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培养习惯成就未来 课件(共26张PPT)-《心理健康知识与案例分析》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培养习惯成就未来 课件(共26张PPT)-《心理健康知识与案例分析》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9课 培养习惯成就未来
案例导入-诺贝尔奖老人的回答
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会议期间,有人问其 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 的老人回答:“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老人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 伙伴,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 然……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
你们是否觉得这位老人回答得太简单了 答案却不那么简单。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呀,自己的研究成果、 自己的发现,能与同事分享,他的人际关系肯定好。
“拿了东西要放回原处”———给一生带来高效率,一切用品放置井然有序,想找一 本书、想找一个用品随手拿来,不浪费一秒钟,效率自然是高的,每年如此、每天如 此,人生这部汽车肯定跑在众人之前。
案例导入-诺贝尔奖老人的回答
“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并向受害者表示 歉意,真诚实在,这样处世的态度谁还会因为你的一点过失而不依不饶呢 这种知过 就改的习惯和品格,必然使一个人谦逊、和善,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不专横不固执, 永远虚怀若谷,一生不断汲取营养,完善自我,同时善解人意,宽以待人。
“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决定了他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精力 充沛。
一个人能越早形成好习惯,越能受用一生。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成就正是得 益于从幼儿园开始养成的好习惯。
一、 习惯与行为
1.习惯是什么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是带给个体较小心理压力的行为。 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人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人们行动时感觉最舒适的状态,它容易保持下 来,成为人们自动的、潜意识的举动。因此,习惯是稳定、轻松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 它就会指挥人的行为。
一、 习惯与行为
2.习惯影响行为
习惯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是一种动作上的惯性。约90%的人们日常生活行 为来自习惯,例如几点钟起床、洗脸、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上学和上班等,这些 习惯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习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生活方面,小到啃指甲、挠头、爱用手指对别人指指点点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到关 系身体健康的事,如应该吃什么、晚上几点睡觉、是否坚持锻炼等。 学习方面,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是否爱做小动作,发言是否积极,课后作业 能不能及时完成等。
人际交往方面,与同学、朋友预约见面是否守时,借朋友的东西是否记得归还,与朋 友交谈是否注意表达方式等。
细节决定成败。千万不要小看习惯,它的魔力相当大,能不能担重任,能不能让人放 心,最终都跟习惯有关。
一、 习惯与行为
二、 坏习惯与好习惯
1.坏习惯是失败的祸根
坏习惯就像慢性病,可能一开始并没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当意识到它的危害时,它已 经对我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就像个调皮的精灵,别人都能够清清楚楚看见它的存在,而 我们自己却视而不见。
2.好习惯是成功的钥匙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在幼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天生自然固有的一样难以 更改。“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构成我们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 一个个的习惯。养成的好习惯越多,个人的素养就越高,同时也能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 的基础。
心理案例: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有户人家生了个儿子,从小视若宝贝。 有一天,卖货郎挑着担子到他家屋后吆喝。小孩赶过去凑热闹,看人家都拿着东 西问价格,他也顺手拿了一根绣花针,趁卖货郎不注意,拿回家给他娘,他娘笑眯眯 地夸这孩子有用。 第二回,他把人家鸡窝里的鸡蛋拿回来。娘问:“你的鸡蛋从哪来的 ”他说:“从 对门人家鸡窝里拿来的。”娘又问:“你拿人家的鸡蛋人家没看见 ”他说:“对门家的 人都下地干活了,家里没有人,我把它放在胳肢窝里夹回来的。”他娘拍拍他头说: “留着晚上给你打鸡蛋汤喝。” 第三回,他又偷了隔壁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他娘给他炖了一锅鸡汤补养身子。 孩子慢慢长大了,从小偷小摸发展到拉人家马、偷人家牛,再后来偷了大户人家 的金银。终于有一天,他偷窃的行为被衙门知道了,被人抓起来关进了牢房。
【心理分析】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开始的不良行为也许没能引起注 意,错失了纠正的机会,等到我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时,为时已晚。案例中的宝贝儿子 小时开始小偷小摸,没有被及时制止,最终成了习惯,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据你自己所列举的 “坏习惯”,预测它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说说你准备如何 应对。
二、 坏习惯与好习惯
心理案例:华罗庚的习惯
1930年华罗庚发表了 《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理由》的论文。文 中,华罗庚指出了大学教授苏家驹在代数运算上的错误。彼时,华罗庚只是一个偏僻 小镇上杂货铺的伙计。
文章引起清华大学理学院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华罗庚被破格允许进入清华 学习。
熊庆来最初建议华罗庚先去旁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但他发现华罗庚并没有照办。 一问才知道,他早就自学过了,全懂了。慢慢地,熊庆来发现华罗庚应付高级课程也 十分轻松。于是,当他备课遇到难题时,经常会喊道:“华先生,请过来一下,看看这 道题目怎么做。”
