中彼此交换信息,互相融通,历数千年,形成今天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4,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
1)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
3)生产资料生产和直接生产者人口的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的协调与失调。
4)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5,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给中国文化带
来的文化特征
1)群体趋向的务实精神: 重实际黜玄想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思维方式上的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念
3)中庸之道与注重自然节奏的少走极端的基本处事心态
4)尚农、重农
5)集权主义的大一统与民本主义的民重君轻思想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农业社会的政治思想主体。
6)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耕读传家
(三)中国文化社会制度环境
1,社会制度环境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制度环境,它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社会制度环境作为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现实社会的基本态势,既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狭义文化赖以生长发育的社会组织前提。
2,中国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政治体系。
1)宗法制度
A 宗法制的由来和确立
所谓宗法就是指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以始祖的嫡长子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次子为小宗,由此而分别系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保持等级制度的重要思想支柱。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代,其标志又三: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分封制
C)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如果不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的特权,不严格区分嫡长子与非嫡长子,那么大、小宗的关系便无从确定,全部宗法制也无从谈起。为防止诸子争位,于是规定了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王位继承制度。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意味着继承天下的全部土地、人民和财富。为了处理好与诸弟的关系,嫡长子又分别将若干土地连同土地的居民分封给诸弟,并允许诸弟享有对这一部分土地、居民的统治特权和宗主地位。这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二者合一,就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建母弟以屏藩周”,处理好嫡长子与别子的关系,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权力和天下宗主地位大有裨益。就此而言,“宗法即兄弟之法”的意蕴,在分封制中表现最为充分。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的“宗”是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意为“尊祖庙也”。宗法制度以血缘的嫡庶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尊卑关系,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以维系宗族的团结。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极好形式就是隆重而庄严的宗庙祭祀制度,。按西周宗法制度的规定,祭祖是大宗的特权,小宗则无此权力。大宗的尊贵地位以及重大责任,通过隆重庄严的宗庙祭祀制度鲜明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所谓“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也。”“收族”就是“别亲疏,序昭穆”,组织团结族人。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系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显著作用。
B,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定势
A)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B)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C)家国同构
A)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所谓父系单系世系,是指在血缘集团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严格的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在西周以后的悠悠岁月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行。就政治权力继承而言,不仅绝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女性后裔。在家庭财产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地位,女儿出嫁后连姓氏都得随夫,当然无权继承父系遗产。甚至某些专业特技,在传授方面也有“传媳不传女”的家规。
B)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家族是由一个男性先祖的子孙团聚而成的,它因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的一致,形成稳固的、往往超越朝代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机体生生不息的细胞。
家族制度得以维系,往往依赖于祠堂、家谱、族田(祭田、义田和学田)三要素。
C)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无论家与国,其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系家长制。
2)专制政体
A 专制政体的概念
所谓专制政体是指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中由个别独裁者独揽国家大权、实行专横统治的政治体制。
B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
A)出现早,延续时间长。
B)经济基础深厚稳固
C)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至于极端。
3,中国古代宗法——专制社会政治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特征。
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内圣外王: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架构
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特征
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观念继承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愈益精密化。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宗法结构给中华民族打上深刻的烙印:首先表现为对于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这一社会心理的外化,突出体现在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第二,表现为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而且更体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
第三,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离经叛道”是传统社会最严厉的贬词。
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文化政治型范式的体现:
之一是君主专制政治统摄之下的两千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之二是专制主义的政治论高度发达与早熟。(韩非的《韩非子》讲究法<法术>、术<策略>、势<权势>)
之三是知识阶层“入世”的人生态度、“经世”的社会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的笼络利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笼络利用是指科举考试制度、恫吓镇压是指文字狱)
3)内圣外王: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架构
儒学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学术体系,包括内在的人的主观伦理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论这样两个彼此联系着的组成部分,前者即所谓仁学,或内圣之学,后者即是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方面是浑然一体,他强调修己与安人、安百姓相贯通。孔子之后,孟子发展儒学中的内圣之学,荀子发展儒学之中的外王之学。当然,孟、荀两派也都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并非只是孤立地发展一个方面。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1、原始群
2、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猿人时期
(直立人)
古人时期
(早期智人)
170万年 元谋人 云南元谋
100万年 蓝田人 陕西蓝天
60万年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
30万年 马坝人 广东韶关
前开始 长阳人 湖北长阳
丁村人 山西襄汾
原始群居
杂婚 →血缘群婚





新人
时期
(晚
期智
人)
1.8万年 山顶洞人 北京房山
河姆渡人 浙江余姚
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
半坡氏族 陕西西安
龙山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山东





族外群婚
族外
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
开始
3、我国的原始社会有哪些神话传说?你能对映出历史传说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生活在哪一时期吗?
