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教材地图《古代非洲的国家》,结合地理因素,理解非洲各古国的不同特点;熟悉古代非洲文明起源的时空信息,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2.通过对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的对比、分析和概括,初步认识不同史料在实证古代非洲、古代美洲文明特点过程中的价值。
3.通过对古代非洲文明呈现出区域性文明特征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出现的根本动力。
4.通过对古代非洲、美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形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认识。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历史条件的不同,及其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2.难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5世纪开始,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他们像圈养动物一样把来自非洲、美洲等地的土著人关在特定园区的栅栏里以供观赏。无论是乡绅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白种人,仿佛都能从这些所谓“落后的原始人”身上找到优越感。
那么,古老的非洲、美洲文明是否真的野蛮落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类动物园”背后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问题呢?
新课:
班图人与古代非洲文明
1.认识班图人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 大湖地区、 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
贡献:
①农业: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②畜牧业:驯养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
③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④扩展:活动区域从西非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创造了古代的非洲文明(班图文明)
(一)古代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地区)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也很兴旺,信仰基督教,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发展--城市国家兴起
①条件: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代表:10—15世纪,东非沿海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城市国家兴起。
③特征: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古代西非文明
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是中世纪三个连续出现的西非帝国。
经济:
①丰富的黄金资源;
②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③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1)加纳 (8- 13世纪)
①是中世纪出现的西非的第一个帝国。
②由于位于撒哈拉食盐产地与黄金产地之间的连结点上,加纳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③在公元10- 11世纪达到了顶峰,1076年后逐渐衰落。
(2)马里(13--15世纪)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西非最强大。
②经济文化:外贸兴盛;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15-16世纪)
15世纪攻灭马里,确立在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古代南非文明
①兴起: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②发展: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思维拓展】参考教材(P29历史纵横)理解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问题探究】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 。
【PPT展示材料】
材料 阿克苏姆文明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历史》第一册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或总结为:
发展缓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非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制于地理隔绝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
独具特色:非洲经过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和吸收、借鉴相邻地区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非洲文明。(多样而不平衡)
二、印第安人与古代美洲文明
美洲文明创造者——印第安人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哪些独特的灿烂文明?
农业: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文明: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一)玛雅文明
(1)兴衰: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曾非常繁荣。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特征。
(2)特征:
①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②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制造精美陶器;独特的表意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 20进位制,知道 “零” 的概念。
(二)阿兹特克文明
(1)兴衰: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1521年为西班牙人毁灭。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阿兹特克文明的表现。
(2)表现: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 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农业为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岛上,全城水渠、桥梁和道路纵横交错。面积大,人口多。(太阳金字塔与神庙)
印加文明
(1)兴衰:12世纪,以秘鲁库斯科为都城建国;13世纪逐渐崛起。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印加帝国鼎盛。后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印加文明的表现。
(2)表现: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③为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④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⑤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反抗。
【教学拓展】失落之城 ——印加人的古城马丘比丘遗址
1983年印加文明的“得力之作”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
古城海拔2280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
【问题探究】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PPT展示材料】
史料一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 ——《世界通史》(王斯德)
史料二 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食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史料三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第安文明为何衰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
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疾病、瘟疫等灾害;
②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等。
【本课小结】
古代非洲与美洲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独立发展。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也最早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东非、西非、南非都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印第安人在数万年前由亚洲辗转迁徙至美洲,给这块西半球的亘古荒陆注入了盎然生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虽然只剩下文化遗址,其文明成就却依然引人遐思。两大洲的文明最终稀碎于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甚至陷入百年孤独。
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文明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能涅槃重生。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