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灯笼》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 2.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感 变化。 3.通过重点语段的品析,体会作者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情感。 4.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写作方法。 5.理解“灯笼 ”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课前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灯笼文化、作者吴伯箫、散文等文体知识。 2.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 程中蕴含的情感变化。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文学常识积累。 1. 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它象征着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象征着阖家 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每逢重大节日、 良辰 喜庆之时,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 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2.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 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 家和 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 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 ”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 年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 《灯笼》是其中之一;1938 年 4 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 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 200 多 篇。代表作品:《 》《 》《 》《菜园小记》《 》《 》《我 还没见过长城》《 》《吴伯箫散文选》等。 3.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国古代 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在中国现 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散文的特 点是“ ” ,"形散" 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 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4. 背景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 ”事件的炮火击破了无 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 ”政策,这让吴伯 箫十分愤懑。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 的期待。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 标注段落(共 12 段)。 2. 圈画重要字词,查字典,标注读音,将难写的字词写 3 遍。 神龛( ) 争讼( ) 斡( )旋 怅惘( ) 点缀( ) 羡慕( ) 幽 悄( ) 星阑( ) 燎( )原 铿() 然 熙( )熙然 马前卒( )霍 骠( )姚 【学习任务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标出段落序号,理出文章的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学习任务四】美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写道: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请同学们 找一找,“我 ”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圈画和灯笼有关的关键词语,尝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示例:第 3 段:没月亮的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 2. 文中作者围绕灯笼写了诸多事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段落,并以 “ 的灯笼 着 。 ”的句式表达。 示例:第 3 段:接祖父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学习任务五】品读课文,分析写作特色。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品读课文,继续探究本文的其他写作特 色。 示例: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 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示例:第 3 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 “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 思慕着的。 ”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 ”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 ”以 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暂言: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 笼下的马前卒。 ”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 2.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 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 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囔囔的观众,花生 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 【学习任务六】精读课文, 问题探究。 1. 文中作者围绕灯笼写了诸多事件,“灯笼 ”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示例:一是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 ”相关联;二是寄托作者对故 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2. 文章第 11 段谈历史,抒壮志“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为什么第 12 段又说“唉, 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 重点研读文章第 11、12 段,结合背景链接,尝试理解这两句似乎矛盾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 示例: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 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由小到大,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推荐的学习资源1. 《吴伯箫散文选集》 2.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记一辆纺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