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
黄帝故里景区
新郑市区轩辕路
二、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
王朝更替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
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历史朝代歌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延
辽宋夏金元,明清民国完
第三节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简述
一、文学
二、学术思想
三、史学
四、图书文献
五、地理学
六、农学
文学
《诗经》 《离骚》 “楚辞” 风骚
汉赋 汉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
唐诗 《全唐诗》5万首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三苏 王安石 曾巩)
宋词 婉约派(柳永 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 辛弃疾)
元曲 散曲和杂剧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
史学
书名 作者 年代 体裁 备注
尚书 孔子 春秋之前 —— 现存最早
春秋 孔子 春秋 编年体 鲁国史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纪传体 通史
汉书 班固 东汉 纪传体 断代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编年体 通史
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 南宋 纪事本末体 ——
图书
书名 朝代 编者 篇幅 备注
永乐大典 明朝 谢缙 11095册 3.7亿字 最早最大的
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 集成 清朝 陈梦雷 蒋廷锡 10000卷 5000册 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 清朝 纪昀 陆锡熊 79337卷 36304册 9.97亿字 我国、世界当时最大的丛书
七、天文历法
(一)天文观测
(二) 历法
(三)四时节气
(四)干支
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天干和地支分别为序数表达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速查干支农历纪月法
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年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 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五)年、月、日、时辰及其记录方法
1.纪年法
2.月
3.日
4.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5.生肖
八、医学
九、数学
朝代 人物 著作或成就 比较 备注
西汉 ——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早500年
东汉 —— 《九章算术》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早1000年
南宋 秦九韶 数术九章
元朝 算盘 手动计算器
中医学
西汉 《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东汉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医药学著作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医疗学基础 医圣
东汉 华佗 “麻沸散” 神医
西晋 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皇甫谧 mì《针灸甲乙经》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唐朝 唐太宗办世界上首座医学校 比欧洲早200年
《唐本草》 第一部国家编订颁布药典 早800年
孙思邈 《千金方》 5300药方 药王
北宋 王惟一 针灸铜人
南宋 宋慈 《洗冤集录》 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中医药物学著作
十、发明创造
造纸术 西汉 东汉 晋朝 蔡伦 蔡侯纸
6世纪传入朝鲜 日本 越南 8世纪传入阿拉伯
印刷术 隋唐雕版印刷 《金刚经》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
8世纪传入朝鲜 日本 12世纪传入埃及后到欧洲
火药 唐初发明 唐末用于军事
13世纪传入阿拉伯
指南针 黄帝 指南车 战国 司南 宋朝 罗盘针
12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入欧洲
十一、对外文化交流
西汉 张骞 出使西域 开通陆路丝绸之路
东汉 班超 经营西域 派甘英出使大秦
东晋 法显 中国第一个到印度取经者、第一 个横渡印度洋
唐朝 玄奘 《大唐西域记》
唐朝 鉴真 6次东渡到日本
明朝 郑和 7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十二、科举文化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选官的制度。始于隋朝,发展完备于唐宋明清,废除于1905年,在中国有深远影响。
明清的科举 院试(县府试 秀才)
乡试(省试 举人 三年一次)
会试(京试 贡士 三年一次)
殿试(廷试 进士)
一、“中国”一词的由来
清朝时代的华夷思想“天下”图。
依照汉代之华夷思想表示天下的概念图。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二、帝王的号
(一)谥号
古代帝王死后,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二)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皇帝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庙号。
(三)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即位后用于纪年的称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四)尊号
尊号是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有时也称作“徽号”。如“太上皇”、“高皇帝”等。
(五)全称
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清朝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是庙号,“纯”为谥号,其余为尊号。
(六)陵号
帝皇陵寝的名号称为陵号,始于西汉。
秦始皇陵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zōng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黄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清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遵化市),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
汉长陵,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吕后)的陵墓。 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清东陵
清东陵: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
三、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一)后、王、天子
(二)皇帝
(三)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四)皇太子、皇太孙
(五)公主、驸马
四、阴阳、五行、八卦
(一)阴阳
阳 日 天 君 男 夫 父 刚 雄 强 上 动 暖 前 脏
阴 月 地 臣 女 妻 子 柔 雌 弱 下 静 寒 后 腑
(二)五行
五行 五色 五方 五脏 五音
土 黄 中 脾 宫
金 白 西 肺 商
木 青 东 肝 角
火 红 南 心 徵
水 黑 北 肾 羽
(三)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五、姓、名、字、号
(一)姓氏
1.姓氏的涵义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2.姓氏来源
(1)以姓为氏。以远古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为姓,如:姬、姜、姒、姚等。
(2)以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3)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复姓较多,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4)以国名、封地为姓。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姓。周朝时的周公名旦,本姓姬,但因封地在周,后其子孙即以周为姓。
(5)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6)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从字义上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7)以谥号为姓。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8)以祖辈的字为姓。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9)以图腾为姓。羊、马、牛、龙、云等姓都可能是一种图腾的标志。
(10)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11)以乡、亭之名为姓。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12)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13)以技艺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14)用祖先族号姓。如秦始皇,姓嬴名政,嬴是他祖先的族号。
(15)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尉迟等。
(二)名、字、号
1.名: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当代国人一般只有名而无字,名与名字的含义相同;古代中国人名与字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2.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加冠礼,取字,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订婚),举行笄礼,取字。字在名的基础上起,它是解释名的,叫“表字”,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也叫“表德”。名和字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另外,还有在家族中依行辈规定的“字辈名”,一般是其第一个字是本行辈所固有的。
3.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呼人之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与客气。
思考题
1.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2.中国农业社会经济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何在?
3.论述中国传统制度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概述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5.概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6.以明清代为例,说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种类,并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看法。
7.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全称、陵号?
8.中国的由来怎样?
9.姓氏的涵义及其来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