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六章 学前儿童思维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六章 学前儿童思维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六章 学前儿童思维
当你早晨醒来, 推开窗户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 你就会得出昨天下过雨的结论。
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一)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 必然的联系, 属于理性认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 内部联系及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 思维的作用
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 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二、思维的种类
(一)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划分
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又称实践思维, 是凭借直接感知, 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 行动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 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 判断、 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二)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划分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 判断生产、 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例如, 人们对“月晕而风, 日晕而雨”的判断; 儿童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 人们通常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 往西边落下”; 等等。 这些都属于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 定理、 定律等理论为依据, 对问题进行分析、 判断的思维。 例如, 根据“凡绿色植物都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 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科学家、 理论家运用理论思维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
(三)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划分
1.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 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例如, 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 迅速做出疾病的诊断; 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现场情况, 迅速对案情做出判断; 学生在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 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 猜想; 等等。
2.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 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 学生解几何题时, 进行多步推理和论证; 医生面对疑难病症时, 做出多种检查、 会诊分析; 等等。
(四)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划分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集中思维, 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例如, 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 等等。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辐射思维, 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例如, 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 教育改革中多种方案的提出, 等等。
(五)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划分
1.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 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 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等等。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 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技术革新、 科学的发明创造、 教学改革等所用到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等。
三、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 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其表现为: 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思维能对根本不能进行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 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 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思维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
(二) 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 第二, 思维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四、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 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 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 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 是主观性与客观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二) 判断
判断是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任何判断都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都是对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我们头脑中的任何思想, 只要其中有某种内容, 就一定包含着判断。 思维过程要借助判断去进行, 思维的结果也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
判断的分类如下:
(1) 直言判断, 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也叫性质判断。
(2) 联言判断, 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共存的判断。
(3) 选言判断, 是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 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它又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4) 假言判断, 是反映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
(5) 负判断, 是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
(三)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与概念、 判断一样, 同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 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
五、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 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 属性和方面; 综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 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 比较
比较是指在思考中确定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比较某些事物, 首先就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 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 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 其次, 把它们相应的部分、 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比, 这其实就是综合。 最后, 找出确定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因此, 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三) 抽象与概括
抽象, 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 并舍弃其他属性。 概括是指在思考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系起来。
(四) 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推广运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一般认识不断扩大、 丰富、 深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