二、 坏习惯与好习惯
心理案例:华罗庚的习惯
“清华来了一个天才,连教授都要向他请教。”这样的话一传十,十传百,在整个 清华校园里传开了。然而,他们不知道,天才的背后是数百倍的汗水和付出。著名科 学家钱伟长当时也在清华大学读书,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他每天早 上六点就到校园里晨读。然而,不论他起多早总会看到另一个人已经开始读书了。那 个人,就是华罗庚。
华罗庚的勤奋,让他在数学领域再登高峰。当时中国的近代数学才刚刚起步,能 够在国外发表论文凤毛麟角。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身为图书管理员的华罗庚发表了 十几篇论文,这让许多老教授都望尘莫及。
【心理分析】从站在杂货铺里面的少年,到展开羽翼,翱翔在广阔天空的数学家, 华罗庚勤奋用功的好习惯,使得他攀登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成就传奇的一生。
二、 坏习惯与好习惯
二、 坏习惯与好习惯
三、 避免成瘾行为
坏习惯与成瘾行为只差一步之遥。坏习惯不加以控制的话,慢慢就会转变为成瘾行为。 成瘾的概念来自药物成瘾,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 (依赖)某种 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例如,对手机、毒品、 购物、网游等的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 感而形成的。
一些嗜好或习惯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在烦躁时翻阅书籍能平复 心情。但成瘾的习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某些有害嗜好或习惯更属于病态的成 瘾行为,如处方药滥用成瘾、吸毒、吸烟、酗酒、赌博、网瘾等。严重的成瘾行为会导致 心理卫生问题,甚至危害社会。
心理案例:需要“安全感”的低头族
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订餐、打车、网购、理财、交友等都能轻松通过手 机完成。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演变成了生活必需品。手机成瘾问题随之而来:吃饭时 眼睛不看着饭菜而是一直盯着手机,不管地铁多么拥挤都要腾出一只手来滑动手机屏幕。沉迷手机还导致了很多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 “ “女子因低头玩手机坠河身亡”“男子走路低头玩手机被撞2惨7死岁”女…子…通类宵似玩新手闻机屡猝见死报” 端。调查显示,人们每天平均至少花4个小时在手机上,平均每4.5分钟就会看一眼 手机。如果按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一天大约要看240次手机。 业余生活单调是人们对手机着迷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健身、旅游观光、艺 术体验、读书学习等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
【心理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频繁看手机是为了提升安全感,怕错过重 要信息、电话,想用最快速度完成某件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导致处理许多事 时都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翻看,有些人甚至达到了成瘾的状态。智能手机方便了生活, 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过度使用手机不仅阻碍了正常社交,还会引发颈椎病等生理 疾病。
三、 避免成瘾行为
三、 避免成瘾行为
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 感而形成的。
一些嗜好或习惯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在烦躁时翻阅书籍能平复 心情。但成瘾的习惯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某些有害嗜好或习惯更属于病态的成 瘾行为,如处方药滥用成瘾、吸毒、吸烟、酗酒、赌博、网瘾等。严重的成瘾行为会导致 心理卫生问题,甚至危害社会。
三、 避免成瘾行为
四、 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好的习惯可以慢慢养成。
(1)强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对结果的强化是影响行 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指对人的行为及时进行有效的奖励,奖励的愉悦感会让人继 续保持这种行为。人的行为在受到奖赏后保留下来的可能性,会比不给奖赏时保留下来的 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常常用表扬、奖励等方式来鼓励良好的行为,用批评、 惩罚的方式来减少不好的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强化的手段和措施必须是有效和可行的。有效是指这些奖励的内容是 我们喜欢或期盼的,可行是指这种奖励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这样会大大提高强化的效果。
心理案例:开心果的妙用
一位小伙子曾经有个令人讨厌的习惯:在他人说话时,他总忍不住要替别人说出 后半句话,而且还时常打断别人的发言,只为了指出别人谈话中的语法错误。可谁喜 欢说话时总被人打断,总被人指出语法错误呢 因为这个习惯,他的人缘相当糟糕,他自己也为之苦恼。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特别爱吃开心果,于是,每次在自 己能够强忍住不去接别人的后半句话茬,或是没有打断别人去挑剔语法错误时,便奖 励自己一大把开心果。现在,他已彻底改掉了这个令人讨厌的坏毛病。
【心理分析】强化可以是他人给予的,也可以是自己给予的。培养良好的习惯, 更要注重的是自我的正强化。这位小伙子通过自己奖励自己,慢慢强化自己,从而改 变了坏习惯。
四、 养成良好习惯
四、 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好的习惯可以慢慢养成。
(2)预演。所谓预演,一般是对某种行为生动而具体的想象,想象它的过程及结果。 如果我们在采取行动前,事先在内心对理想结果进行过预演的话,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积 极行动。通常来讲,心理预演越充分,行动结果就会越好。相反,对不好结果的预演,将 会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 “坏事”发生或减小其影响。
对大脑的医学研究表明,心理预演将有助于调动那些操作实际行为的大脑细胞。研究 同时发现,人们在力图改变坏习惯时,心理预演尤其重要。因为,当人们准备克服某种习 惯性的反应时,大脑皮层将变得非常活跃,它将全身心地关注即将发生的事情和所有的反 应。当我们进行了心理演练,额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将被激活。如果再面对类似场合,我 们将更倾向于去实践预演。
心理案例:坏脾气的班长
