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重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③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④由欧洲国家主导。 ⑤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
(4)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新的民
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欧洲人加快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
灾难,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2、物种交换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欧亚→美洲 美洲→世界
植物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动物 马、牛、猪、羊、鸡等 小龙虾、黑豚、负鼠等
微生物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3、疾病传播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
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
(3)影响: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
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一)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
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二)表现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
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
(1)欧美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
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2)罪恶的“三角贸易”
①原因: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②目的:解决美洲劳动力不足问题
③概况: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送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
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
3、太平洋贸易
(1)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
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
(2)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
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
流入中国。
(3)影 响: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一
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三、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时间 国家 殖民方向
16世纪 葡萄牙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16世纪 西班牙 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英国、法国     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特点:
(1)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2)侵略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亚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3、影响
(1)对亚非美:①破坏性: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②建设性: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2)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贸中心的转移。
②价格革命:金银大量流入,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领主没落,资本主义发展。
③社会变革: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世界: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
③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拓展延伸】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美以及对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对欧洲:
(1)经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3)思想:证实地圆学说,冲击神学理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4)对外: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2.对亚非拉美:文明的冲突对亚非拉美传统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
3.对世界: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大变革的时代。
4、对中国:(1)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引进,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文化: 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3)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巩固练习
1.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下列史实能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是( )
①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 ②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③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更多人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的界限,从而使质疑与实验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两大利器。该学者意在说明,地理大发现( )
A.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D.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3.16世纪的欧洲,依靠工资收入的城乡劳动者发现工资虽然在增长,但实际工资却在下降,导致生活更加困苦。同时按照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实际收入也在减少,纷纷破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西欧封建制度加速解体
C.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海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4.16世纪后期,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大帆船贸易实行特许证制度,而且该证可以买卖。从墨西哥、秘鲁到菲律宾,大量西班牙人凭借他们在美洲获得的白银大量抢购特许证,导致特许证的价格飙涨。由此可知,当时( )
A.三角贸易利润丰厚 B.西班牙人重视资本积累
C.太平洋贸易活跃 D.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5.16世纪末,荷兰人先后出版了《葡萄牙在东方航行的旅程记述》和《林斯乔坦到东方和葡属印度的航海志》,系统讨论了东印度群岛及其物产等。此外,书中还指出爪哇是葡萄牙人很少到的地方,是建立贸易中心的理想地点。由此可见,当时( )
A.东西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B.荷兰确立“海上马车夫”地位
C.欧洲国家殖民方式发生变化 D.亚洲是欧洲殖民的主要目标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1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