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 课件(共1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中职--幼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前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 课件(共11张PPT)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
一、情绪的发生
( 一) 什么是注意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 婴儿出生后就有情绪。 如新生儿或哭, 或安静, 或四肢舞动等, 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 原始的、 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 是不学就会的,是天生的, 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一) 华生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 根据对医院500 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观点: 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 即怕、 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2.怒
怒是限制新生儿运动引起的。
3.爱
爱由抚摸、 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二) 布里奇斯的研究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于1932 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 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 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 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 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 三) 林传鼎的研究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 亲自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 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他认为, 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 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 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 温暖和舒适等) ,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 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 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 且不僵硬; 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如饥饿、 寒冷、 疼痛等) ,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 如连续哭叫、 脚蹬手刨等。
(四) 伊扎德的研究
伊扎德运用录像技术和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 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 详细的录像, 并进行了精细、 深入的分析, 认为婴儿在出生时, 就展示出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 它们是惊奇、 痛苦、 厌恶、 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
三、儿童情绪的分化
(一)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 布里奇斯认为,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 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3 个月以后, 分化为快乐、 痛苦两种情绪;6 个月以后, 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 厌恶、 害怕三种情绪;12 个月以后, 快乐的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 个月以后, 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二) 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 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 从3岁开始, 陆续产生了同情、 尊重、 爱等二十多种情感, 同时一些高级情感, 如道德感、 美感开始萌芽。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这个时期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 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 三)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 惊奇、 痛苦、 厌恶、 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 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 出现愤怒、 悲伤;5-7个月时, 出现惧怕;6-8个月时, 出现害羞;0。5-1岁, 出现依恋、 分离伤心、 陌生人恐惧; 1。5 岁左右, 出现羞愧、自豪、骄傲、焦虑、 内疚和同情等。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