班长小蔓,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因脾气急躁,在做班级工作时,常为一些小事和 同学发生冲突,同学们慢慢疏远了她。为此她觉得非常苦恼。她求助老师,老师告诉 她遇事不能着急,应时刻提醒自己冷静,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小 蔓也清楚自己的问题,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老师教给她一个办法:进行心理预演。在心中一遍遍地演练自己希望实现的种种 反应细节。过了一段时间,小蔓处理问题时大脑自动执行起自己曾经无数次模拟过的 反应。这说明她处理类似问题时,已经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 “保持冷静和理智”状态了。小蔓真的变了。
【心理分析】小蔓通过 “心理预演法”的训练后,能在遇到问题时保持理智和冷 静,用平静的语气和同学沟通,以理智的思维去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处理问题,并 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改掉了自己遇事急躁的坏习惯。
四、 养成良好习惯
四、 养成良好习惯
1.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习惯不是先天形成的,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好的习惯可以慢慢养成。
(3)内化。内化是指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 成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当来到这个世界后,我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向社会要求靠拢,同时不断地把社会意 识转化为自我意识。这种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意识的过程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完成的。 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会使这种内化的过程更为简单和快捷。
具体来讲,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正面的名人言行或者用身边的榜样激励自己,通过对榜 样的学习和模仿,从而促进优秀品质的内化过程。
心理案例:鲁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才是高手
鲁健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他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在 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武林中人习武有好几种境界:‘手中有剑, 心中无剑’,这是最低级的剑术,只有其形,不得其神;而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 这是剑客的起码要求,这个档次的高手能做到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 才是剑客中的高手。”
【心理分析】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要求把有形的东西化成无形的东西沉积在 心里,这其实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是个人将知识和能力结合在一起,将外在事物 转化为内在认知的过程。
四、 养成良好习惯
四、 养成良好习惯
2.养成良好习惯的措施
最有效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从小事做起,每天有一点改变, 只要在改变就会成功。例如:
(1)把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个微笑献给自己。对自己好好笑笑,一天都有好心情。出门 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2)守时。从每天按时起床、吃饭、上课开始,没有人会喜欢不守时的人。
(3)听心跳一分钟。做重要事情的时候、上课想睡觉的时候、怯场的时候、心情烦躁 的时候,摸摸脉搏感受自己的心跳,这是一个很神奇的 “绝招”。
(4)凡事第一反应:找方法,不找借口。借口永远不是真正的原因,还是想想解决问 题的办法更有实际意义。
四、 养成良好习惯
2.养成良好习惯的措施
(5)用心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话。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不打断他 (她)的思路的话, 说不定他 (她)能说出更多、更宝贵的信息。
(6)每天有意识地赞美别人一次。想要让别人赞美自己,那么就要努力去发现别人的 优点,然后真心去赞美。多称赞别人,别人就会多称赞我们。
(7)及时表示感谢。得到帮助时及时表达诚挚谢意,帮我们的人会更多。
(8)控制住自己,不要凡事的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辩护。为自己辩护似乎是人的本性, 但一定要做到检查确定自己的行为合乎道理时再进行。为自己辩护时要做到有理有节,不 要得理不让人。
(9)每天做一件 “分外事”。所谓的 “分外事”是有条件地、力所能及地 “管闲事”。 如看到水龙头没关紧,主动上前关上;看到地面有纸屑,主动捡起来。
四、 养成良好习惯
3.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首几代人记忆里同样熟悉的旋律,如今 再次回荡在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田。 物质丰盈的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培养劳动习惯呢 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社会进步 史中总结了答案:“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勤 奋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骨子里的内在动力,是我们应当发扬的优秀品质;劳动则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点养成的,是一天天努力的结 果。我们要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只要养成了 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反省习惯、勤劳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等,进步便会常伴我 们左右。
心理案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 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 ”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 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听了无言以对。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心理分析】 “小事情”和 “大事业”并不冲突。 《弟子规》中说: “房室清,墙 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 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 读书
四、 养成良好习惯
课后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