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八章第三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 课件(共1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八章第三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 课件(共11张PPT)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第三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
一、哭
儿童出生后, 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
哭最初是生理性的, 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 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 幼儿的哭已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饿、 冷、 痛和想睡觉等, 也有其他刺激引起的哭, 例如, 环境变了要哭。 新生儿还有一种周期性的哭, 许多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哭一阵子, 这种哭是新生儿在表达内在的需要, 也可以说是他的一种放松。 刺激太多也容易引起新生儿啼哭。
二、笑
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 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 笑主要有以下类型:
1.自发性的笑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2.诱发性的笑
诱发性的笑和自发性的笑不同, 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它可以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
(1) 反射性的诱发笑
(2) 社会性的诱发笑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 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 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 而是由听觉、 肤觉、 肌体觉刺激引起的, 如刺耳的噪声等。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4 个月左右, 婴儿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要作用。
3.怕生
怕生, 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 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 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伴随婴儿对母亲依恋的形成, 怕生情绪也逐渐明显、 强烈。
4.预测性的恐惧
2岁左右的婴儿, 随着想象的发展, 出现了预测性恐惧, 如怕黑、 怕坏人等。 这些都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往往是由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的。
四、依恋
( 一) 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研究认为, 婴幼儿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 与其在一起时, 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 安慰和满足。
2.在儿童痛苦、 不安时, 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 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 孩子较少害怕; 当其害怕时, 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 寻找依恋对象。
(二) 婴幼儿依恋的发展
依恋不是突然产生的, 而是在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根据鲍尔比(J。Bowlby) 、 埃斯沃斯(M。Ainsworth) 等的研究, 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