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5.1 学前儿童想象 课件(共12张PPT) 中职--幼教《学前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5.1 学前儿童想象 课件(共12张PPT) 中职--幼教《学前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想象
2 岁的姗姗在一次家庭聚餐中看到大人们端酒碰杯觉得很好玩, 就拿着自己的小水杯跑到大人的饭桌前, 说“干杯”, 随即假装喝水。 这时, 大人们发现她的水杯是空的,可是她依然喝得很起劲,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上述现象反映了学前儿童的哪种心理现象 姗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举动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引导学前儿童的这些行为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与作用
(一) 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发生与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 想象的生理基础是把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二) 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 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其次, 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最后, 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二、想象的分类
(一)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 指按一定的目的, 自觉进行的想象。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个目标, 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活动都属于有意想象。
在有意想象之中,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 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 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 指没有预定目的、 不自觉的想象。 它是当人们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三、想象产生的条件
想象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1) 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 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 也就是加工材料。
(2) 要有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的能力。
四、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1.黏合
黏合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 构成新形象。 黏合方式是现象过程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 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事物的正常特征, 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性增大、 缩小, 数量加多, 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如 格列佛游记 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 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例如, 动画片 黑猫警长 中的猫和老鼠的形象, 就采用了这种加工方式。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作家、 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 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就是通过收集、 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 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 虚构, 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